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华县衙门口的“杨记面馆”

邮箱:3125136050@qq.com


衙门口的“杨记面馆”
作者 杨满年
我的父亲叫杨文善,1903年出生于河南淅川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912年,因家乡灾难不断,为求生存,我的爷爷携全家翻山越岭,步行数十日落脚于华县柳枝。

上世纪七十年代作者与父母合影 杨满年供

后来经人介绍,父亲独自去渭河北岸的同州府(今大荔县城)一家面馆当学徒。从小在贫困家庭长大的父亲深知,学到一门手艺,以后至少不会挨饿了,抱着这个简单的想法,父亲在面馆一呆就是八年。到十七八岁时,父亲已熟练地掌握了扯面、手撕面、刀削面、蒸馍等等一套面食加工手艺。
随着年龄的增加,父亲已不甘心窝在面馆当店员了,于是他回到华县寻找营生。后来经熟人疏通,在县政府门前搭了一个席棚,支上炉子,卖起了烧饼。
县政府门前一带商贾云集,店铺林立,算是华县城里比较热闹的地段,客流量很大。父亲的烧饼摊一支起来,就很受欢迎,加上父亲为人敦厚善良,喜欢结朋交友,所以也积累了一些固定客户。
华县城一位富家子弟经常光顾父亲的烧饼摊,一次在与父亲闲聊中,得知父亲不但会烙烧饼,还有做扯面、刀削面的手艺,便把自家的三间临街门面房低价出租给父亲。1932年,父亲的“杨记面馆”在一阵鞭炮声中开业了!经营一段时间后,父亲有了一些积蓄,加上慷慨大方的富家子弟对父亲的好感,这三间临街店铺最终以很低的价格被父亲买了下来。从此,父亲有了真正属于自己的产业,成了名副其实的面馆老板。
“杨记面馆”旧址在今华州公安局大门西侧,坐北面南,主营扯面、刀削面等等父亲拿手的系列面食品种,深受周围食客的欢迎。

“杨记面馆”旧址 宋朝峰摄

面馆开张后,生意很红火,父亲忙不过来便雇了几个店员。父亲本身是面馆学徒出身,深知店员们的苦楚和不易,所以父亲对待面馆做工的几个年轻人如同父子一般。他不仅关心店员的日常生活,就连店员的婚姻大事都是父亲出资,一手操办的。由于上下齐心,面馆的生意自然是越来越好。
在旧社会那个纷乱的年代,像父亲这样的生意人,难免受到一些欺凌和敲诈。当时有个管理街道的警察,为了多向商户勒索钱财,偷偷在夜晚给商户门前泼些屎尿,第二天便以商户门前不卫生为由进行罚款。父亲被罚几次后,心生疑虑,怀疑有人在暗中使坏。于是父亲安排店员晚上轮流值班蹲守。果不其然,当晚便捉住了那个泼屎尿的警察。在人证物证面前,县政府为平息民怨,只好退回了商家的所有罚款,并开除了那个警察。
还有个当地的保长倚仗权势,经常和保丁一起在父亲的面馆里吃饭不付钱。时间长了,父亲让那个保长清账付钱,谁知那保长不但不付钱,反而恶言威胁父亲。果然第二天,在那个保长的唆使下,国民党驻华县某部队把父亲抓走当壮丁。好在一位富有正义感的县政府秘书知情后,立即同县商会会长去国民党军队交涉,父亲才被放了回来。

解放前的华县商会老建筑 宋朝峰摄

父亲心底善良,常常做一些扶困救危的事情。
一年冬天的傍晚,大雪纷纷寒风呼啸,父亲正准备关店门时,发现对面墙角蜷缩着一个人。走进一看,原来是一个衣着破烂、蓬头垢面十二、三岁的小男孩。父亲赶忙叫人把男孩子抬进屋里,等孩子吃饱饭后一问才知道,孩子家在华县高塘塬上,父母双亡,以四处流浪讨饭为生。父亲听后不禁心生怜念,决定收留下这个苦命的孩子,随后便安排人给孩子理发洗澡,并让母亲给孩子做了一身新棉衣。1950年抗美援朝初期,这孩子积极报名,参加了志愿军奔赴朝鲜战场。几年后复员回到华县,进入县里的国营饮食公司,成了一名正式职工。这件事传开后,成为人们茶余饭后赞扬父亲善举的一段佳话。
2011年的一天,家里来了一位陌生老人,说是来找一位原来在县政府门前开面馆的杨掌柜。我一听便知是来找我父亲的。我说父亲已去世多年,有什么事可以给我说。那位老人显得很激动,给我讲了他与父亲的一段往事。在他十六、七岁时,家道贫寒,靠卖柴为生。有一天他在华县城卖柴,挑着担子在城里转了一天柴也没卖掉。身无分文的他肚子饿的咕咕叫,已没有力气回家了。抱着试一试的念头,他走进了父亲开的面馆,央求父亲施舍一顿饭。父亲了解情况后当即吩咐人做饭,让他在面馆吃饱喝足再走。解放后,他参军提了干,如今已退休了,今天特意来找杨掌柜谢恩。老人讲完这段旧事后,眼里含着泪站到父亲的遗像前,恭恭敬敬地鞠了三个躬,以感谢父亲的救困之恩。后来,我把这件事讲给我的儿子、孙子们听,希望他们向先辈学习,做一个善良的人。
解放后,到了1955年,华县组建饮食服务公司,号召“公私合营”,父亲听说后积极响应,把自己的面馆全盘交给了国家,自己成了饮食公司一名职工。后来受公司委托,长期担任国营食堂的主任一职。在一次渭南饮食行业比武大会上,父亲以他精湛的扯面技艺,夺得了渭南地区第一名的好成绩。
父亲虽已去世四十五年了,但他那勤劳善良、正直的品格如同阳光雨露一样滋润着他的后辈们,创造出一个又一个辉煌的成绩。
我常想,如果父亲在天有灵看到这一切,一定会感到无比欣慰的!
2020年3月15日
(作者杨满年,生于1949年,现居住华州城内村。)
原文来源:作者供稿
(0)

相关推荐

  • 春节探访之旅:孙家杨孟天齐庙

    孙家杨孟天齐庙 趁春节有暇,得以踏寻周边坊野 觅古村.访古庙.探古槐.寻古桥...... 何不快哉,"百闻不如一见",乐在其中 {五岭路的四个杨孟} 沿着五岭路向北,过了里疃村,大 ...

  • 辛化:凤姑

    不遗余力地去做你热爱的事情,别总为一些零碎的声音而去质疑自己.你很好,会越来越好.请坚定不移! 凤  姑 辛化 凤姑是我一远房堂姑,年纪比我小几个月.一开始,我跟着别人喊她"凤妹子" ...

  • 关中华县流传的童谣赏析

    新闻资讯·街坊爆料·新鲜趣事·吃喝玩乐·品牌推广 关中华县流传的童谣赏析 作者:杜明科 前不久,我的一位在陕西工作过的朋友,饶有兴趣地在网上发了几十篇华县人长期流传的儿歌童谣,使人读后赞美于耳,感受颇 ...

  • 1996年,王志文成名后,将母亲接到身边照顾

    1996年,王志文成名后,将母亲接到身边照顾,等到母亲生日,王志文带母亲去了家豪华餐厅,为了不让母亲心疼,王志文提前与店员商量"欺骗母亲",当母亲得知大闸蟹只要20元一只时,一口气 ...

  • 两夫争妻

    本文作者:常永明 记得抗战初期,傅作义抓壮丁征兵.各乡各村好多男人走上战场,各自的命运各有不同.像周二那样开小差回来就是最幸运的了.多少人血洒疆场,尸骸不知抛在何方. 但说当年南沟村抓了壮丁的十二个男 ...

  • 【阅读悦读丨小说】杨少帅《戒指》

    [阅读悦读丨启事]2017年<一月热文榜> 文/杨少帅 [作者简介]杨少帅,河南安阳人,喜欢文学,喜欢跑步. ---------------- [本文由作者授权发布] ---------- ...

  • 杨雪梅 | 出生入死闹革命 赤胆忠心跟党走(一)

    1960年的杨民昆(1916-1990) 这里不仅有乡土味 微信公众号:乡土宁海 作者:杨雪梅(杨民昆之女) 图片:杨雪梅提供 原标题: 出生入死闹革命  赤胆忠心跟党走 --宁海西南区地下交通联络站 ...

  • 看客

    嗨,我是哈哈大笑,欢迎阅读! 01 很多时候,喜欢来爱琴海小栈.点上一杯白摩卡,要么带本书,要么带上笔记本.享受这里的安静,这里的绿萝,还有耳畔动听的音乐. 心灵,有时候需要休憩一下.这些日子,我很累 ...

  • 杨晓宏丨记忆中的端午节

    转眼又到了端午,妻子和女儿吵着要体验一下自己做包子.提及包子,思绪一下子又把我带回到童年,老家大杂院的端午节. 老家的端午节,俗称五月初五.没有包粽子的习俗,也不知道纪念爱国诗人屈原.却有蒸包子,接嫁 ...

  • 民国时期华县的13个乡

    邮箱:3125136050@qq.com 民国时期的乡 作者 闫广勤  民国二十九年(1940)至民国三十八年(1949)的华县设十三乡.桓公乡.令公乡.莱公乡.沈阳乡.赤水乡.瓜坡乡.大明乡.通仁乡 ...

  • 民国时期华县杏林辖区的小学,看看你村那时有没有小学

    邮箱:3125136050@qq.com 民国时期华县杏林辖区的小学 作者 曹正祥 清朝末期,华州杏林辖区的农村教育以私塾为主. 私塾主要包括两类:一类是由一村或近几个村子的头面人物联合起来,借庙宇. ...

  • 民国时期国民政府“华胄荣誉奖章”一枚

    民国时期国民政府"华胄荣誉奖章"一枚,民益版,第4171号,附绶带及勋表,一处珐琅脱落,少见,极美品.

  • 民国时期抄本 杨公秘传二十四山妙断总诀

    民国时期抄本 杨公秘传二十四山妙断总诀

  • 民国时期抄本——杨公秘传二十四山妙断总诀

    杨公秘传二十四山妙断总诀,中火二星地理风水学,堪舆线装古书籍.

  • 民国时期《杨公造葬风水》内容体系庞大阐述精细,参考价值极高

    民国时期《杨公造葬风水》内容体系庞大阐述精细,参考价值极高

  • 民国时期天津楷书大家华世奎,一个字100大洋

    华世奎(1864-1941)是近代天津著名的书法大家,与吴昌硕早年同拜在杨香吟门下,所以有"南吴北华"之称.其书法源自庭训,真.草.隶.篆诸体,无一不精,尤善楷书.他初学颜真卿,取 ...

  • 民国时期汕头裕华庄毫银5元,香港印钞公司版

    民国时期汕头裕华庄毫银5元,香港印钞公司版,PMG 62,有印钞厂书写及盖印,有渍.

  • ​杨传庆丨杂而有章:清季民国时期的张炎词学批评

    杂而有章: 清季民国时期的张炎词学批评* 杨传庆 杨传庆,1981年生,安徽六安人.文学博士,南开大学中文系副教授.主要从事词学研究. 内容提要:清季民国时期,对张炎词学的批评呈现出杂而有章的特点.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