咳喘(哮喘)·外治方
中华行医方 大医精诚心
外治
施治于人之体表!
咳喘是肺病的主要症状。咳喘的病因有外感内伤之别,病机有寒热虚实之分。咳喘与痰密切相关,咳喘每多夹痰,痰也往往导致咳喘。
古人认为:有声无痰为咳,无声有痰为嗽,有声有痰为咳嗽。此病之发生,主要由于肺气不利而上逆所致。肺为华盖,司呼吸开窍于鼻而外合皮毛也.咳嗽的病因不外于外感内伤所致.外邪风寒暑湿袭于皮毛,侵及肺之所合,阻碍肺之正常功能,引起咳嗽,五脏六腑之邪(七情饥饱)上逆于肺,亦可致病,所以《素问》咳论谓:“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徒肺也。”
哮与喘常相提并论,古人以为:哮症气为痰阻,呼吸有声,喉若曳锯,甚则喘息不能卧息.喘亦分为气、痰、火、水等虚实之分。喘证多见有痰,所以古人以为,哮喘系由痰饮而引起的。但痰饮是病理变化的结果非致病之根本原因。
(一)阳症
头痛、恶风、汗多鼻多浊涕,痰亦稠粘,舌燥口渴,皮毛干枯,甚至甲错,鼻孔干,甚或流鼻血,胸膈紧痛,大便干燥,浊吐腥臭,两颧带赤,但坐不眠,严重咳时胸中作痛,脉像浮数
或细微而数(阳无所付)或滑数,或浮而虚(阴不配阳)。
(二)阴症
头痛、发热,恶寒无汗,鼻塞流清涕,咳嗽声重,呼吸急促,甚至喘息,气从少腹逆奔而上直冲胸咽,胸中痛,咳喘倚息不得卧,喉中如水鸡声,气喘若不能续,劳作则咳喘愈甚,牵引少腹或气短似喘,上下若不相续。脉象浮紧,或沉微迟,两尺脉微弱无力尤甚。
哮喘,个体过敏体质及外界环境的影响是发病的危险因素。哮喘与多基因遗传有关,哮喘患者亲属患病率高于群体患病率,并且亲缘关系越近,患病率越高;患者病情越严重,其亲属患病率也越高。常见空气污染、吸烟、呼吸道感染,如细菌、病毒、原虫、寄生虫等感染、妊娠以及剧烈运动、气候转变;多种非特异性刺激如:吸入冷空气、蒸馏水雾滴等都可诱发哮喘发作。此外,精神因素亦可诱发哮喘。
发作时伴有哮鸣音的呼气性呼吸困难或发作性咳嗽、胸闷。严重者被迫采取坐位或呈端坐呼吸,干咳或咳大量白色泡沫痰,甚至出现发绀等,有时咳嗽是唯一的症状(咳嗽变异型哮喘)。有的青少年患者则以运动时出现胸闷、咳嗽及呼吸困难为唯一的临床表现(运动性哮喘)。哮喘症状可在数分钟内发作,经数小时至数天,用支气管舒张剂缓解或自行缓解。某些患者在缓解数小时后可再次发作。夜间及凌晨发作和加重常是哮喘的特征之一。
发作期胸部呈过度充气状态,胸廓膨隆,叩诊呈过清音,多数有广泛的呼气相为主的哮鸣音,呼气音延长。严重哮喘发作时常有呼吸费力、大汗淋漓、发绀、胸腹反常运动、心率增快、奇脉等体征。缓解期可无异常体征。
一、神吸散
【组成】
鹅管石(火煅,好醋淬7次)3克,禹粮石(火煅,醋淬7次)3克,甘草0.9克,枯矾1.5克,煅石膏1.5克,款冬花1.5克
【制剂】
上药研为细末。
【用法】
每用1克,至夜静食后坐片时,将药放纸上,以一长约16厘米的竹筒插口内,用力吸药,吸尽为度。以细茶汤一口漱而咽之,不宜过早开口言语。
【功效主治】
止咳平喘。治疗新久咳嗽,喘息。
【注意事项】
忌食鸡、鱼、羊、鹅等一切动风发物,以及生冷食物。
按语:此方若能剂改,使用超声雾化吸入,则其效更佳。
二、芦吸散
【组成】
款冬花、川贝(去心)、肉桂、炙甘草各9克,煅鹅管石15克
【制剂】
上药共研极细末。
【用法】
以芦管吸少许,噙化咽之,1日5~7次。
【功效主治】
温肺助阳,化痰定喘。治疗冷哮寒嗽,喘促痰清。
三、痰火神方
【组成】
牛黄、朱砂各0.3克,冰片0.15克,麝香0.09克,蛤蟆胆1枚
【制剂】
上药共研细末。
【用法】
用三棱针刺破舌尖,将药点上。
【功效主治】
泻火行痰。治疗痰火郁结,咳嗽痰稠,色黄难咯,胸膈不利。
四、哮吼妙方
【组成】
鲜凤仙花(连叶带根,洗净)250克,白芥子90克,轻粉、白芷各9克
【制剂】
凤仙花一味熬浓汁。后三药研细末,蜂蜜调匀,作饼。
【用法】
用热凤仙花浓汁在背心擦洗,以擦至极热为度。再将药饼烘热贴背心第三节骨上。冷则将药饼取下,烘热,再贴,一饼可贴2日,不间断贴五六日。
【功效主治】
温肺化痰,止咳平喘,治疗哮吼,痰喘咳嗽。
【注意事项】
药饼在背,热痛难受,须极力耐受,切勿轻易揭去;无鲜凤仙花,用生姜擦背代;汞过敏者不宜使用本方。
注:此方方名为编者所加。
五、三奇散
【组成】
款冬花、佛耳草、熟地各等分
【制剂】
上药晒极干,铿末。
【用法】
每用30克,置广口瓶中烧烟,吸之。
【功效主治】
化痰,止咳,益肾。治疗久咳至冬而甚者(慢性支气管炎)。
六、哮喘良方
【组成】
生麻黄、白苏子、紫菀各9克,生南星、生半夏、桔梗、川贝、细辛、杏仁、甘草各15克,生姜30克
【制剂】
上药锉末,用麻油熬枯,去滓,入黄丹收膏,再入阿胶3克烊化。
【用法】
摊贴肺俞、天突穴。
【功效主治】
化痰平喘。治疗哮喘。
七、麝香敷贴方
【组成】
麝香1~1.5克,紫皮蒜10~15个
【制剂】
麝香研成细末,瓶贮。蒜头捣成蒜泥。
【用法】
农历5月5日中午近12时,让患者伏卧以肥皂水、盐水清洁局部皮肤,中午12时先将麝香末均匀地撤敷在第七颈椎棘突到第十二胸椎棘突宽2.6~3.3厘米的脊背中线长方型区域内,继将蒜泥覆于麝香上,60~70分钟后将麝香及蒜泥取下,清洁局部,涂以消毒硼酸软膏,再覆以塑料薄膜并以胶布固定。
【功效主治】
温化痰涎,以平喘逆。治疗支气管哮喘。
【临床例证】
使用上方治疗支气管哮喘184例。其中观察不满2年者72例,治疗结果:近期控制35例,显效23例,好转10例,无效4例。随访2年以上共112例,其中痊愈46例,显效42例,好转19例,无效5例。
八、《张氏医通》敷贴方
【组成】
延胡索、北细辛、白芥子各30克,甘遂末1.5克
【制剂】
上药共研细末,加姜汁、米醋、面粉制成药饼6只,每只直径约2~2.5厘米;饼中心用蘸水笔杆按约0.8厘米大小的孔穴,在孔内放1~1.5克丁肉散(丁香、肉桂各等分)。
【用法】
用时将6只药饼用米醋浸泡的纱布包裹,置于患者百劳、肺俞、膏肓3对穴位上,并加大小相等的2块电极板以固定(正极置于上述3对穴位上,负极置于华盖至膻中穴处),通以直流脉冲电流,强度约2~5mA,或以患者背部觉针跳感为度。每次20分钟,1周2次,4次为一疗程,每个患者1个伏天做1个疗程。
【功效主治】
温肺化痰,止咳平喘。治疗慢性支气管炎,阴塞性肺气肿。
【临床例证】
用上方治疗慢支23例,肺气肿13例(其中伴发肺心病1例),全组36例,经治疗后,显效10例,感冒明显减少,各项症状明显减轻;好转21例,感冒较前减少,各项症状减轻;无效5例。
九、芥辛遂仙散
【组成】
白芥子2份,细辛、甘遂、仙茅各1份
【制剂】
上药烘干,共研细末,过筛后密闭。
【用法】
用时以生姜汁调成糊状,取药涂于胶布上(约5分硬币大小)敷贴穴位。第一组穴位:天突、定喘、丰隆;第二组:肺俞、中喘;第三组:膻中、肾俞、足三里。每年伏天初、中、末三伏的第一日,上午敷药。3次为一疗程,每次贴敷时间:婴幼儿1~2小时,儿童3~4小时,成人4~6小时。
【功效主治】
温化伏痰,平息哮喘。治疗支气管哮喘。
【临床例证】
使用上方治疗支气管哮喘325例(吸入过敏型98例,感染型25例,混合型202例),结果:疗效稳定者95例;疗效不稳定者共175例;无效者55例。本方对感染型疗效不佳。
【注意事项】
敷药后病人局部有针刺烧灼感或蚁行感。将药取下后局部潮红,不久即起水泡,而后融合成大水泡,3~4日后水泡逐渐吸收、结痂,1周后痴盖脱落,不留癜痕。少数患者药后局部长期流水,甚痒,但此类病人疗效多满意。个别患者敷贴后诱发哮喘。
十、伏天药饼
【组成】
细辛、白芷、白芥子、甘遂、轻粉各等分
【制剂】
上药研细末,用蜂蜜调成糊状,做成蚕豆大圆饼,阴干,收贮。
【用法】
选定穴位后用生姜片擦令热。置饼穴上,外用敷料固定。每次贴24~48小时,每隔3~4日用药1次,10次为一疗程,可连用2~3年伏天,从肺俞开始,依次往下厥阴俞、膏肓、心俞、督俞、膈俞、肝俞、胆俞、脾俞、胃俞。每次贴1穴,左右成对。严重病例,加贴天突、膻中各1次。
【功效主治】
温肺化痰。治疗慢性支气管炎。
【临床例证】
使用上方治疗慢支139例,临床控制110例,显效17例,好转6.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达95.68%。
【注意事项】
敷贴处有时出现发痒或小量水泡,不需特殊处理,停用后即自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