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震丨唐宋八大家之苏轼12:不识庐山真面目

​康震丨唐宋八大家之苏轼12:不识庐山真面目

画外音

苏轼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文学家之一,他诗词歌赋无不精通,尤其是他所创作的词,成为宋词最高水平的代表。相比于在作词上取得的伟大成就,苏轼的诗也有很高的水准,“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等等名篇佳作,脍炙人口、广为流传,并被收录于当代的中小学语文课本普及推广。在苏轼的诗中,最为后世所熟知的,莫过于“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随着这首诗的流传,“庐山真面目”也成为了市井熟语。那么这首《题西林壁》是怎样创作出来的?苏轼的诗中究竟蕴涵着怎样的情怀呢?

图片

百家

讲坛

康震

苏轼是一个文学家,我们大家对苏轼比较熟悉的是他的词,其实我们也知道,他是一个大诗人。苏轼他这个诗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它总充满了一种奇趣,什么叫奇趣呢?奇就是奇怪的奇,它总是有新奇的地方;趣是说它有很大的趣味,有情趣,所以这个奇趣是苏轼诗的一个很突出的特点。

但是奇趣的诗要写出来的话,那应该是比较崎岖的,没那么容易,不是随意写就能写出来的,所以他那首很著名的写庐山的诗,其实还是费了一番周折,这个大家就不知道了。写庐山这个诗是有点来历的,宋神宗元丰七年的正月,苏轼在黄州被贬已经是第五年了,由于种种原因,这些原因我们之前已经讲过了,宋神宗对于苏轼,对他来讲是一个难题的这么一个人物,在看法上有些松动,就是想着说,别老让他在黄州待着了,给他搬一个地儿,挪一个地儿,离京城近一点,所以神宗有一天亲自下手诏,就把苏轼从黄州要把他挪到离开封不远的汝州,这当然是好事了。四月份苏轼接到了诏书就离开黄州了,他离开黄州以后,因为他的弟弟苏辙当时被贬在云州,他当时跟家里人商量好,他经过庐山先去云州跟他弟弟会面之后,然后再折回来,到庐山、九江这个地方跟他的家人会合,然后一起再去汝州。

他这次来庐山想好好地在山上转一转,他的好朋友佛印还有那位道潜,这都是两位僧人,陪着他在山上转。他到庐山上之后,发现庐山特别地秀美,而且我们知道,庐山不像石钟山这些山,没什么名气,庐山本来就名气很大,自然历代有很多文人,唐代的诗人、唐以前的诗人都有人歌咏过庐山,庐山本身又美不胜收,所以苏轼自己觉着,我还有必要再为庐山写点什么吗?他跟朋友说,我这次来庐山一首诗都不写。你注意,这是他来庐山的时候最初的打算是什么都不写。可是苏轼名气太大,他刚到山上,那山上山下山中腰的那些和尚就都知道大名鼎鼎的苏子瞻来了,然后奔走相告,苏子瞻来了、苏子瞻来了。当然现实情况什么样咱没见。苏轼一激动,写了一首诗,说:

芒鞋青竹杖,自挂百钱游。可怪深山里,人人识故侯。

——苏轼《初入庐山三首》之一

哎哟,这深山老林的,还都认识我。再往山里走,一激动,想起来了,哟,开始不是跟朋友们说了不写吗?既然已经破了戒了,那就再来一首,他又写了一首诗:

青山若无素,偃蹇不相亲。要识庐山面,他年是故人。

——苏轼《初入庐山三首》之二

又说:

自昔怀清赏,神游杳霭间。如今不是梦,真个在庐山。

——苏轼《初入庐山三首》之三

庐山是美不胜收、多姿多彩,要把庐山认个遍,那除非是它的老朋友,我对庐山是神往已久,今天来这儿一看,感觉像在梦里头游一样。你注意,他对庐山的认识有一个过程,从一开始他就说要把庐山的真面目看清除了,那除非是跟它神交已久,到这儿很多次的老朋友。我这次第一次来,我懵懵懂懂地,我还觉着像在梦里头呢。

庐山的美深深地吸引了苏轼,让他本来都说好了不写了,写了,但这时候你注意,那首诗还没写出来呢,为什么呢?得走着,走着那诗才能来着,这不得符合文学创作的规律吗?不带一来就写那个的。好了,他一边走着,正好他原来有个好朋友,已经过世了,有一本书叫《庐山记》,那肯定就是跟现在一样,苏轼一边走一边拿着“旅游指南”,嗯?得绕着走。在这个《庐山记》上边记录了前代诗人的两首诗,一首当然不用说了,李白是少不了的,“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孩子都会背,这首诗苏轼自然没有意见。但第二首诗苏轼看不起,中唐的一位诗人叫徐凝,他写这个诗叫《庐山瀑布》,专门写瀑布,跟李白一样,都是写瀑布的,这诗怎么说呢?

虚空落泉千仞直,雷奔入江不暂息。今古长如白练飞,一条界破青山色。

——徐凝《庐山瀑布》

意思是说,这庐山的瀑布就好像从半空里头一直落下来,打着雷就进了江了。那就是说这个瀑布的声势很大,感觉这瀑布一落下来,把青山都劈成两半。其实写得挺好的,白居易还说这诗太好了,“赛不得”,意思说什么呢,写不过他。但在苏轼眼里觉得,这诗不怎么地。陪他的僧人说苏学士那您也来一首?苏轼说没问题,马上就写:

帝遣银河一派垂,古来惟有谪仙词。飞流溅沫知多少,不与徐凝洗恶诗。

——苏轼《戏徐凝瀑布诗》

什么意思?说古往今来写庐山的诗多了,这是上帝把这个银河给派到人间的,可是只有李白的诗写得最好。庐山的瀑布飞流直下,它的任务不是为了把徐凝那破诗给洗干净了,等于说庐山瀑布是要给徐凝那诗洗个澡,让它变成一首好诗。拿徐凝的诗取笑了。

你看,还没怎么样呢,已经较上劲了,先是跟自己的诺言较了个劲,然后又跟徐凝的诗又较了个劲。接着再往里头走的时候,因为庐山上面有很多石刻,他跟道潜还有佛印,他们走的过程当中看到一个大石头上,刻了一段碑文,这个碑文是佛经里边的一段(话),大家都站在这儿看,看完了以后也就走了。结果回来的时候苏轼就问身边的人,刚才那碑文写的什么你们还能记得吗?有一个僧人叫自顺,法号叫自顺,“哗哗哗”就背下来了,背了十分之六七。大家都非常震惊,这记性太好了,学习这么好。苏轼说你的法号叫什么?说我叫自顺。苏轼脱口而出说“逆则烦恼,顺则菩提”。意思说什么呢?如果人的心情不好、不顺畅就会生出烦恼。如果人的心情舒畅,就会生出菩提。菩提的意思是正觉智慧的意思。从此这个自顺就被他的门人们,被这些和尚们称为“顺菩提”,对他的尊称。这说明什么呢?在庐山里头不光有景,还有人,而且这个人还是个领悟之人。

再往前走,看见一块石头上刻了一首诗,苏轼觉得这个诗写得还不错,一看署名就是这山上的一个和尚,叫可遵。最后苏轼看了以后,他也不认识这个可遵,就和了一下这首诗。这首诗咱就没必要再念了,苏轼和的这诗咱也没必要知道。问题是可遵当时正好在山上,这个可遵和尚颇有几分诗才,可是就因为有这诗才,所以他自己觉得有点牛,还不大看得起别人,结果在山上一听说苏轼苏学士和了他的诗,特高兴,“咣叽咣叽”就从山上跑下来,非要见他一面。苏轼本来也不认识他,只是和了这首诗,但是没想到这个人就赶紧地满头大汗跑了来,一见他就说,苏学士,我这儿还有好些诗,我想跟您唱和一下。苏轼不喜欢这种风格。他跟苏轼又朗诵了自己一首诗,苏轼就没怎么搭腔,叫人抬着轿子就走了,就觉得这个人特别恶俗,他不像个真正的诗人。这人家可遵还说,哼,苏轼嫉妒我,他走了,他比不了我,他自护其短。

你看,山里头什么鸟都有,有自顺这样的“好鸟”,也有像可遵这样的不怎么地的“鸟”,这就是庐山的妙处,有李白那样的诗,有徐凝那样的诗,有自顺这样的僧人,也有可遵这样的僧人,里边真是美不胜收啊。

你觉得那诗它是轻而易举能写出来的吗?未必。好了,上庐山来,人也见了;山也看了;瀑布也看了;诗也写了,把徐凝的诗也损了一通。有两个地方是必须要看的,一个是庐山的东林寺,一个是庐山的西林寺,看完了东林寺再看西林寺,看着西林寺,看着看着,就在一堵墙壁前停下来了,苏轼觉得该写点什么了,然后他就饱蘸浓墨,在墙上就题了: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写完之后,苏轼说“谱庐山诗尽矣”。什么呀?我关于庐山的话说完了。知道吗?这句话很重要,关于庐山,这将是最后的总结,这就是我这次来庐山最大的感受。我们说苏轼的诗有奇趣,其实头两句很一般,跟白话诗似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这咱都能写出来,后两句你写不出来,要不怎么他是苏轼呢,你不是苏轼呢。它的奇和趣都在后边,“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他这趟进山来一开始就有的感触,他开始觉得像梦游,开始觉得要不是熟悉它的人很难全面地了解庐山,又还不知道在庐山里边有这么多不同的和尚,有不同的领悟、不同的看法、不同的诗,所有这一切都让他产生一种深刻的感觉,对真相要了解太困难了。这个诗就有这个好处,古典诗歌你知道吗?头两句看似平淡无奇,到了第三句,啪,跳起来了,这一跳,他的高度就跟你不一样了,你到第三句就趴下了,他到第三句跳起来了,不但跳起来了,而且眼睛睁得挺大,把这个事看得特别明白,非常妙。

百家

讲坛

画外音

对苏轼来说,“庐山真面目”不仅是一个感官命题,更是一个人生的哲学命题,苏轼不仅要探究庐山的真面目,更要托物言志,用庐山的诗来探究人生的真面目。我们今天不时会用到的成语“雪泥鸿爪”就来源于苏轼对人生真相的追问,来自于一首苏轼年仅二十岁时所作的诗。那么,这是一首什么样的诗?“雪泥”和“鸿爪”又是如何打动了苏轼的心呢?

图片

百家

讲坛

康震

其实,苏轼的诗有个很大的特点,一直都在探究真相,一直都在追问真相。什么真相?那就是老想弄明白这人是怎么回事?他为什么活着?到底活着有什么劲?他这个劲指的是什么?他有了劲和没了劲,最后人的境界有什么不同?从年轻的时候就在追求这个东西。

比如我们都知道,他跟苏辙科举考试考得很好,成绩很高,后来两个人都参加制科考试也考得不错。那么制科考试完了以后就有一个问题,你们得去做官,朝廷并没有规定说因为你们是兄弟俩,做官就在一个屋里做,那没这样的,俩人就得分手。但是当时苏洵在京城,那么苏辙就暂时没有去做官,在京城陪他父亲,苏轼就去做官了,苏辙就去送别他,这是他们兄弟两个第一次将要分别,苏轼心中诸多感慨,他走到河南渑池这个地方的时候,感慨就更深重了,为什么呢?因为渑池这个地方是他父亲当时领他们兄弟两个人进京赶考的时候从四川往开封赶的时候路过这地儿,当时渑池这个地方有一座寺庙,他们就住在这儿,住持的和尚叫奉贤法师,而且当时他们在这儿寺庙里还写了首诗题在墙壁上,这番再来奉贤法师已然去世了,被埋在塔底下了,墙壁也已经破败了,诗已经看不清了。苏轼赋诗一首: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哪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往日崎岖曾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

什么意思?“人生到处知何似”,人生是怎么一回事呢?我告诉你人生是怎么回事,下雪了,下大雪了,茫茫大雪下得满地都是,这时候,扑棱棱飞来一只鸟,在这雪地上停下来,不知道在干吗,这不重要,这小鸟停在雪地上停了一会儿,扑啦啦地又飞走了。“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一个鸟儿在这上留了几个爪印,“泥上偶然留指爪”,因为这只鸟可能从东边飞来,也可能从西边飞来,你不知道它从哪儿飞来,反正来了一只鸟,然后留了一爪子印,飞走了,“鸿飞哪复计东西”,鸟飞走了不假,过了一会儿雪一直在下,一直在下,那爪子印还有吗?没了,覆盖了。这鸟来过吗?不知道。来过,你见了?鸟呢?“鸿飞哪复计东西”,没了,飞了。爪子呢?它停过吗?爪子?爪子印没了。这人来过吗?来过一遭吗?不知道。有一种空默感,有一种无常感你知道吗?“老僧已死成新塔”,来看老和尚,老和尚来了没?就剩一座塔了。题的诗呢?都不见了。以前的事还记着吗?都不记得了。人生就是一个过程,而你只不过是这个过程当中的一个过客而已,别那么太在乎。其实他特在乎,他想念他弟弟苏辙,但是他得这么写。

你知道作品里头写的东西都跟自己想的相反,就是在作品里头越表现得特别旷达、特别不在乎,心里头特纠结,通过这个释放自己,从这儿来讲文学作品也是一种治疗,是一剂良药。写出来了,心里头好受多了,人生就是一个过程,总是暗示自己,人生是个过程,这没什么了不起,人生总是要分离的,鸟总是要飞来的,飞来它总是要飞走的,它来没来过我们不知道,我跟我兄弟不知道什么时候还能见面,这样想能好受一点。

很年轻,二十多岁写这样的诗,而且是名篇。你看,这样的一种比喻的方式,这是他的诗的一个很大的特点。你知道一个人如果写诗特别善于用比喻的话,说明他脑子好使,读的东西多,而且善于转换,善于沟通不同事物之间的性质。他把这两个事能连到一块,这领悟力是很高的,在二十多岁能达到这么高的成就、这么高的领悟力,很不容易,同样的事情在苏轼的眼中它就能变得非常地富有价值感。这是年轻的时候。

年纪大了,遭了难了,被贬到黄州了。关于到了黄州,我们光知道他写了很多内容“大江东去”的东西,其实也有一些小诗写得特别好,只是大家不知道而已,要是念出来的话就特别地有奇趣。他有一首诗,名字很简单,就叫《东坡》。他怎么写的呢?他说: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苏轼《东坡》

写得太好了。我给你说它为什么好:东坡嘛,其实它叫东坡好听点,就是那块地,就是他种的那块地,不是还种了些大麦吗?这写的是晚上的时候,一场大雨,雨洗东坡,一场大雨过后东坡的月亮看上去特别地漂亮、特别地脱俗、特别地清新可爱。底下这句很重要,“市人行尽野人行”,市人,就是市民的市,什么叫市人呢?就是世俗之上的那些个来来往往的庸俗之辈。这条路白天的时候,卖菜的、打酱油的、还有货郎,什么人都在这条路上走过,可是到了今儿晚上,他们都歇了,这路上没别人,就一个“野人”是我,就是山人我,我东坡居士、我来了,今儿晚上这东坡是我的,就这意思,“市人行尽野人行”。

那你行跟别人行有什么不同呢?你别忘了,这东坡路况不好,“荦确坡头路”,“荦确”是什么呢?就是很多石头,曲曲弯弯的,然后疙里疙瘩的,反正不好走。你“莫嫌荦确坡头路”,你不要埋怨,说东坡的这条路不好走。谁会埋怨啊?白天走的那些货郎,卖货的、打酱油的,他们觉得这条路该修了,铺一柏油马路多好啊,这走着多难走啊。今儿晚上野人来了,感觉不一样,不要嫌这个路崎岖不平,要的就是崎岖不平,为什么呀?“自爱铿然曳杖声”,我拄着手杖在这路上走着,听着这个手杖和这石头子碰撞的(硁硁硁)的声音,觉得特别地好听。自爱,我就爱这口,我就爱这个小情调,“自爱铿然曳杖声”。你想想看,这是(一种)什么样的一种心境?在这样一个下过大雨之后的夜晚,月亮挂在半空里头那么地漂亮,没有一个人,也没有嘈杂,一个人走在崎岖的小路上,手杖碰着石头发出轻灵的声音,就好像音乐在伴随着苏轼一样,在这种自得自乐的过程当中,慢慢地在这小路上走。这“荦确坡头路”那可不就相当于生活中的一些磨难吗?可是这磨难对于苏轼来讲它不算什么,这些磨难就好像你的手指触动琴弦、按动琴键一样,你总得发生摩擦吧?这摩擦了之后一般的人认为这是噪音,可是在苏轼看来那是美妙的音乐在伴随着他,心境如此。最妙的奇趣发生在就是“莫嫌荦确坡头路”,你别看这条路不好走,可它有我的妙处。这诗,写得有水平。

图片

百家

讲坛

画外音

古人云:诗言志、歌咏言。相比于“大江东去”的豪迈,“千里共婵娟”的缠绵,苏轼用词来诉情,却更多地用诗来言志,而他言得最多的,就是对人生浮沉的感慨。苏轼虽然少年成名,却一生仕途坎坷,在官场的漩涡中屡次失意,人到晚年仍一贬再贬,最终卒于宋徽宗大赦后的北归途中。一生壮志未酬,一路辛勤辗转,让苏轼在诗中不断追寻着自己的灵魂。

百家

讲坛

康震

类似的诗他还写过很多。苏轼不是被贬海南了吗?你想六十多岁给贬到海南岛,这是非常惨的一个事,但是苏轼挺过来了。什么叫做挺过来呢?这有几种不同的解释,你比方说,咱们都知道,他四十多岁的时候给贬到黄州了,快到六十的时候给贬到惠州了,六十过了以后给贬到海南岛了。那就太惨了,这后半辈子基本上就在贬谪当中度过的,即便说捡了一条命回来,那黄州的时候,回来了,到惠州、海南岛呢,最后宋哲宗去世了,宋徽宗即位之后大赦天下,然后让他回到中原。但是对于一个受过很重伤害的人来讲,即便现在已经让他回来,那他也是伤痕累累、心事重重,他不可能马上转换心境,哪儿有那么容易的事?没那么容易,受过伤的心是很难复原的。苏轼跟咱们最大的不同是就没把这当成伤,老先生看得开着呢。六月二十号这天晚上,在海南岛的澄迈他登舟北返,写了一首诗,超级棒:

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

空余鲁叟乘桴意,粗识轩辕奏乐声。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苏轼《六月二十日夜渡海》

晚上的时候渡海呀,像我们说的“乌漆墨黑”地渡海,是“乌漆墨黑”地渡海。“参横斗转欲三更”,星移斗转,一转眼天都快亮了,实际上是到了什么呢?到了最深的子夜时分还往后,到凌晨的时候那会儿了。“苦雨终风也解晴”,刚才正是大暴风大暴雨的时候,现在一看,天光慢慢放亮了。在海上走,刮着大风、下着大雨,但是作者就一句,“苦雨终风也解晴”,一会儿天就晴了。晴了之后可就不一样了,怎么着?“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这句话说得非常有意思,什么意思?说现在云都散了,月亮出来了,对于天空来讲,对于大海来讲,本来就是干干净净的,没有一点渣子的,现在风过去了,雨过去了,回到了它的本来面目。这里边用了一个典故,说魏晋的时候,有个人叫谢崇,跟一个人叫司马道子的在一块,晚上在一起喝茶,喝茶的时候看月亮啊,开始的时候还有云,后来就是云都散了,露出明月,皎皎的明月。谢崇就跟司马(道子)说,这天空太亮了,太干净了,要是点缀一点浮云就很漂亮。

这司马(道子)跟他说你心理有问题,天空本来是澄净的,乱点缀什么呀?我们现在看着这个月明之日、月明之夜不是很好吗?很干净吗?你为什么非得在上边点缀点儿什么浮云呢?说明你自己心里不干净。苏轼这话什么意思?就刚才我说的,云散了,月亮出来了,我的本色出来了,自然的本色出来了,我本来就是清白的,我本来就是堂堂正正的,我的本色即是如此。无管你有多少云,无管你有多少雨,还有多少风,都不可能遮挡我的本来面目。有的人解释说这是他在埋怨,说我这个冤枉被澄清了。其实我觉得苏轼没这么大的怨气,就这一个晚上的天气的变化,苏轼借着说天气,说自己堂堂正正地回来了。那是,如果是心怀龌龊的话,也不可能健健康康地面对世人。

底下说“空余鲁叟乘桴意,粗识轩辕奏乐声。”这里用了个典故,孔子曾经说自己的道得不到实现,要坐着船到海外去。他借着孔子的话是说自己这段时间一直在海外居住。这是个过度。最后两句最绝,“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我跑到这南方来,这不光说的海南,这是说从被贬惠州一直到被贬海南,加在一起六年,整整六年的时间我都在这南荒之地度过,我要是死在这儿怎么办?原来我们前面讲过,他有的朋友就担心他会死在这儿。我没死,但如果我死在这儿,我后悔不后悔?我一点都不后悔,我也不会恨。为什么呢?我告诉你,我是怎么看我的,我“兹游奇绝冠平生”,我来到这南方看到了前所未见的奇绝的景观,我旅游来了。

讲到这儿我们就觉得苏轼的诗真是他的灵丹妙药,我在想他为什么诗写得这么好?为什么他的诗叫做有奇趣?那首先是他的生活不平常,一个从小到大在官场上历尽坎坷、受尽磨难,到了晚年的时候,特别中晚年以后又历次被贬的人,生活首先给他提供了“荦确坡头路”。谁也不想过苦日子,谁都喜欢过平平安安的日子,但如果条件不允许的情况下,你怎么来看这个问题?苏轼写诗,在诗当中他把这些困难都写出来了,但是他同时表现出了对待困难的不同的态度,苦难、困难对我来说是什么呢?对我来说好像是手指触摸的琴弦发出的音乐的声音。

我看不到世间的真相,我可以琢磨,我写出“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他不但在琢磨人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他说了,像一只鸟一样,来去无踪影,他看透了、看穿了,不过是过客。但是虽然是过客,也得珍视真情啊,也得重视当下呀,你不能说因为我是过客,所以我什么都不看重,什么都不在乎。错了。对待每一个困难,苏轼还是非常重视的,他得努力地把这点困难转换成他的快乐,这样他才能够有一个空间和时间,才有个力量,为下一次迎接困难做准备。一个人可能会一拳一拳地被困难打倒,那就完了,而应该是什么呢?每一拳打来的时候,都应该勇敢地去迎接它。

你看,庐山的诗写出了他对人生的一种深刻的认知,那飞鸟的诗写出了他对于人生过程的认识,再到后边,“荦确坡头路”写出了困难在他面前意味着什么,到了最后的时候把大实话给说出来了,要让我死,进入绝境,对不起,我对此也有自己的一种观点和看法,当一个人面对生活当中所表现出的种种的不平衡和挫折的时候,只把它看做是来到这世上的一场游,你还能把我怎么着?所以,“置之死地而后生”这句话对于苏轼来讲非常恰当,置之死地了,进入绝境之后你怎么来处理自己。我们都知道苏轼发达过、得意过、飘飘然过,这些情况下都很好理解,都很好接受这种现实,最难接受的现实就是一切都结束的时候,一切都可能会终结的时候,你怎么来看待自己。

对于苏轼来讲,既然人生是一个过程,那么它就没有开始也没有结束,一直可以走下去,就是生命终结了走不下去了,这些诗歌还能代表他一直走下去。我觉得这个就是苏轼的诗在他生命中始终扮演着一个生生不息的一个角色,他活着的时候,这些诗伴随着他的生活,也伴随着他的情趣,伴随着他的人格,为他疗救着、为他治疗着身上的创痕,在苏轼去世以后,这些诗继续在代表苏轼而行走在世间,而带给我们后代的很多人更多的生活的勇气。

所以我们说,诗如其人,文也如其人,我们讲唐宋八大家,唐宋八大家一个很重要的贡献在哪儿呢?是散文。苏轼不但诗写得好,文章更了不得,跟他的老师欧阳修并称“欧苏”。常言说得好,“欧文如潮,苏文如海”,要想全面了解苏轼的文学成就,那还就得非读他的文不可,这也就是我们下一次要接着讲的。谢谢。

图片

百家

讲坛

画外音

苏轼是北宋文坛的多面才子,诗词曲赋、书法绘画无不精通,在贬官湖北黄州期间,苏轼在长江边写下了千古名篇前后《赤壁赋》,遗世独立,超然旷达,于枯灭处酿造出生命的清泉,《唐宋八大家之苏轼》第十三集《响彻千古天籁音》。

(0)

相关推荐

  • 苏轼【不识庐山真面目】

    溪的美,鱼知道,那流泪倾诉的依赖难分离: 风的柔,山知道,那留在千年的故事难忘记. 苏轼写诗有一个特点,总是充满一种奇趣,总是有新奇的地方.但是,充满奇趣的诗要写出来,那是没那么容易的,应该是比较崎岖 ...

  • 苏轼《题西林壁》:找一个合适的角度,观赏喜欢的风景

    (林樰熳,不爱集注,喜欢用自己的方式读诗.欢迎一起走进词人的性灵世界.) 你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你的窗子,你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因为有了一双眼睛,世上的人,便各 ...

  • 《题西林壁》是怎样创作出来的苏轼真的“不识庐山真面目”吗!

    中国的诗词文化源远流长,至今仍在以它丰富的思想文化内涵滋养着坚持品读古诗词的人们.沿着历史的长河溯流而上,我们总能捡拾到古代文人墨客于中华山水之间留下的那些经典之作,读来朗朗上口.妙趣无穷. 苏轼的& ...

  • 康震丨唐宋八大家之苏轼09:黄州惠州儋州

    苏轼一生既有高居朝堂.志得意满的风光,也有九死一生.失魂落魄的遭遇,黄州.惠州.儋州,就是他先后三次被贬谪的地方,也是他人生不堪回首的三次低谷.然而,也正是这一次比一次更加遥远偏僻的贬谪之地,苏轼完成 ...

  • 康震丨唐宋八大家之苏轼 01:人见人爱苏东坡

    ​康震丨唐宋八大家之苏轼 01:人见人爱苏东坡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苏东坡是北宋文坛领袖,诗词书画无不独领风骚,他曾经平步青云官居高位,也曾颠沛流离九死一生,他是读书人的全民偶像,也是平民百 ...

  • 康震丨唐宋八大家之苏轼05:十年生死两茫茫

    ​康震丨唐宋八大家之苏轼05:十年生死两茫茫 苏苏门六君子之一的陈师道曾用"有声当彻天,有泪当彻泉"来评赞苏轼这首<江城子>.在这首词中寄托了太多苏轼对王弗的思念,那 ...

  • 康震丨唐宋八大家之苏轼04:浪漫的实干家

    ​康震丨唐宋八大家之苏轼04:浪漫的实干家  苏轼在朝廷中的为官之路历经磨难.波折不断,在地方上的任职却是得心应手.驾轻就熟.以"黄州被贬"为分界线,之前他在密州.徐州.湖州担任 ...

  • 康震丨唐宋八大家之苏轼14:写在文学边上

     苏轼创作了众多流传后世的名篇佳作,他虽然被认为是天才,但文学知识却需要后天的积累,那么苏轼是怎样学习和创作的呢,他的广博和灵感又是来源于何处呢.本期节目由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康震教授继续为大家讲述唐 ...

  • 康震丨唐宋八大家之苏轼15:书画真性情

     画外音 苏轼不仅是独步天下的文坛宗主,而且也是一位叱咤风云的书画大师.在书法方面,苏轼与同时代的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为"宋四家",被后世认为是最能代表宋代书法成就的书法家,而 ...

  • 康震丨唐宋八大家之苏轼 03:忧国不谋身

    ​康震丨唐宋八大家之苏轼 03:忧国不谋身 画外音 苏轼一出道即获得欧阳修等朝廷重臣的赏识,但是他走上仕途的道路并不平坦,经历的过程也充满了苦痛和变数.他二十二岁名震京师的时候,当朝皇帝还是宋仁宗:而 ...

  • 康震丨唐宋八大家之苏轼08:布衣之交

    画外音 苏轼的一生跌宕起伏,既有殿堂之上的纵横捭阖,也有贬谪天涯的人生无常.可是无论走到哪里,苏轼的交友都极其广泛,上至达官显贵,下至黎民百姓,到处都有他的知心朋友.而在这其中,对他的人生观产生重大影 ...

  • 康震丨唐宋八大家之苏轼 02 :自古英才出少年

    画外音 苏轼是中国古代不可多得的文化巨人,苏轼是中国古代不可多得的文化巨人,诗词散文.书法绘画,无不样样精通.造诣深厚,甚至可以说,从文学艺术的全面性和综合实力上考量,苏轼堪称空前绝后的一代奇才.苏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