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第一次中日战争,成就了一个文职将军,奠定了此后一千余年东北亚地区格局

纵观中日历史,是战争与和平纠缠不休。那么你知道在历史上,中日两国之间发生的第一次大规模战争在什么时候吗?

答案是:第一次开战是在唐朝,那是大唐时期与倭国日本发生的白江口之战。大唐完胜,从此日本开始了全面汉化。今天就讲讲这段历史。

隋朝和唐朝初年,朝鲜半岛正处于前三国时期(公元前57年到公元668年)的末尾,百济、新罗、高句丽三足鼎立,相互连年混战。其中,高句丽实力最大,军力最强,对中央王朝一直是怀有二心,中原统一强大的时候就俯首称臣,一旦中国内乱,就趁机反叛,这也是隋朝征讨高句丽的原因,高句丽和中原王朝曾发生多次摩擦。隋朝先后四次讨伐高句丽,都以失败告终。后来唐朝取代隋朝统一中国,唐太宗李世民三次讨伐高句丽,前两次连战连捷,第三次唐太宗准备再次亲征,但因为去世而作罢。

公元655年(唐高宗时期,),新罗国向唐廷告状,说高句丽、百济连兵,攻取新罗三十多城。唐廷下诏劝和,不听。唐高宗于660年下诏派左卫大将军苏定方等人率兵攻讨,一路势如破竹,先后攻下了百济的多座城池,百济军主力元气大伤,百济国王携带皇室众人仓促逃跑,唐朝直接把百济国给灭了,唐朝于是在这里设立了都督府。唐军得胜后,大军撤回国内,只留下郎将刘仁愿带领一万多人马驻守百济。

百济王扶余义慈的堂弟扶余福信本来已经降服唐军,当他看到唐军主力回国,萌生反心,聚百济旧民造反。不久百济“西部皆应”,纷纷据城造反,支持扶余福信。众军相聚,反而把唐军刘仁愿的留守军团团包围于百济城,不仅这样,他们还派使者向当时的倭国朝廷求援。

我们先讲讲倭国的历史,汉光武帝时期,日本列岛上的倭人向大汉帝国进贡,请求赐国名,汉光武帝赏赐的国名是倭,又称倭国。倭的意思不是矮小,而是恭顺,到唐高宗时已经立国六百多年。

随着倭国实力的增长,他对朝鲜半岛觊觎已久,一直想侵占据为己有。这次借着百济造反求援兵之际,倭国天皇则毫不犹豫的答应了。当时的倭国是齐明天皇在位,是个六十多岁的老太太,当时的日本对大唐了解不多,她听信了扶余福信的一通话,以为唐朝驻朝鲜的军队人数很少,而且不堪一击,居然不顾自己的高龄,决定御驾亲征,率领三万人马前往百济,可走到半道老太太就死了,没办法,这次出征就此作罢。

唐高宗收到唐军被围的快报后,下诏命令刘仁轨率军出征。这时候的刘仁轨已经六十岁,刘仁轨虽然已经高龄了,在接到皇帝的诏书后,激动的欣喜若狂:“天将富贵此翁矣!”他请求携带《唐历》出军,理由如下:“吾欲扫平东夷,颁大唐正朔于海表!”

这位受命出征的大将军刘仁轨出身隋末的平民之家,虽生在动荡年代,仍“恭谨好学”,“每行坐所在,辄书空地,由是博涉文史”。唐高宗年间任给事中。公元659年,刘仁轨因得罪权臣李义府,被降职担任青州刺史,他的霉运并没有到头。第二年,唐军四道分兵夹击高句丽,刘仁轨负责督运海陆,却因发生了沉船事故被免去官职,最终被责以“白衣从军自效”,也就是没有军权、没有职位,随军“赎罪”的小兵。

如今朝廷重新起用他,他认为这次是能让他翻身的好机会。刘仁轨治军严整,号令严明,在登陆朝鲜半岛后的第一战,就与新罗军队联手出击,百济大军虽然人多势众,却一败涂地,光是淹死的就有一万多人。

百济叛军不甘心失败,在唐高宗龙朔三年(公元663年)八月,倭国倾全国军力与百济水军合计四万余人卷土重来,他们乘坐着一千多艘战船抵达白江口,而刘仁轨率领的水军则是七千余人,战船一百七十艘。

唐朝白江口之战又被称为白村江之战,是唐朝历史上很有名的战役之一。这场战役发生的时间是在公元663年8月27日到8月28日,持续了也就一天的时间。

此役,唐军约13000人,而倭军则达42000人。新罗、百济参战军队各约5000人。唐军战船170艘列阵于白江口。而倭军有战船1000多艘。虽然倭军有数量优势,但是当时两国科技、造船工业水平都不在一个档次上,唐军的船更大更强,倭军小船根本不是对手。唐军严阵以待,倭军根本无法动摇唐军阵线分毫。

倭军将领认为只要勇敢争先,一定可以震慑唐军,唐军就会自己撤退。勇猛精神有余,毫无具体计谋和布置,这也许是武士道精神的前身吧。于是倭将们各率部下战船,一窝蜂地向列成坚阵的唐军舰队冲去。

刘仁轨一见敌人虽然气势汹汹,却毫无章法,便胸有成竹地将唐军船队分为左右两队,钳形包抄,反而将数倍于自己的倭军包围。倭军被挤压在狭小的海面上,船只无法回旋,互相碰撞,简直就像一场大型的踩踏事故,乱成一团。当倭军看到自己的船队给困住的时候,没能及时地稳定军心,出现了群龙无首的混乱场面。四百多艘破木船蛆一样挤在一起,被唐军连发火箭,顺风投火,一时间“烟焰涨天,海水皆赤”。船一旦着火,人就无路可逃。倭国士兵纷纷弃船跳入海中,被烧死淹死的不计其数白江口海战,唐军一共烧毁日本战船400余艘,歼敌不计其数。

中日第一次战争,战役以唐罗联军大获全胜而告终。

挟此战之威,唐军几乎扫平了百济抵抗力量;接下来,刘仁轨不仅将百济治理的井井有条,还兑现了自己出师前许下的诺言,“颁宗庙忌讳,立皇家社稷”,将百济纳入大唐管理之下。

公元665年,当唐高宗封禅泰山的时候,刘仁轨还率领新罗、百济、耽罗、倭国使者前来捧场,李治不禁龙颜大悦,封其为大司宪。

在朝鲜半岛证明了自己的刘仁轨,从此可谓官运亨通,最高官至宰相,进爵为公。公元685年,时年84岁高龄的刘仁轨去世,女皇武则天为其废朝三日,追赠并州大都督,陪葬唐高宗李治的乾陵,在京百官也被命令前去吊丧,可谓极尽哀荣。

白江口之战,是一次以少胜多的光辉战例,而它的战略影响则更加深远。

由于失去了百济这个盟友,5年之后的668年,高句丽就被李绩率领的大唐军队消灭了,新罗在唐朝支持下终于统一半岛。

而中日两国在战争中互相摸到了底,日本人经此惨败,深知自己的国力远远无法与大唐抗衡,社会形态、政治制度、文化水平、科学技术等各方面都远远落后,从此放弃了与唐朝一争高下的念头,倾心向击败自己的对手学习,恢复了中断几十年的遣唐使,大规模而全面持久地引进中国文化。在此后的一千年里,再也不敢向朝鲜半岛用过兵。此次战役是中日两国作为国家实体进行的第一次交战,可以说,白江口之战基本奠定了此后一千余年东北亚地区的政治、经济与文化格局。

坚持原创,欢迎转发,请尊重付出,注明出处

小调查


如果大家对此文章感兴趣,请扫描下面的二维码进入“若森知道”(梓健讲历史)微信圈子中可以与我互动交流。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