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记住:如果体内有血栓,这2种食物就别碰了,对您的健康有帮助
昨夜凌晨,救护车送来了一个年轻小伙,才23岁,送来的时候小伙子自述自己有些胸口闷痛,喘不上气来,而心电图也提示其胸前导联ST段抬高,这是典型的心肌梗死的症状。“我当时正在查房,接到急诊科电话之后就赶忙来会诊。” 方大夫回忆起当晚的情形。确诊了心肌梗死之后,小伙子被紧急推入了介入导管室。经过一系列的紧急治疗后,医生从这位年轻人被堵塞的血管里“掏”出了大大小小10块血栓。手术结束后,从这位小伙子口中得知,他虽然没有高血压和相关的病史,但是特别爱吃肥肉,身高176的小伙子,体重严重超标达到了103公斤,此外他还经常熬夜打游戏,不爱运动,一有时间就宅在家里,这些也是导致他突发心梗的间接原因。
99%的血栓没有任何征兆
血栓其实就是血管内存在的血块,在正常情况下这些血块可以自行分解。但是在年龄增加、长期久坐以及生活压力大等诱因下,会让身体分解血栓的速度变慢。
这样一来血栓会沉积在血管壁上,但是血栓并不会长期沉积在血管壁上,它会有脱落的风险,血栓脱落后会随着血液流向身体各个部位。
血管内存在血栓,就好比存在了一个“定时炸弹”一般,一旦脱落导致血管堵塞会引起很多急症发生。在临床上将血栓分为静脉血栓和动脉血栓两种:
动脉血栓:心梗、脑梗的根源
心梗、脑梗等严重威胁生命安全的来源就是动脉血栓,血栓存在于动脉内,一旦脱落会随着动脉流往全身。血栓堵塞脑血管会引起脑梗发生、堵塞心脏动脉血管则会引起心梗出现,心梗和脑梗都具有高致死率、致残率。据临床统计,近年来心梗、脑梗的发病率在逐年上升。
静脉血栓:“隐形杀手”,无症状
相比较于动脉血栓,静脉血栓显得特别“不动声色”。静脉血栓的发生和日常一些不良习惯只有有很大关系,三高人群、长期久坐以及孕妇都很容易出现静脉血栓。
发生静脉血栓后,身体一般不会有明显症状表现。随着血栓逐渐加重,轻者会出现血栓部位肿胀、发硬、痉挛性疼痛;重者会发展成为深静脉炎,导致患者的皮肤变成紫红色,甚至溃烂。还会出现周身发热、肌肉萎缩坏死等症状,一些症状非常严重的患者,还会有截肢的风险。
值得提醒的是,静脉血栓也可能会危及生命,当血栓游走到肺动脉时,会导致肺栓塞出现,继而引起患者死亡。对于体内存在血栓的人群而言,日常的饮食非常需要控制,要有选择的摄入食物,避免因为饮食不当而让体内的血栓变得更加严重。
血栓患者要少吃这2种食物
1、高脂类食物
本身体内有血栓的人群,要限制肉制品的摄入,特别是一些脂肪含量比较高的肉类更加要少吃或是不吃。因为肉类内含有大量胆固醇,会让血栓变得更加严重。
2、含盐过高的食物
患有血栓的人群日常要注意饮食清淡,忌吃含盐量高的食物。因为含盐量高的食物进入体内后,会导致血管收缩,让血管栓塞变得更加严重,非常容易诱发心梗、脑梗等严重疾病发生。对于血栓这个疾病,其实在生活中就可以自测,但是很多人却不知道方法,接下来小编就来教你自测血栓的方法。
血管好不好,教你自测一下
想要自测血管是否健康,可以通过摸脚背来自测。首先在脚背上找到内外脚踝的中间点和大脚趾二脚趾的中间位置,两个点相连接的线就是足动脉的位置。
然后用食指和中指触摸足动脉,感受两侧足背动脉的脉搏强弱。如果发现一侧足背动脉减弱并且左右不对称的话,警惕是下肢动脉硬化引起;如果发现双脚的足背动脉都脉搏很弱,则要警惕是总动脉等一些位置较高的血管发生了动脉硬化、狭窄所致。
当然了,这个方法只是自我检测的一个方式,有发现异常时要及时去医院进行检查,用专业的检查做出专业的诊断。
如果你的血管目前还很健康的话,也需要注意好好保护它,在生活中可以适当的吃一些抗凝食物,对于血栓的发生有一定预防效果。
1、生姜
生姜内含有姜烯酚、姜烯酮,这两个物质都可以降低血液粘稠度、减少血小板聚集,对于心梗以及脑梗都有很好的预防作用,在民间生姜被称之为'血管清道夫’。
2、大蒜
大蒜内含有大蒜辣素、大蒜新素等物质,具有和阿司匹林相同的抗凝效果,可以有效抑制血栓素、血小板聚集以及改善纤溶系统活性。
3、洋葱
洋葱内含有的二烯丙基二硫化合物,进入体内后可以增加纤维蛋白溶酶活性,促进血凝溶解,还可以降低血脂和血液粘稠度,对于血栓形成可以起到不错的抑制效果。
4、黑木耳
木耳一直也有“血管清道夫”的名号,它含有多种抗血栓物质,可以起到抗凝血、抗血小板聚集、抗血栓以及降学之的功效,对于一些血液粘稠度高、血管硬化的人群而言,吃木耳可以起到不错的改善效果。需要提醒的是,虽然这些食物对于血管健康非常有好处。但是也只能起到一定的辅助作用,一些本身体内就有血栓的人群,想要通过饮食来改善血栓显然是不现实的。这些人群要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规律用药,同时配合上生活调理。
参考资料:
[1]《预防血栓,宜常食抗凝食物》.医药食疗保健.王延群
[2]《血管好不好,摸这里就知道!快学一个动作“冲”走血栓》.生命时报.2018.1.10
[3]《99%的血栓可能毫无征兆!严重会致死,有效预防方式竟是…》.科普中国.2020.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