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汉阳的军事长官竟然拦截运往鄂州的救灾粮食
宋代汉阳的军事长官竟然拦截运往鄂州的救灾粮食
南宋最典型的荒政。黄斡在汉阳军任上恰遇荒年,曾留下一系列极有说服力的文本。请看南宋时期一封精彩的带公文性质的《复吴胜之湖北运判》的书信,兹节引于次:
拦米一事,使台施行,委欠商量,特不欲有请耳。米舟不之鄂渚而之汉阳,汉阳小郡,下情易通,客旅之词诉易达,官吏有所抑勒,牙侩有所邀阻,可以径达于太守之庭;鄂州太府,则反是。治其源流,斯知矣。今散遣官吏,勒客舟之米不流,斯知矣。今散遣官吏,勒客舟之米不得之汉阳面之鄂州,如此则汉阳之百姓不肃于湖北,而为化外之民矣。在鄂州行之则可,在使合行之,恐非公视一路之意;在他人行之则可,在都运寺丞行之,则恐未免或者之议。假令汉阳郡之官吏于金口拦鄂州米,可乎?况名为拦米,而实为拦税。本为鄂州而托之使台,情状晓然,前所云翁大人,不疑人欺我耳,今台翰以为未必然,天下事不知当论理耶?当论例耶?朝旨尝有中流为界,不得视为具文,舍朝旨而用旧例,非所以示训也。鄂州之与汉阳,无岁不争。似此施行,鄂州为直乎?汉阳即非直乎?监司平两郡之直者也,而又启之,可乎?中流为界久矣,所不请者,不必请也。
从这段文字中我们可以看到,汉阳和鄂州完完全全是两个对等的政治实体。当饥荒来临、粮食紧缺之际,丝毫没有守望相助之义,反而大兴以邻为壑之心,竞相“遏籴”,以至 “无岁不争”。本来,“客舟兴贩,不敢越界";朝旨又有以“中流为界”的规定,湖北运司“散遣官吏"参与其事,也许有其不得已的考虑,偏偏汉阳方面又不予认可。两个城市之间那种彼此对立,互相争资源、争利益的关系已跃然纸上,毕显无遗。
然而任何事情都有其两面性。鄂州和汉阳争资源、争利益,不过是其诸多微妙而复杂的相互关系中的一种,与此同时,它们之间也存在着一-种调适互补的关系。毕竟彼此一-江之隔,从空间上可谓处于同一地理区位。而后一种关系,同样是值得我们细细思量的。由此可以重新检视地理条件对于中国城市的发展究竟起到了何等的作用。从宋代的具体情况来看,后一种关系似乎是更主要的,以下试从市场、城区功能、行政关系三个层次展开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