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永武:【国学智慧•论语】对孔子“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的多维阐释

启人才教育的新视野

孔子把女子与小人联系起来阐释为人处世的道理,客观上给后世留下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多维阐释空间。

01

【原文】
17.25 子曰:“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
【译文】
孔子说:“只有女子与小人是难以打交道的,亲近他们就会无礼;疏远他们就会报怨。”
【评析】
孔子这句话中的“女子”与“小人”历来颇有争议。
第一种观点认为,孔子这里的“女子”是指臣妾。
第二种观点认为,“女子”是指卫灵公夫人南子。(刘强:《论语新识》,岳麓书社,2016年版,第502页。)
第三种观点认为,“女子”是泛指一般女性,孔子有歧视女性之嫌。
第四种观点认为,“女子”是指女孩子,“小人”是指男孩子,意思是说,只有孩子是难以教育的。
前三种观点中的“小人”大多是指与君子相对的道德低下之人,但“小人”也可以指地位卑下的百姓。
韩桂君、刘纯泽认为,本章中“女子与小人”乃未成年人的合称,孔子的原意是:小孩子们真是难于教育啊 !做大人的和颜悦色开导,她(他)会不顺从;板起面孔教训,她(他)又会心生怨恨。(韩桂君、刘纯泽:《“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新解》,《思想与学术》,2016年第2期。)持这种观点的还有汪秀丽、李跃中。这两位学者结合孔子的经历,分析了孔子所认为的难养之人就是“未出嫁的女儿和未成年的儿子”。孔子有一儿一女,20 岁生儿子孔鲤,30 多岁生女儿。孔子一生忙于学务、教务、政务、编务,55岁离妻别子,周游列国 14 年,回国第二年,儿子就逝世了。孔子一生,与子女相处时间不多,在教养未成年子女的问题上,感觉在把握分寸、掌握尺度上,难度很大。因此发出“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之叹。言下之意,世界上最难教育和培养的,就是自己的未成年儿女,如果对他们太亲切、慈爱了,他们可能就会蹬鼻子上脸,不知谦逊,放肆无礼;如果对他们太严肃、疏远了,他们可能就会心生不满,怨愤不已。所以如何教养未成年子女,掌握好分寸和尺度,是非常重要的事情,家教是大学问。(汪秀丽、李跃中:《“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或无涉女性歧视》,《学界观察》,2015年12期。)对此,李泽厚的观点比较中肯:“我以为这句话相当准确地描述了妇女性格的某些特征。对她们亲密,她们有时就过分随便,任意笑骂打闹。而稍一疏远,便埋怨不已。这种心理性格特征本身并无所谓好坏,只是由性别差异产生的不同而已;应说它是心理学的某种事实。”(李泽厚:《论语今读》,中华书局,2015年版,第339页。)
另有学者高喜田认为,“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的白话译文应该是这样的:女子跟小人相处是很困难的。亲近了,他会无礼;疏远了,他会怨恨。在这里,关键词“与”不是人们惯常理解的连词“和”,而是介词“跟”。照这样看来,孔子不但没有歧视妇女的意思,反而表现出对女性性格特点的准确把握和对妇女的关怀之情。(高喜田:《“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考辨——兼论孔子并无歧视妇女意》,《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4期。)
对于上述诸多观点,可谓见仁见智。那么,孔子是否歧视女性呢?从历史的观点来看,孔子不但不歧视女性,反而非常尊重女性。《孔子家语·大婚解》载孔子曰:“昔三代明王,必敬妻子也,盖有道焉。妻也者,亲之主也。子也者,亲之后也。敢不敬与?是故,君子无不敬。”对女性的尊重,由此可见一斑。
《周书·康诰》:“民情大可见,小人难保。往尽乃心,无康好逸,乃其乂民。”周成王的意思是说,民情很容易知道,百姓还没有安居。去掉所有的心思,不要贪图安逸,而是安民。其次,“养”的训诂意义又是什么?对于此,《说文解字》有明确解释:“保,养也。”我们可否这样理解“小人难养”即是“小人难保”?(傅丽丽:《孔子“小人难养”说诠解》,《古今论坛》,2015年第1期。)
笔者在上述见仁见智的基础上,否定了孔子歧视女性的说法,本章中的“女子”似乎具有特指的意义,而非泛指所有的女性。当然,对于理解的多义性,我们可以采取多种维度,可以有多种解释,而不做定论。

02

【原文】
17.26 子曰:“年四十而见恶焉,其终也已。”
【译文】
孔子说:“到了四十岁的时候还被人所厌恶,他这一生也就没有希望了。”
【评析】
孔子的生涯设计理论认为,三十而立,四十无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顺,七十随心所欲不逾矩。因此,在孔子看来,人到了四十的年龄,应该达到“无惑”的境界,而如果还被人所厌恶,这说明这个人缺乏觉悟,欠缺仁德修养,简直就是病入膏肓,难以治愈了。
从潜能开发的角度来看,人生如果四十还没有成功,中老年时期仍然可以大器晚成,还可以有成功的机会。但是,如果四十岁了还没有达到应有的道德修养,顽固不化,以后就很难有事业发展的希望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