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古代的阅兵

所谓“阅兵”,它是指一个国家对本国武装力量进行检阅的仪式。在中国古代,阅兵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他以雄武威严、规模宏大的形式流载于古代军事史、礼仪史和政治制度史当中。

在中国古代,阅兵的主要意义是检查军队的战斗力和鼓舞将士士气、向敌军示威等。比如明清思想家顾炎武在《军制论》中提到:“大集伍而阅之,皆胜兵乎?不胜者免。五年一阅,汰其羸,登其锐,而不必世其人。”也就是说,通过阅兵可以淘汰军队中战斗力状态较低的“羸弱”士兵,而提拔充实军中精锐。

根据史料记载,早在四千多年前的夏朝,中国就出现了阅兵活动。在当时,作为华夏北方部落首领的禹,他为了扩大势力范围而向南方地区发展,曾在现今河南嵩县境内的涂山与华夏南方地区的部落首领们会盟。在这次会盟当中,士兵们手持兵器、载歌载舞,除了表达对南方各部落首领的热情欢迎之外,更像是在他们面前展现出自身威武庄严的精神面貌。

春秋战国时期,由于当时战乱交替、纷争不断,因而作为展现军队实力的“阅兵”活动也就显得愈发频繁。在当时,起初的阅兵是伴随着狩猎仪式而开展的,即军队列阵以待,君主在阵前用弓箭射杀猎物之后再检阅士兵人们将这种活动称作“搜”(意为春天打猎),此后,随着当时局势的发展,又增设了定期检阅战车的内容,而时间则规定为五年一次,所以与“搜”相对,被称为“大搜”。

通过这种方式的检阅,统治者一方面可以士兵和装备情况,另一方面也能够对臣民起到示威的作用。比如春秋时期的晋文公就认为:“民未知礼,则未生其恭。”于是便“大搜以示之礼。”除了开展“大搜”这种定期的阅兵活动之外,在春秋战国时期还有于战前所开展的不定期阅兵仪式,被称为“观兵”或“观师”。与“大搜”相比,这种阅兵形式的目的在于鼓舞战前军队士气以及向敌军示威。

秦汉时期,“阅兵”作为国家重大礼仪的一部分被正式确立起来,由于此时期崇武之风盛行,帝国的统治者们十分注重阅兵所带来的意义,所以在此时期出现了有关阅兵的规章制度。比如在《晋书 礼志》中提到:“武官肆兵习战阵之仪,汉世率以为常。”

西汉时期,政府一般只在十月初开展“讲武”(即检阅军队)仪式,这种惯例一直持续到了东汉灭亡的最后一年。史料记载,在汉献帝元康元年,曹丕被封为“魏王”,当年立秋之日与洛阳东郊举行了汉朝最后一次阅兵典礼,朝中公卿大臣均奉命出席。而在这次阅兵的十九天之后:魏军南征,吴国孙权派使节奉献,蜀军孟达率军投降。

到了清朝,阅兵典礼的形式和内容日趋丰富且多样。从时间上来看,阅兵的时间和地点也有了专门的规定,即每隔三年在南苑围场举行一次大阅,检验八旗军队的战斗力和训练情况。至此,大清的阅兵规模也越来越庞大,参加阅兵的人数也是日趋增多,所用器械、枪炮、金鼓、海螺等数目也有了明文规定。

每逢大阅,钦天监先选择吉日上报皇帝,皇帝批准后由有机构负责准备工作。比如武备院在举行地搭建御用营帐,营帐后面设置圆幄为皇帝休息或更换甲胄所用。到了阅兵当日,皇帝前往阅兵营地,更换盔甲之后,在众大臣的拥簇之下前往武场,大阅开始。

根据清朝宫廷画家金昆所绘的《八旗阅阵图》描述,在大阅开展时,八旗士兵身着红黄蓝白等本旗的阅兵礼服分阵排列,礼乐部队高扬号角,营地旌旗蔽日,场面十分壮观。

清史资料记载:“上 (指乾隆皇帝) 躬御甲胄, 乘马出, 试射, 连发七矢, 皆中的。兵部堂官奏请问阵, 上亲阅队伍, 兵部堂官前引, 总理大臣、满洲大学士、内大臣侍卫前引后扈, 皆擐甲乘马。”

《八旗营阵图》分为“幸营”“列阵”“阅阵”“行阵”四卷,描绘了乾隆皇帝亲临营地检阅士兵的盛况。在“阅阵”当中,所绘人物大约有1.6万,每个人面貌、服饰、车马、枪炮、仪仗旗鼓等均描绘精细, 画面用色艳丽鲜明, 乾隆身处核心位置, 穿戴盔甲, 全副戎装, 骑于马上, 英姿勃发。

(0)

相关推荐

  • 近代阅兵史上,我国出现过一次失误,非但没被嘲笑反而赢得了尊重

    众所周知,阅兵是非常隆重的仪式,受检阅的各单位都要在前期做好充分的训练和准备,确保整个流程完美进行,一点失误都不能有,否则的话会被记录下来,成为别国抹黑的证据,这点还是很关键的.可以看到我国进行阅兵前 ...

  • 后金时期,八旗制度下的士兵是如何受制于努尔哈赤的?

    欢迎观看 编者导读: 公元1615(万历四十三)年,八旗制度作为女真人当中的军事组织被正式确立并取代了原有的以狩猎生产为主的穆昆塔坦制度.作为一个政权体系的军事制度,八旗士兵这一庞大的群体自然不会交由 ...

  • 明朝综合实力远超清朝,因为明朝创造这一奇迹,而清朝却是一耻辱!

    在历史上存在过很多的王朝,这件事情大家都是知道的,而我们如今就来说一下清朝在历史上的实力以及地位. 清朝是我国历史上的最后一个王朝,关于清朝有很多人说它非常的强大,当然也有很多人说它的强大在于清朝的康 ...

  • 浅谈中国古代玉项饰文化,古人比你时尚多了

    新石器时代颈饰 我国祖先在很早就开始佩戴颈饰,考古发现几十万年前北京周口店的'山顶洞人'就已使用兽骨.兽牙.贝壳等串成的串饰,并用染料染成红色.据推测,当时人们在与猛兽的搏斗中发现失去鲜血就等于失去生 ...

  • 浅谈中国古代玉璧各时期的风格特征

    玉璧的作用一般来说有几种,一祭天,二殓葬,三朝贺,四纳聘,五馈赠,六装饰.祭天和殓葬往往密不可分.后面四点其实从成语"珠联璧合","卞和献璧","价值 ...

  • 从东非蝗灾浅谈中国古代的“治蝗观”

    据12日<华盛顿邮报>中描述: "从远处看,它们就像一股浓烟,随着它们不断靠近,数十亿只呈现在你面前,像暴风雪一样汹涌,像雨滴一样难以计数,像贪婪的怪物一样令人惊恐地扑来.它们猛 ...

  • 画中有诗——浅谈中国古代文人画的历史文化渊源

    什么是文人画?"文人"即"士人",古代时早期的"士"特指有职称的官员,后来也用以泛指知识分子,他们集文化和人格修养于一身,在历史文化的发展中 ...

  • 干货!浅谈中国古代玉雕动物造型与工艺

    中国玉器历史悠久,目前我国考古发现最早的玉器是黑龙江饶河小南山遗址出土的玉璧.玉环等,距今大约 9000 余年.在这近万年的玉器发展历程中,玉器不仅是实用品和装饰物,而且在宗教.礼仪.政治道德观等诸多 ...

  • 浅谈中国古代对外关系的模式——朝贡模式

    古代中国并不是一个现代意义上的民族国家,在进行民族区分的时候是以文化而不是血缘作为划分的标准,即"诸夏用夷礼则夷之,诸夷用夏礼则夏之".具体来说就是看是否接受中原的礼乐文明,接受就 ...

  • 穿越回古代:浅谈中国古代饮食的演变

    中国的饮食文化源远流长,发展至今不仅有川鲁淮粤四大名菜,炒.烧.煎.煮.蒸.烤和凉拌等烹饪方式,还有遍布全国的地方特色名吃.花式点心等等,就算吃一辈子你都吃不完.那么在漫长的古代历史中,咱们的祖先们都 ...

  • 浅谈中国古代教育制度:“劝之以学,诱之以禄”

    每天读国学 08-02 16:56 高考是现代中国教育制度最重要的一项考试,这也是中国古代教育制度中的科举制演变而来的,并且中国现在取得的成功也是在古代教育制度的基础上开始发展的. "劝之以 ...

  • 浅谈中国古代道释艺术

    佛教自东汉传入,便继承了印度佛教造像的传统,开龛造像,绘制神像.历代艺术家创造出盛极一时的作品,光耀千古.七世纪,佛教传入西藏,形成了藏传艺术风格的作品,这里不谈藏传佛教艺术,单谈汉地的道释艺术. 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