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见背影

作者简介:

    师道强,笔名桥南,山西介休市人,祖籍孝义市。太阳诗词学院荣誉博士、汾河散曲社顾问、孝义古城诗社顾问。著有长篇小说《山水间》和《白雪梦》。其中《山水间》由网络媒体选载;《白雪梦》由吕梁文学和孝义文艺杂志连载。另有20余万字的诗词和散文作品,散见于省、地、市三级报刊杂志。

我在半个世纪前上初中的时候,语文课本中有一篇朱自清的散文,题目叫《背影》。文中用纪实的笔墨描述了作者与父亲之间感人至深的浓浓之情,读来让人潸然泪下,以至于让我至今难忘。

日前,我老同学李锡玉偕其老伴及女儿李怡萍从孝义来看我。怡萍送我一本她的散文集,其中有一篇文章叫《父亲的孝义缘》。她也用朱自清的笔法,记叙了她十五岁坐汽车上学走时,看到前来送她父亲的身影。文中先写了他从汾阳到孝义上学时,父亲让她穿上一件给她买的棉衣,她因不喜欢棉衣样式而赌气不穿。文章接着写道:

父亲没办法,骑着自行车带我去公路上等车。公路上来来往往的车带来的风让冬日的凄凉浸透我的肌肤,我冻得脸頰发红,嘴里打战,双脚在地上来回跳动。父亲见状,从随身带的包里取出那件棉衣,让我穿上。我没再反驳,乖乖地在父亲的注视下穿上了它。汽车来了以后,我看着公路上只身一人的父亲被寒风吹着,條地,眼泪流了下来。汽车沿着公路伸向远方,爬在车玻璃上,我慢慢地看着父亲的身影越来越小……

我看到这里,与小时看到语文课中的《背影》一样,禁不住眼眶湿润起来。好一位慈祥的父亲,好一个调皮但又不失孝道的女儿,仿佛跃然从纸面跳到了我眼前,从而引发了我遥远但似乎又在眼前的回忆。

还是1964年秋,当我从孝义考入省商业干部学校时,遇到了来自汾阳的同班同学李锡玉。因我俩同来自吕梁地区,所以十分亲切,无话不谈。当我看到他还穿着裤腿是毛边的白布裤后,询问他家情况时,他黯然失色地断断续续讲了他家的不幸遭遇。他十二岁丧母。这次中考刚完,与他相依为命的父亲还来不及看到他的录取通知书,也离他而去了。在失去双亲的这个黑暗日子里,他孤苦伶仃地去了太原读书。大约因为这段痛苦的童少年经历,使他成家后,对子女的关怀格外尽心。她女儿恰萍在这篇文章中对他背影的记忆,可见一瞥。

父母对子女无私的爱,必将赢得子女善良的回报。怡萍在这篇散文中,也从点点滴滴中讲述了自已的感恩之心。其中有件小事十分感人,就是她有次接到父母问讯她的电话后,文中写道,

“父母的关心和问候,如一排排巨浪,隔看手机传了过来。总共就三五百米的距离,却让父母对我放心不下。”

文章接着如涓涓溪水般潺潺流出如下一段温馨之语:

第二天,即使再忙,也得抽空回一趟家,哪怕只待十几二十分钟。当我推开家门时,一眼看见从卧室或厨房走出来迎接我的双亲,他们已听到我上搂的脚步声。见到我,父母的笑意映亮了大部分时间只有两位老人的空巢。这么短的时间,只能与父母聊聊天,陪他们从里屋走到客厅,再从客厅走到书房或露台,一边转,一边说一些无关紧要的话。有时见他们正在做饭,我挽起袖子要帮忙,却被父母让坐在一边,他们说,上了一天班,累了,歇会儿吧。我就真的歇着了。多年来,我这个不孝的女儿,被父母宠爱着养成了饭来张口的习惯。在社会上我是一粒石子,可在家里,在父母心中,我是他们的全部……

看了上面这段平凡朴实,无一丝雕饰的大实话,我们谁能不为之动容?谁又能对他们一家的真诚善良而不感叹?怡萍是国家二级作家,担任着孝义市文联副主席,《孝义文艺》主编,著作颇丰,虽功底深厚,但如无对父母的刻骨铭心之爱,恐也写不出如此感人泪下的佳作来。

顺便再提一下怡萍在此本散文集中的另一篇《母亲看病》。文中记述了她母亲因眼疾又被省医院误诊后,她陪母亲千里迢迢去了北京,受尽了艰难,但最后得到了正确结论后,文章写道:

诊治结果比过去我认为任何高兴的事都让我高兴,几乎,我都要跳起来了。天佑好人,天估善人。我在心里给菩萨跪下了,老天有眼,我善良的母亲不该是得不好病的人,我的母亲一辈子都在不求回报,默默无闻地做看好事,做着善人。省院的检查结果只是老天爷与我们开了一个大玩笑,为的是让我们以后的日子更加用心孝敬父母,更加与人为善……

看了上面一段话,我们是不是再次受到心灵的震撼和净化呢?怡萍一家仅是家乡孝义的一滴海水,但足反映出太阳的光辉。是的,孝义自古是仗义行孝之邑,我默默地向上天祈祷:愿我老友锡玉及其一家人与孝义全市人们一样,天估好人,好人一生平安!

2016/10/05于介休    (原载孝义《老家孝义》)

参考阅读:

师道强 | 十八公里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