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有文化的劳动者
做有文化的劳动者
——第14周给徐老师的回信
尊敬的徐老师:
您好!
您在本周的信中呼吁师生们通过劳动一起做学校的“主人”,这一点我十分认同。上周“五一”长假返课后,给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来自风雨操场此起彼伏的敲打声,此消彼长的打击声、教室内的朗朗读书声再配上音乐课堂上激昂的非洲鼓声,交相呼应,恰似一部激昂交错的交响乐,伴随着学生欢声笑语,荡漾到大山深处。
是啊,这就是劳动的魅力,这是幸福的汗水。就像徐老师信中所说,这当然不是简单的劳动教育,学生做围栏其实也蕴含了各个学科的知识。学生在锯木头的时候可以告诉五年级的学生,锯条做成倾斜的,是基于减小摩擦阻力;钉子的杆部运用了斜面原理,将木头向周围挤压,这样就更方便敲入;钉子敲歪了敲坏了可以用榔头轻松拔出来,正是用了杠杆原理。木条长宽和栅栏间隔需要用到数学学科的测量和计算,还可以告诉学生木头也是按照一定规律排列的;学生分工搭配合作用到了合理安排时间的思想。毫无疑问这更是一节劳技课和体育课更是综合实践课,学生制作的栅栏好看与否还涉及到不同学生的审美要求,这又是美术课的理念。所以,让学生为百草园做围栏竟然可以蕴含这么多的学科知识和理念,我想这也是周校长最终的用意所在。
看似简单的日常劳动从来都是蕴含了大量科学知识。今天早上在食堂煮拉面,恰好换煤气,平时自己在家扛煤气的时候总习惯性用抬或推拉的方式,而今天送煤气的老板一手拎起煤气罐一边,然后轻松将罐子“滚”了进来,顿时我恍然大悟,对啊!这不就是滚动摩擦小于滑动摩擦的运用吗!
前段时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特别强调劳动育人亟待加强,我想这不仅是对学生的要求,更是对老师的。在组织引导学生劳动之前,老师应该告诉学生如何快速优质地完成这项劳动任务;在劳动过程之中,老师可以示范和学生一起参与劳动;在劳动完成后,老师还应该和学生总结反思本次劳动的结果。当然肯定有很多劳动内容对于我们老师来说,也比较陌生,对我而言,这个过程也是自我学习和成长的过程。比如徐老师在信中说到我将李老师的作品挂在办公室墙上,这也是我上周在食堂看叶老师安装摄像头时才学会,以后我就可以在家自己完成类似的操作。
毛泽东主席说过: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可喜的是,而我们正在周校长的带领下,努力让学生成为这样的人!
祝您事事顺利!
周翔
二零二零年五月十二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