痉证的中医辨证论治
辨证论治
一、外感与内伤致痉、虚证与实证的辨证要点
1.辨外感与内伤:外感致痉多有恶寒、发热、脉浮等表证,内伤发痉则多无恶寒发热。
2.辨虚实:颈项强直,牙关紧闭,角弓反张,四肢抽搐频繁有力而幅度较大者,多属实证;手足蠕动,或抽搐时休时止,神疲倦怠,多属虚证。
二、痉证的治疗原则
痉证的治疗原则为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舒筋解痉以治其标,养血滋阴以治其本。由于津伤血少在痉证的发生中具有重要作用,所以滋养营阴就成为治疗痉证的重要方法。
三、邪壅经络、肝经热盛、阳明热盛、心营热盛、痰浊阻滞和阴血亏虚等证候的主症、治法和方药。
【需要牢记的架构图】
1.邪壅经络证
主症:头痛,项背强直,恶寒发热,无汗或汗出,肢体酸重,甚至口噤不能语,四肢抽搐。舌苔薄白或白腻,脉浮紧。
治法:祛风散寒,燥湿和营。
代表方:羌活胜湿汤加减。
常用药:羌活、独活、防风、藁本、川芎、蔓荆子、葛根、白芍、甘草。
2.肝经热盛证
主症:高热头痛,口噤齿,手足躁动,甚则项背强急,四肢抽搐,角弓反张。舌质红绛,舌苔薄黄或少苔,脉弦细而数。
治法:清肝潜阳,熄风镇痉。
代表方:羚角钩藤汤加减。
常用药:水牛角、钩藤、桑叶、菊花、川贝母、竹茹、茯神、白芍、生地、甘草。
3.阳明热盛证
主症:壮热汗出,项背强急,手足挛急,甚则角弓反张,腹满便结,口渴喜冷饮。舌质红,苔黄燥,脉弦数。
治法:清泄胃热,增液止痉。
代表方:白虎汤合增液承气汤加减。
常用药:生石膏、知母、玄参、生地、麦冬、大黄、芒硝、粳米、甘草。
4.心营热盛证
主症:高热烦躁,神昏谵语,项背强急,四肢抽搐,甚则角弓反张。舌质红绛,苔黄少津,脉细数。
治法:清心透营,开窍止痉。
代表方:清营汤加减。
常用药:水牛角、莲子心、淡竹叶、连翘、玄参、生地、麦冬。
5.痰浊阻滞证
主症:头痛昏蒙,神识呆滞,项背强急,四肢抽搐,胸脘满闷,呕吐痰涎。舌苔白腻,脉滑或弦滑。
治法:豁痰开窍,熄风镇痉。
代表方:导痰汤加减。
常用药:羌活、防风、半夏、石菖蒲、陈皮、胆南星、姜汁、竹沥、枳实、茯苓、白术、全蝎、地龙、蜈蚣。
6.阴血亏虚证
主症:项背强急,四肢麻木,抽搦或筋惕肉 ,直视口噤,头目昏眩,自汗,神疲气短,或低热。舌质淡或舌红无苔,脉细数。
治法:滋阴养血,熄风止痉。
代表方:四物汤合大定风珠加减。
常用药:生熟地、白芍、麦门冬、阿胶、五味子、当归、麻子仁、生龟板、生鳖甲、生牡蛎、鸡子黄。
四、刚痉与柔痉的治法和方药
邪壅经络,寒邪较甚,项背强急,肢痛拘挛,为刚痉,以葛根汤为主方,药用葛根、麻黄、桂枝、生姜温经散寒、解肌止痉;芍药、甘草、大枣酸甘缓急、调和营卫。
邪壅经络,风邪偏盛,项背强急,发热不恶寒、汗出、头痛者,为柔痉,以栝萎桂枝汤为主方,方用桂枝汤调和营卫,解表散邪;栝萎根清热生津、和络柔筋。
五、常见证候治疗加减变化
邪壅经络证,湿热偏盛,筋脉拘急,胸脘痞闷,身热,渴不欲饮,溲短赤,苔黄腻,脉滑数,用三仁汤加地龙、丝瓜络、威灵仙清热化湿、通经和络。
肝经热盛证,口干渴甚者,加生石膏、花粉、麦冬以甘寒清热,生津止渴;痉证反复发作,加全蝎、蜈蚣、僵蚕、蝉衣,熄风止痉;神昏痉厥者,服用安宫牛黄丸、局方至宝丹或紫雪丹,清心泄热、开窍醒神、熄风定痉。
阳明热盛证,若热邪伤津而无腑实证者,可用白虎加人参汤清热救津;抽搐甚者,加天麻、地龙、全蝎、菊花、钩藤熄风止痉之品;热甚烦躁者,加淡竹叶、栀子、黄芩清心泻火除烦;热甚动血,斑疹显现,舌质红绛,加水牛角、生地、丹皮。
心营热盛证,若高热烦躁明显,加丹皮、栀子、生石膏、知母;四肢抽搐、角弓反张,加全蝎、蜈蚣、僵蚕、蝉衣凉肝熄风止痉;伴有神昏谵语,躁动不安,四肢挛急抽搐,角弓反张,酌情选用安宫牛黄丸、至宝丹或紫雪丹。本证临证时辨其营血热毒深浅轻重,可分别选用化斑汤、清瘟败毒饮、神犀丹化裁;若肢体抽搐无 力,面色苍白,四肢厥冷,气短汗出,舌淡,脉细弱,证属亡阳脱证,当予急服独参汤、生脉散。
痰浊阻滞证,若言语不利者,加白芥子、远志祛痰开窍醒神;痰郁化热者,身热,烦躁,舌苔黄腻,脉滑数,加瓜萎、黄芩、天竺黄、竹茹、青礞石;痰浊上壅,蒙闭清窍,突然昏厥抽搐,可急用竹沥加姜汁冲服安宫牛黄丸。
阴血亏虚证,若阴虚内热、五心烦热者,加白薇、青蒿、黄连、淡竹叶;阴虚多汗,时时欲脱者,加人参、沙参、麦冬、五味子;气虚自汗,卫外不固者,加黄 芪、浮小麦;久病,阴血不足,气虚血滞,瘀血阻络,加黄芪、丹参、川芎、赤芍、鸡血藤或补阳还五汤加减;虚风内动,肢体拘急挛缩,重用养阴润筋之品,加全蝎、天麻、钩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