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笔记丨《序卦传》:六十四卦顺序的秘密

《周易》包括《经》和《传》两部分。

其中《易传》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哲学专著,是对《周易》六十四卦推衍关系的总括。

《易传》共分七种十篇,自汉代起,它们又被称为“十翼”。

▶详情在[《易传》的时代与作者]这篇笔记

《序卦传》作为孔子所撰的“十翼”之一,在《序卦传》中,六十四别卦严格依据对立统一、阴阳一体、阴阳互换的基本原理,以卦理来推演宇宙中事物发展的规律。

荀子曾经说:“善为易者不占;道生万物,一阴一阳谓之道,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泰极否至。”

道法自然,学《易》更多是了解事物的客观发展规律,以全面的视角去认识自然、认清自我,修身养性;

以科学的思维引导人与自然和谐共存,天人合一,而不是盲目的占卦预测。

朋友们,让我们从《序卦传》开始,理解和学习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吧。

《序卦传》亦称《序卦》,主要对《易经》六十四卦的排列顺序进行解说。

64个卦以前后两卦为一组,共32组,用十分简约的语言指出各卦的大义。除乾、坤、咸三卦外,一般以卦名立说,采用取象或取义的方法。

▶对取象方法感兴趣的朋友可以阅读[取象分析法]这篇笔记。

《序卦》分上、下两篇:

  • 上篇从第1组乾[䷀]、坤[䷁]开始,至第15组坎[䷜]、离[䷝]为止;

共15组,30个卦

  • 下篇从第16组咸[䷞]、恒[䷟]开始,至第32组既济[䷾]、未济[䷿]为止。

共17组,34个卦

《序卦传》原文附在篇末,从天地万物说起,以“有天地,然后万物生焉。盈天地之间者,唯万物...”来说明乾坤两卦居于首位。

《序卦传》的目的是要寻找《易经》六十四卦排列的逻辑关联,进而以此说明自然、社会历史演变的过程以及人伦的等级次序。

从中体现出穷极则反、对立面的互相转化、万事万物普遍关联的思想。

如上篇前几句为:

▲解释乾(天)坤(地)、屯、蒙这四卦。

以天地立论而没有点出乾坤,屯、蒙则以卦名立论,先写简明释义,然后点出屯与蒙之间的因果联系。

再然后以事物发展的过程、变化的因果关系,物极必反、相反相生等周期运转规律来解释其它各卦间的关系,来说明六十四卦排列的次序。

《序卦》它依据卦名的含义,把《周易》六十四卦看作是一个或相因、或相反的因果联系序列而加以诠释。

《序卦》对卦名的处理有两种方式:如卦名直白容易理解、其所反映的“卦时”与其推衍在逻辑上无矛盾的,就不予释义;否则,便加以释义。

有的学者认为:六十四卦卦序体现深刻的义理,首乾次坤反映从“殷道亲亲”到“周道尊尊”的深刻变化,反映了乾尊坤卑的封建社会伦理现象,对中国整个思想文化的发展有着深远影响。

如下篇前几句为:

开头七句没有直接从易卦上立论,但实则隐示了《易经》下篇三十四卦是论人道伦理次序的。

指出这种人伦次序是从天地万物中演进而来,即:

天地→万物→男女→夫妇→父子→君臣→上下→礼义

咸:无心之“感”

然后以“夫妇之道”点出咸卦,咸卦为上兑下艮,兑为少女,艮为少男,女贵男卑,成以夫妇;

夫妇之道,不可以不久也,故受之以恒。

因夫妇之道即婚姻必须长久,故继之以恒卦…

下经咸[䷞]、恒[䷟]开端反映人类进化历史,说明人类是万物发展变化结果。

既济[䷾]、未济[䷿]居后,以“物不可穷,故受之以未济终焉”来解释最后一卦“未济”卦。既反映万事万物本周期发展过程的终结,又意味着新过程的开始。

唐代孔颖达在《周易正义·序卦传·疏》中说:“今验六十四卦,二二相耦,非覆即变。覆者,表里视之,遂成两卦,屯、蒙、讼、师、比之类是也。变者,反覆唯成一卦,则变以对之,乾坤、坎离、颐大过、中孚小过之类是也。”

二二相耦,即两两一组;六十四卦共为三十二组,每组两两构成相反或相对关系。

通行本卦序三十六反覆图

其中:

  • [乾、坤]、[坎、离]、[颐、大过]、[中孚、小过] 四组为“变”,这八个卦反覆后仍是本卦,但它们的后一卦是前一卦的对卦,发生了变化。

阳爻变阴爻,阴爻变阳爻

如:乾[䷀]反覆后仍为乾[䷀] ,乾[䷀]变化后则为坤[䷁]。

  • 其余28组[五十六个卦]“覆”,即后一卦是前一卦反覆后的卦。

如:咸[䷞]、恒[䷟],咸[䷞]反覆后为恒[䷟],反之亦然。

反映了事物向其反面转化发展对立统一的思想;其以事物顺应自然发展为次序,也反映了六十四卦循环反复的意识。

一般认为《序卦传》反映的思想不能等同于《易经》六十四卦思想,但也不可概斥为“非《易》之蕴”而不予重视,应看到其与经文的联系与区别。

乾坤居六十四卦之首,意味着乾坤在六十四卦中、天地在宇宙万物中起决定限制范围的意义;也反映了乾与坤的矛盾运动是构成“易”之生生不息过程的根本原因。

#中国哲学##鑫哲读书##易经笔记#


《周易·序卦传》原文

序卦传·上

有天地,然后万物生焉。

盈天地之间者唯万物,故受之以【屯】

【屯】者,盈也;物之始生也。

物生必蒙,故受之以【蒙】

【蒙】者,蒙也;物之稚也。

物稚不可不养也,故受之以【需】

【需】者,饮食之道也;

饮食必有讼,故受之以【讼】

讼必有众起,故受之以【师】

【师】者,众也;众必有所比,故受之以【比】

【比】者,比也;比必有所畜,故受之以【小畜】

物畜然后有礼,故受之以【履】

履而泰然后安,故受之以【泰】

【泰】者,通也;物不可以终通,故受之以【否】

物不可以终否,故受之以【同人】

与人同者物必归焉,故受之以【大有】

有大者不可以盈,故受之以【谦】

有大而能谦必豫,故受之以【豫】

豫必有随,故受之以【随】

以喜随人者必有事,故受之以【蛊】

【蛊】者,事也;有事而后可大,故受之以【临】

【临】者,大也;物大然后可观,故受之以【观】

可观而后有所合,故受之以【噬嗑】

嗑者,合也;物不可苟合而已,故受之以【贲】

【贲】者,饰也;致饰然后亨则尽矣,故受之以【剥】

【剥】者,剥也;物不可以终尽,剥,穷上反下,故受之以【复】

复则不妄矣,故受之以【无妄】

有无妄然后可畜,故受之以【大畜】

物畜然后可养,故受之以【颐】

【颐】者,养也;不养则不可动,故受之以【大过】

物不可以终过,故受之以【坎】

【坎】者,陷也;陷必有所丽,故受之以【离】

【离】者,丽也。


序卦传·下

有天地,然后有万物;

有万物,然后有男女;

有男女,然后有夫妇;

有夫妇,然后有父子;

有父子,然后有君臣;

有君臣,然后有上下;

有上下,然后礼义有所错。

夫妇之道,不可以不久也,故受之以【恒】

【恒】者,久也;物不可以久居其所,故受之以【遁】

【遁】者,退也;物不可以终遁,故受之以【大壮】

物不可以终壮,故受之以【晋】

【晋】者,进也;晋必有所伤,故受之以【明夷】

夷者,伤也;伤于外者必反其家,故受之以【家人】

家道穷必乖,故受之以【睽】

【睽】者,乖也;乖必有难,故受之以【蹇】

【蹇】者,难也;物不可以终难,故受之以【解】

【解】者,缓也;缓必有所失,故受之以【损】

损而不已必益,故受之以【益】

益而不已必决,故受之以【夬】

【夬】者,决也;决必有所遇,故受之以【姤】

【姤】者,遇也;物相遇而后聚,故受之以【萃】

【萃】者,聚也;聚而上者谓之升,故受之以【升】

升而不已必困,故受之以【困】

困乎上者必反下,故受之以【井】

井道不可不革,故受之以【革】

革物者莫若鼎,故受之以【鼎】

主器者莫若长子,故受之以【震】

【震】者,动也;物不可以终动,止之,故受之以【艮】

【艮】者,止也;物不可以终止,故受之以【渐】

【渐】者,进也;进必有所归,故受之以【归妹】

得其所归者必大,故受之以【丰】

【丰】者,大也;穷大者必失其所居,故受之以【旅】

旅而无所容,故受之以【巽】

【巽】者,入也;入而后说之,故受之以【兑】

【兑】者,说也;说而后散之,故受之以【涣】

【涣】者,离也;物不可以终离,故受之以【节】

节而信之,故受之以【中孚】

有信者必行之,故受之以【小过】

有过物者必济,故受之以【既济】

物不可穷也,故受之以【未济】终焉。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