无论缘起如何,初心不变

死亡,代表着一个生命走向终结。在佛洛依德看来,当我们面对死亡这个问题时“我们无法掩饰我们绝望地落入了叔本华哲学的港湾,叔本华认为死亡是'自身的结果’,因而也就是生命的目的……”
    当有一天晚上我梦见自己穿着病号服,手里拿着带有恶性肿瘤诊断的病史时,完全没有意识到这是一个梦。梦作为一种潜意识活动表现,把平时在医院工作环境中一切放了进来,却被自己心识偷换了自己的角色,如同《庄子·齐物论》:“昔者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作为一个一线临床的医生,自己也面对过许多死亡;作为一个所谓的“修道”人来说,看过太多的阐明生死的论著。倘若有一天死亡亲临你的时候,内心深处对死亡的恐惧仍然会被唤醒。
    为何人会畏惧死亡?因为害怕没有未来,不能继续拥有身前之一切事物,包括亲情、爱情和友情在内的所有情感,在社会中获得的财物、名利等等,所有的一切都成了死亡那一刹那时的回忆。更可怕的是,我们也不知道死亡以后,这些回忆是否会消失,是否一切就真的结束了。先生说:“能明了生死大事方能行道,时如白驹。”当人心生畏惧,就会试图寻求依靠,这便是道门所谓“三皈依”。皈者,“反”、“白”也。道性,反也。顺应自然之

道,回归朴素之白方为皈也。依者,如人着衣。人无衣而寒,有衣而有所依。
    如要修道,必先知道。《清静经》:“众生所以不得真道者。为有妄心既惊其神。即着万物。既着万物,即生贪求。既生贪求。即是烦恼。”前文谈及所有身前一切事物皆假欲望构成,金钱、地位是我所欲;感情、理想也是我所欲,万物即是贪求,乃生烦恼,既有烦恼,深入自性,生死轮回经云:“夫人神好清。而心扰之。人心好静。而欲牵之。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六欲不生。三毒消灭。”三毒者,乃三尸也。彭琚、彭质、彭矫。上尸好华饰,中尸好滋味,下尸好淫欲。人若能断得其华饰,远其滋味,绝其淫欲,去此三事,为之曰三毒消灭。道心本清,欲望染指,当知所行事皆欲也。
   以清静心视听世间一切,自然是真实,但只要明万物皆因欲而成,当顺其自然,符合世间社会运行规律的这个“道”而行事。保持一颗向道的初心,则无为而无不为。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