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的弟弟成蟜能单枪匹马要来百里土地,率大军攻赵为何不返?
秦始皇有三个弟弟,两个是异父同母弟,一个是同父异母弟,也可能是同父同母弟,他这三个弟弟都没善终!异父同母弟直接被秦始皇摔死的,因为这俩弟弟是假弟,他假弟的父亲是他不承认的假父嫪毐。
嬴成蟜是秦始皇的弟弟,秦庄襄王不可能只有一个老婆,其他老婆也不可能没有孩子,但从秦始皇母亲能和嫪毐生出两个儿子来看,嬴成蟜是秦始皇同父同母的可能性很大。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历史记载有这样习惯,如果是秦始皇的异母弟,历史记载就说王子成蟜甚至是公子成蟜。可司马迁记载的却是“王弟成蟜”,这种独特的记载,让我得出两人同父同母的推断。
八年,王弟长安君成蟜将军击赵,反,死屯留。军吏皆斩死,迁其民于临洮。将军壁死,卒屯留蒲惣反,戮其尸。河鱼大上,轻车重马东就食——《史记·秦始皇本纪》
司马迁对于成蟜的记载,就只有这短短的48个字,字少事大,解读各有千秋,我基本赞同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教授博士先生的观点。
我在辛教授的高见的基础之上,提出自己一孔之见,来解读这段史料。
秦王政八年就是公元前239年,嬴政的弟弟长安君嬴成蟜,率兵攻打赵国,在撤军回国的时候,在今天的山西省长治市屯留区被杀死去。秦王嬴政大怒,长安君手下的军吏都被斩杀,将屯留的民众迁移到甘肃省定西市临洮县。为什么会这样呢?嬴成蟜率军在壁垒中战死!为什么战死呢?是因为屯留、蒲惣的士卒作乱!作乱也没必要军吏都要杀死呀!其原因是这些作乱的士卒,把嬴成蟜的尸体陈尸示众!当时出现了河流弥漫,大鱼困在平地,这一是说明水灾,作乱者士卒轻装上阵向东去吃河边的大鱼。
辛教授认为:“将军成蟜病故于军垒之中,军中来自屯留的士卒蒲鶮兴事造反,结果,被秦军平定,“戮”了这位蒲鶮的尸体,也就是陈尸示众,以儆效尤。”同时“河鱼大上”也是“刘向所说的:'鱼阴类,民之象,逆流而上者,民将不从君令为逆行也’”,也就是证明当地民众叛乱的意思,并拿出屯留本属韩国上党,该地一项向韩,所以才会叛乱。
我有点不解的是,既然是来自屯留以蒲鶮士卒为代表的叛乱,为什么不仅杀了蒲鶮士卒还杀了官兵呢?蒲鶮士卒影响力很大吗?仅仅是蒲鶮士卒是个代表,还有那么多百姓支持,为什么仅仅是迁徙呢?我认为东晋秘书监的徐广所说的蒲鶮是地名是正确的,也就是为了攻打赵国,嬴成蟜在屯留、蒲鶮征集士兵,可他们心里向着韩国,加上当地出现涝灾,供需困难,才裹挟着军官攻打嬴成蟜。秦国后来为嬴成蟜报仇雪恨,杀死了在屯留、蒲鶮征集士兵以及被裹挟的将校,为了防止当地老百姓作乱,将他们迁移(流放)到甘肃省。
我之所以把第一个“反”字通假为“返”是因为嬴成蟜,虽然是文武全才,但他并没有作乱的实力和动机就是时机也不对啊。嬴成蟜要夺取王位,他没有合法性,嬴政是长子,有天然的合法性,再说嬴政继位是先王、朝臣尤其是实力强大的吕不韦共同支持的结果。嬴成蟜带着军队在屯留起兵成功率并不大,虽然屯留是盆地,也算是三不管地带,可一旦起兵就会面临屯留民众,甚至韩国、赵国、秦国同时攻击。不要说三方攻击,单单是秦国派出王翦之类的大将,也都是无人能挡。嬴成蟜再大的本事,也抗衡不了王翦,更何况嬴成蟜带的这些兵才有多少人,根本就不可能成功!还有嬴成蟜要反早反了,为什么要等到八年后呢?
再有一点,将军谋反,只杀主谋和骨干分子,也犯不着把所有的将士都杀掉呀!比较典型的就是郑安平投赵一事,郑安平本是一个小吏,在关键的时候救了范雎一命才在秦国得到重用。当初范雎受到魏国相国魏齐的猜忌,魏齐殴打、羞辱范雎,被“打死”后扔到厕所里还被这些恶人向脸上撒尿。
范雎装死(也可能当时真的打晕了)才逃过一劫,在半夜没人时逃跑了,碰到郑安平,他求他放他一马。郑安平看他可怜就放走范雎了,范雎化名张禄到了秦国,得到了秦昭襄王的重用,范雎是睚眦必报的人。整个秦国都为他报仇雪恨,魏齐被逼自杀;范雎还特地推荐郑安平,郑安平从事特务工作,干的好好的。后来转行当将军吧,结果在邯郸之战中,他作为增援将军被赵军包围,竟然投降了。
秦国对郑安平家人的处理,也是不连坐他人。故而说,嬴成蟜叛乱而死是说不通的。更何况还有一种说法是嬴成蟜靠着嬴成蟜凭着三寸不烂之舌就让秦国获得韩国百里之地,倘若属实,这只能耿然韩国故人恨嬴成蟜。
今王使盛桥守事於韩,盛桥以其地入秦,是王不用甲,不信威,而得百里之地。王可谓能矣。——《史记·春申君列传》
司马迁在介绍春申君的时候,特地提到一个叫盛桥的人,根据专家研究比如复旦大学教授、历史学家杨宽先生,都认为盛桥通假成蟜,也就是秦始皇的弟弟。不过,我有两个疑问:
为什么盛桥前没加王弟或长安君什么的呢?为什么是通假,同样一本书为什么不用同样的字呢?有两个字一起通假的吗?
司马迁提的这句话,是春申君给秦始皇的曾祖秦昭襄王的上书,一般我们简称为秦昭王。
不过,这两个疑问在司马迁记载的春申君的上书,在提到盛桥的不战而得人之地的功劳前,还提到了先王文王、庄王。这就又引发我的三个疑问。
先帝文王、庄王之身,三世不妄接地於齐,以绝从亲之要。——《史记·春申君列传》
秦国国君谥号中,没有秦文王、秦庄王的谥号,这就让人怀疑是不是秦孝文王、秦庄襄王谥号的缩写呢?从顺序上也很像。
可按照秦昭王缩写规律,也应该缩写为秦孝王、秦庄王啊?这让人百思不得其解。
东汉学者高诱在《战国策笺证》对此的解释是,文王,始皇祖;庄王,始皇父,故曰“三世”。今之王,古之帝,故咸言“先帝”。他的意思就是文王等于孝文王,庄王等于庄襄王。
清朝人梁玉绳在《史记志疑》提出了疑问,这个庄王是不是武王的通假或者谬误呢?如果是的话,也能说得通,秦文王就是秦惠文王的缩写,秦武王就是秦武烈王(秦悼武王)的缩写。“庄”和“武”怎么都不像,又怎么通假或写错呢?除非秦武王的谥号是秦武庄王或秦悼庄王呀!
总之嬴成蟜文能一言获得百里地存在争议,武又在攻打赵国时起兵也是从逻辑上不太成立。对此,您怎么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