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迫击炮厉害,跟得上,打得准,越军很害怕

在1979年对越自卫反击战中,作战地区到处都是高山深谷,河溪密林,自然环境复杂,对武器装备的适应性提出了艰巨考验。特别是很多战斗表现为双方连排级步兵的山地攻防战,由于环境限制,重炮兵的火力支援效果打了很多折扣,随伴火炮发挥作用则相对突出,对于及时支援步兵攻坚拔点意义重大。

当时解放军的武器装备发展处于较落后的状态,步兵随伴火炮种类有限,主要为120/100/82/60毫米四种口径的迫击炮,还有82毫米无坐力炮。其中迫击炮射击角度大,弹道弯曲,适合绕过一定高度的山头和障碍物,打击其背后及反斜面处看不到的目标;无坐力炮则属于直瞄火炮,能摧毁一般土木质工事和轻型坦克等装甲目标。上述两种火炮间瞄和直瞄相结合,成为团以下步兵分队作战的有力武器配系。

在1979年解放军参战部队中,上述五种火炮装备了四种,即步兵团编制一个100毫米迫击炮连(6门炮)、一个82毫米无坐力炮连(9门炮);步兵营编制一个炮兵连,含两个82毫米迫击炮排(6门炮)、一个82毫米无坐力炮排(4门炮);步兵连编制一个60毫米迫击炮班(2门炮)。

作战期间,步兵团营属的82毫米迫击炮、82毫米无坐力炮会逐级向下加强,以提高步兵营连的整体作战能力;步兵团属100毫米迫击炮通常编入团火力队,支援主要方向步兵营连的战斗。本文的主角就是步兵团属100毫米迫击炮,在对越作战中表现出色,被指战员亲切地称为“功臣炮”。

这种火炮全称为1971年式100毫米迫击炮,于60年代研制,1971年定型生产并列装部队。与此前我军使用的120毫米迫击炮相比,100毫米迫击炮更加轻便,分解携行比较容易,而且精度有所提高,适合于在山地丛林中穿插作战。

71式100毫米迫击炮全重74.5公斤,炮弹重8公斤,有拉发和迫发两种发射方式,射击初速250米/秒,射速15-20发/分钟,火力覆盖范围最小170米最大4700米。该炮便于携行,平战转换速度快,威力较强,支援步兵可靠有效,因而很受部队喜爱。

1979年2月19日,西线我第13军37师步兵110团奉命向332高地攻击,冲锋中遭到越军一个榴弹炮阵地火力袭击。该团100毫米迫击炮连接到命令,立即组织火力支援。在射击阵地位置不佳的情况下,炮手技高胆大,精准射击,连续发射22发炮弹,击毁敌105毫米榴弹炮一门,并压制了其他火炮,有效支援了己方步兵战斗。

1979年3月11日,东线我第43军128师步兵383团3营奉命在龙头村附近占领阵地,拦阻越军追击,掩护主力部队撤退回国。越军乘汽车向龙头村一带集结,并部署了炮兵阵地。步兵383团100毫米迫击炮连接到命令,以突然的火力急袭覆盖敌群,当场击毁2辆军车,消灭敌军一批。接着转移火力,准确地将刚建立的越军炮兵阵地摧毁,有效支援了本团战斗。

有的越军被抓了俘虏,对我军干部说:“你们的迫击炮很厉害,说来就来,一打一片,比我们的小炮强!”

71式100毫米迫击炮,不愧为象征我军胜利的“功臣炮”。

沈听雪的历史文集,喜欢本号文章者可长按上方二维码关注

为防万一失联,请新老朋友关注上面备用号“沈听雪之江东子弟”

谢谢大家!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