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永武:【国学智慧•论语】孔子的学习观与“忧道不忧贫”的人文情怀
启人才教育的新视野
孔子是一个勤奋学习的集大成者,高度重视对道的追求,在真理面前,认为“当仁,不让于师。”与亚里士多德“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具有异曲同工之妙。孔子“忧道不忧贫”的人文情怀,显示了一个真正知识分子的历史使命和责任担当意识。
1
【原文】
15.31 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译文】
孔子说:“我曾经整天不吃饭,彻夜不睡觉,去左思右想,结果没有什么好处,还不如去学习为好。”
【评析】
学与思的关系是教书育人和人才开发的大问题。在前面的一些章节中,孔子已经提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认识,这里又进一步加以发挥和深入阐述。孔子根据自己的人生经历,不吃饭,不睡觉,只是思考,是没有益处的,不如学习有益。实际上,如果不重视学习,思考就会失去感性材料的支撑和理论的指导,就像没有根基,就不可能建设高楼大厦一样。所以,最好是把学与思和谐统一起来,在学习中思考,或者一边学习,一边思考;或者在思考感到困惑时,结合思考的困惑有针对性的学习,这样长此以往,自觉把思与学有机结合起来,就会极大地提高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
2
【原文】
15.32 子曰:“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君子忧道不忧贫。”
【译文】
孔子说:“君子只谋求道行道,不谋求衣食。耕田,也常要饿肚子;学习,可以得到俸禄。君子只担心道不能行,不担心贫穷。”
【评析】
孔子主张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在遵循道德和法律的前提下,古代的知识分子追求功名利禄客观上有其合理性和必然性,换言之,在古代社会,“学而优则仕”也是具有积极意义的。从这一大的格局下分析孔子上面这段话,我们就可以豁然开朗。在孔子看来,君子应该注重对道的追求,不应该去关心衣食住行这些外在的物质层面的东西,《周易》:“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孔子认为,主观上学习道,关心道,追求道,不用关心利禄,客观上利禄就在其中了。因此,君子只担心能否实现道,而不去关心贫穷。
从今天的角度来看,孔子这段话显然有其合理性。但是令人遗憾的是,由于我们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政策还没有得到落实,因而现在仍然有很多知识分子既要关心道,又要关心自己的衣食住行,既忧道,又忧贫。
3
【原文】
15.33子曰:“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知及之,仁能守之,不庄以莅之,则民不敬。知及之,仁能守之,庄以涖之,动之不以礼,未善也。”
【译文】
孔子说:“聪明才智能得到权位,缺乏仁德不能维持权位;即使得到权位,也一定会丧失。聪明才智能得到权位,仁德可以维持权位,不用认真的态度来治理百姓,那么百姓就会不敬;聪明才智能得到权位,仁德可以维持权位,能用认真的态度来治理百姓,但不照礼的要求管理百姓时,那也是不完善的。”
【评析】
孔子这段话对于国家治理非常具有启发意义。从管理者的角度来看,管理者自己不仅要有智慧才学,而且还应该具备良好的仁德素养,否则,你即使掌握了权力,你也无法维持太久。社会发展史的兴衰已经说明了这一点,开国皇帝大多德才兼备,而后世的皇帝则容易贪图安逸,甚至奢侈腐化,道德堕落,导致世风日下,统治者的地位就不稳固了。因此,孔子主张管理者要有智慧才学,还要有仁德修养,遵循礼的规定,认真管理百姓,不能马马虎虎,敷衍了事,也不能官僚主义,要真正做到“知及”“仁守”“庄涖”“以礼”四个要素的有机统一。
其中,关于礼的重要性,《乐记》说“治躬则庄敬,庄敬则严威。”此句可以帮助理解孔子所说的礼的重要性。既然礼很重要,那么,“动之不以礼”就是不完善的了。
4
【原文】
15.34 子曰:“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
【译文】
孔子说:“君子不能在小事上考察他,但可以让他们承担重大的使命。小人不能承担重大的使命,但可以在小事上考察他”
【评析】
孔子这段话也是对君子与小人的辨别方式。孔子的意思是说,君子平时关注的是国家大事,并不太关注一些琐碎的小事,甚至也不太会做一些具体的小事,所以不能用小事去考察君子;而对于小人,则不能委以重任,而只能通过小事去考察他。
孔子这段话对于我们理解专家学者,非常具有启发意义。许多专家忙于学术研究,而不太关注日常的小事,甚至于不会做一些具体的家务,就会被人讥讽为“书呆子”。数学家陈景润忙于研究,据报道他甚至不会削苹果,但我们不能讥讽他为“书呆子”,这恰恰说明他把自己献身于数学研究这一崇高的使命。
5
【原文】
15.35子曰:“民之于仁也,甚于水火。水火,吾见蹈而死者矣,未见蹈仁而死者也。”
【译文】
孔子说:“百姓们对于仁的需要,比对于水的需要更迫切。我只见过人跳到水火中而死的,却没有见过实行仁而死的。”
【评析】
孔子认为,水火虽然是人们日常生活的必需,但对于人的修养而言,百姓更需要仁,因为仁是人最需要的修养,体现了人的精神生命。孔子从另外一个角度出发,说他见过水火害人的现象,但从未见过仁能够害人的现象。
《礼记·中庸》:“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孔子认为,仁对于老百姓而言,也是须臾不可离身的内在素养,百姓应该把对仁的需求视为比水火还重要的东西。
6
【原文】
15.36子曰:“当仁,不让于师。”
【译文】
孔子说:“面对着仁德,就是老师,也不同他谦让。”
【评析】
孔子和儒家特别重视师生关系的和谐,强调师道尊严,学生不可违背老师。但在仁德面前,即使是老师,也不谦让。这是把实现仁德摆在了第一位,仁是衡量一切是非善恶的最高准则。
儒家非常推崇君子的担当意识,要以天下为己任。但在以天下为己任之前,首先应该以仁为己任,即君子把实行仁看作是道德生命的完善,需要行仁的时候,即使老师在场也不必谦让,要敢于争当做仁的先锋和楷模。
西方古希腊,柏拉图说过,在我看来,尊重真理胜过尊重人。柏拉图把尊重真理看得比尊重老师还重要。亚里士多德继承了柏拉图尊重真理的思想,说“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如果把孔子的“当仁,不让于师”与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尊重真理相比较,我们可以发现,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把仁看作重要的价值取向,甚至超过老师的面子,本质上重在向善;而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对真理的尊重,客观上反映了西方古希腊的求真倾向,对真理的叩问重于对老师的尊重,本质上重在求真。
7
【原文】
15.37 子曰:“君子贞而不谅。”
【译文】
孔子说:“君子固守正道,而不拘泥于小信。”
【评析】
前面孔子曾说过:“言必信,行必果”这不是君子的作为,而是小人的举动。孔子注重“信”的道德准则,但它必须以“道”为前提,即服从于仁、礼的规定。离开了仁、礼这样的大原则,而讲什么“信”,就不是真正的信。孔子这段话也表明,君子以坚持原则为准绳,注重大信,而不必拘泥于小的细节。
责任编辑:张涛
新/书/推/荐
薛永武教授新著《论语译评》列入博士生导师学术文库,由中国书籍出版社2019年出版。作者在集思广益的基础上,把《论语》纳入中国传统文化视域下进行现代阐释,通过对《论语》的丰富思想进行全方位的深度解读,力求对《论语》思想做出新的阐释,揭示其多维的现代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