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书读成自己的

大家都知道读书的重要性,网上更有段子曰:“一天不读书,无人看得出;一月不读书,开始爆口粗;一年不读书,智商输给猪。”这些都表明读书可以让人明事理、增智慧,尤其在女性愈来愈注重自我修养的当今社会,“腹有诗书气自华”是女性朋友们进行内外兼修的努力方向。

我从小爱读书,上学时自是不必多说,寒暑假就是在阅读课外书中度过,工作后依然喜欢读书,漫长的商旅时光,也是在阅读中渡过。但这么多年来,虽然读书让我确实有了一些改变,但我总感觉缺了些什么,总感觉书读了不少,但沉积下来的却不多,因此时常怀疑是不是年纪大了,记忆力衰退导致的。

前不久看到《传习录》中王阳明的一个典故,有朋友问他“读书不记得如何?”王阳明答曰:“只要晓得,如何要记得?要晓得已是落二义了,只要明得自家本体。若徒要记得,便不晓得;若徒要晓得,便明不得自家本体。”

这让我有很大触动,年少时读书,读的是故事,重在情节与内容;青年时读书,读的是道理,重在观点与思想。之所以总感觉缺了东西,就是因为出发点都是读别人,因此落到最后,就剩下了认可的或是不认可的评判。而王阳明指出“明得自家本体”才是读书目的。也就是说,我们要让书中的道理成为自己本体的一部分,这样,有谁还会忘记自己的东西呢?

那如何才能把书读成自己的呢?估计这又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开放性问题,没有千篇一律的标准答案,唯有“适合的就是最好的”因人而异。我个人的方法就是用自己的语言,用自己的方式去阐述自己认同的经典,同时将它们应用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中。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在日常接人待物、处理事情的不断磨合中,不断地将这些道理反复琢磨,形成能够让自己内心发光的东西,想必这就是明得本体的过程吧。

不管命运是否真的能通过读书改变多少,也不提读书是否能让人的容颜和灵魂变得有多优雅,多读书对个人成长的益处确实是毋庸置疑的。根据个人读书经验,不带功利心的读书,同时将书中的道理细细推敲,反复琢磨,转化为自己内心的一部分,才会让书读得更有意义。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