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禹锡传》第三章 明天和意外,永远不知道哪一个先到
33岁的刘禹锡迎来了他政治生涯的最高峰,被王叔文重用,成为“永贞革新”的核心人物。但他怎么也没想到,仅仅不到一年时间,他们就成为被新皇“铲除”的对象,他们的变革也彻底失败。“二王”相继被贬谪为司马,他自己被发配到连州当刺史,而且皇帝特意下诏,遇赦不赦。因此,这一贬,让他在连州整整待了十年。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在200多年以后的大宋,有一个和他同样天资聪颖的家伙,也是一样的年少成名,意气风发。但同样的在正当年的时候,却是因为反对变革,而被一贬再贬,那个人就是苏轼。
刘禹锡和苏轼其实有很多相似的地方,比如两个人同样的豁达豪迈,在被贬黜的时光里没有消沉没落,而是用乐观豁达的心态面对现实,在这段时间里都留下了许多优秀的作品。(也许读完刘禹锡可以开始读苏轼了)
但比起苏轼,刘禹锡的性格又清高耿直了许多,遇到和他同样不懂迂回的王叔文,在zhengzhi中,他们注定了要失败的。王叔文的性格果断,但在朝堂上却显得过于生硬,凡是反对他政见的人,杀的杀,贬的贬,而且丝毫不会拉拢中间力量为己所用。这种性格,导致了许多本来对新政看好的人的忌惮和不满。
在他权倾一时之时,当时的名士窦群直言对他说:“去年李实自恃宠贵,甚嚣尘上,不可一世,倾动一时,那时你逡巡路旁,只不过是江南一个小官吏罢了,如今你实际上也已处在李实当年的形式和处境,又怎能不考虑一下路旁有当年像你一样的人物呢?”他不听窦群的进言,又因为刘禹锡和柳宗元等人看不起窦群不是进士出身,导致窦群慢慢的靠向了武元衡。后来,王叔文又因政见不和把窦群罢黜出京。
从这件事情上就可以看出,王叔文他们虽然心怀抱负,在变革期间也确实做了许多利国利民的好事,但在处事手段和方法上,其实是稚嫩的。任何变革必然要触及许多人的利益,而他们这种“硬碰硬又清高的”的作风,必然会导致大规模的反扑和打压。所以,失败只是迟早的事情。只是没想到,失败来的那么突然。
顺宗登基时就已经中风口不能言,大臣们纷纷觉得应该早立太子,让太子监国。而太子亲近的人是武元衡,窦群。不到一年时间,卧病的顺宗禅位给太子李亨,新皇登基,变革彻底失败,支持变革的人也纷纷被贬出京。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