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梅兰芳”顾正秋

顾正秋(1929—2016)

  顾正秋,有“台湾梅兰芳”、“一代青衣祭酒”之美誉。1989年获 “林肯艺术中心”美华艺术协会“终 身成就奖”。在我国,能获此殊荣的仅张君秋和顾正秋二人而已!

童年的顾正秋

  顾正秋原名丁祚华,1929年生于南京,祚华是父亲给取的名字,小名兰宝。一岁时父亲病故,母亲带着她和两个姐姐投靠上海的舅舅家,后将她过继给了阿姨,到七岁上学时,阿姨为她起名'小秋”。母亲在上海好和几个女人一起聊天、打牌、看戏,大家出去看戏时,一定带着兰宝。看到舞台上演员一个个穿着花花绿绿的戏服,又打又唱,又翻又滚的,小兰宝觉得好热闹。看完戏回家便常常模仿旦角样子,伸着兰花指,拿条手绢装着甩水袖,或者扭扭腰,摆个自以为很美的身段……阿姨吴继兰见了,便逗趣地教她一点。 她学的第一段京剧念白是《金玉奴》里的“青春正二八,生长在贫家,叶绿春已近,空负貌如花”。

  1937年七七事变,上海黄金大戏院的经理孙兰亭为筹募爱国公债办一场大规模的京剧播音义演。吴继兰阿姨带着八岁的小秋到播音室,对着麦克风唱了一段《刺汤》里的“听谯楼打罢了初更鼓尽……” 播出后吴阿姨对她说:“小秋,你出了名了,好多听众都说你唱得好!”

1939年,关鸿宾为学生们解说《五花洞》
(前排左一陆正梅,左二张正芳,左三顾正秋)

  1939年,上海爱国实业家许晓初先生出资创办上海戏校。由于戏校免收学费,还给学生发演出补助,吸引了不少贫家子弟和逃难到上海的难童。阿姨带小秋去报名,主考教师关鸿宾叫小秋填写姓名,小秋填 “丁兰宝”,阿姨在一旁则要她改成 '顾小秋”。

  报名的孩子大多不会唱戏,轮到小秋应试,她就说:“老师,我会唱。”关先生微笑着说:“好,你唱一段。”于是小秋驾轻就熟,放开歌喉唱起了那段“听谯楼……”过了三天,放榜了,六七百人报考,录取一百六十多名学生,顾小秋排名第一。

  小学员们学艺九个月,即已学会三台戏,准备对外演出,报上要登小演员的名字了。校董、校长和教师们考虑再三,决定统一排字,这样也好显示戏校的阵容和声势。经过商议,最后选用“正”字。这样顾小秋改为顾正秋。与她同期改了名字的还有关正明、张正芳、王正堃、施正泉、钱正伦(后改名钱浩梁、浩亮)、黄正勤、汪正华等186名“正”字辈学员。

1940年冬,关鸿宾与剧校十位女弟子合影
(前排右二为顾正秋)

  由于顾正秋嗓子好,关鸿宾先生要她专攻青衣。她夭资聪明,上进心强,学戏、练功极为刻苦,能拿下许多青衣唱工重头戏。她看到舞台上武旦威风凛凛,武打动作娴熟利落,内心十分羡慕。后来,她得到机会向“四小名旦”之一的宋德珠先生及赵德勋先生学了《扈家庄》《青石山》《大战泗州城》等武旦戏。

  有一次程砚秋到上海,许晓初先生请他参观戏校。程对正秋颇有好评:“这孩子是上天特别造就的旦角材料,嗓子宽而有磁音,要什么有什么,她的前途是不可限量的。”

1941年,张正芳(左)、顾正秋与戏校校董金信民

  顾正秋与同学张正芳很有缘分。戏校发榜时,她俩分列一二名。进校后,老师叫正芳专攻花旦,二人时常同台演出。《樊江关》一个演樊梨花、一个演薛金莲;《儿女英雄传》一个演何玉凤,一个演张金凤;《福寿镜》 一个演夫人胡氏,一个演丫环寿春……二人台下一起切磋技艺,台上配合默契,关系也好得形影不离。

  1940年初冬,上海著名律师何世校,因夫人迷爱看正秋、正芳的戏,加之他本人也喜欢京剧,夫妇俩便认了正秋、正芳为义女,这对夫妇也为人诚恳善良,每当看完演出,就把她俩带回家做好的吃,平时少不了请裁缝为她俩定做新衣饰,从头到脚一应俱全。正秋、正芳的年纪身材相似,服饰一模一样,乍看起来还真是一对姊妹花。

吴继兰

  顾正秋的启蒙老师可以说是她的阿姨吴继兰。进戏校后,老师有十余名之多,他们教戏的本领都是一流的,有的老师还是戏校特别从北平请来,例如梁连柱先生是富连成科班的,和马连良同科。戏校的教务主任是关鸿宾先生,是个“戏包袱”,什么戏都懂。

《春秋配》 顾正秋 饰 姜秋莲

  戏校的先生们教了基本功夫的开蒙戏之后,学校又安排名角来戏校教戏。第一位名角是黄桂秋。黄桂秋教了他的拿手戏《春秋配》《三娘教子》《朱痕记》等。黄先生的唱风非梅非程,完全自创,被戏迷们称为“黄腔”,在上海风行一时,顾正秋就很喜欢“黄腔”。

  顾正秋、张正芳又向鼎鼎有名的花旦“芙蓉草”赵桐珊学《樊江关》,这出戏赵先生在北平陪梅兰芳唱过,梅先生饰薛金莲,赵先生饰樊梨花。整出戏的京白、韵白、唱腔、身段,芙蓉草都对正秋、正芳说了又说,教了又教,一点儿也不马虎。

《汉明妃》 顾正秋 饰 王昭君

  张君秋先生成名之后,于1943年冬组班南来上海,戏校安排顾正秋向张先生学《汉明妃》,张先生当时年仅二十三岁。顾正秋与老师张君秋一别四十余年,直到1989年到纽约领“终身艺术成就奖”才重逢。

  顾正秋并未向程砚秋教师学戏。但她的《锁麟囊》《青霜剑》《碧玉簪》等程派戏很地道,是专教程派戏的吴富琴先生教授的。

《霸王别姬》顾正秋 饰 虞姬

  1944年底,戏校应邀到天津演出,顾正秋得以向梅兰芳的大弟子魏莲芳先生学《霸王别姬》,魏先生要求很严,务求慢工出细活,一出戏前后教了三个多月。随后,她又向朱琴心先生(也是梅葆玖的老师)学了《贵妃醉酒》《春香闹学》《乌龙院》。

顾正秋与梅兰芳合影(1944年)

  八年抗战期间,梅兰芳蓄须明志,谢绝一切演出,1942年7月到上海寓居,与家人共度困难。戏校希望顾正秋能有机会拜梅先生为师,邀请梅先生看顾正秋的演出,梅先生欣然应允。演出后第三天,校长陈承荫和关鸿宾先生带着顾正秋到马斯南路梅先生寓所“梅华诗屋”造访,到了夏末初秋才正式行拜师礼。到1945年秋,抗战胜利了。梅先生刮去胡须,重新登台,顾正秋和戏校的同学则有幸与梅先生同台。

顾正秋与梅兰芳(左)、梅夫人合影(1944年)

  从进入戏校的第二年起,学校为展现整体实力和锻炼学生临场经验,经常安排小学员登台公演,场地多在上海黄金、中国、皇后三家戏院轮流。因为每次公演成绩不俗,声名渐起,学校于1943年秋和南京的新中央大舞台签了一个月的演出合同。南京的观众很捧场。一场演出要四个小时,通常演到午夜才散场,那么晚了也没有人提前离座。金陵之后,小学员们又赴蚌埠、天津,一演都是一个月,大受观众欢迎。不少熟悉北方名家的天津观众说:“不错,南方也能出人才!”

  戏校先后有五十多个同学离校到外搭班唱戏。离校的同学大多家境贫寒,需要挣钱贴补家用,学校也不便强留。1945年4月,戏校在上海天蟾舞台举行第981次公演。公演结束就发给学员们毕业证书。顾正秋有始有终。以第一名考进去,以第一名毕业了。

《宝莲灯》 顾正秋 饰 王桂英

  毕业之后,她有机会与梅兰芳等几位名角同台,因而对自己更有信心,决定自组剧团。1946年春天,“顾剧团”到南京首演,当时顾正秋年方十七岁。“顾剧团”的成员有老先生周正荣、汪正寰,小生黄正勤,武生刘正裔,丑角孙正阳,花脸高德松,老旦朱正琴,花旦张正芳等。其规模阵容自然不能与戏校相比,但号召力却不差。在中央大舞台唱了两个月,卖座甚佳。此后,“顾剧团”戏约不断。上海、蚌埠、徐州、青岛等地的戏院先后邀约,而且在青岛是唱完三个月又续约三个月。

  有一天,顾正秋去看梅先生。先生说谭富英自北平南来上海,因同王玉蓉家里有事,只能唱半期,问顾正秋是否愿意与谭先生合作,顾正秋当即答应。为了让谭先生多关照顾正秋,梅先生还要谭先生认了干女儿。就此“父女”同台,在上海皇后戏院演了一个半月。

《荀灌娘》顾正秋 饰 荀灌娘

  顾正秋在徐州演出时,蒋介石派飞机接“顾剧团”去南京演《荀灌娘》,“顾剧团”在南京的“政治部”礼堂专为蒋介石演了一场,蒋介石坐在第一排,陪同的南京政府的军政大员也都看了戏。

《四郎探母》 顾正秋 反串 杨宗保
(青岛永安大舞台首次反串)

  梨园界都知道,汉口、天津、温州、徐州、青岛五城市的戏不好唱,观众很挑剔。1947年秋末,“顾剧团”在青岛第一天的“打炮”戏是顾正秋主演的《起解会审》。第二天《四郎探母》,顾正秋饰铁镜公主,孙瑶芳饰杨四郎。当孙瑶芳唱 “杨延辉坐宫院自思自叹”那句[西皮原板]时没能唱上去,台下观众立刻起哄,大喝倒彩,紧接着的几句也没唱上去,六句唱六个倒彩。顾正秋作为团长在后台非常着急,与剧团总管关鸿宾先生商量后,决定第二周再贴演一次《四郎探母》,结果,孙瑶芳的那几句还是没有唱上去,又得了倒彩。顾正秋与关先生商量,自己反串杨宗保,“一赶二”兼演铁镜公主。她虽然没有反串过生角,但演过数十次《四郎探母》,对杨宗保这个角色早就耳熟能详了。演出那天的戏串得极为成功,不少观众惊叹唱青衣出身的顾正秋竟也能将生角反串得如此佳妙。

顾正秋和梅派同门一起演出《五花洞》
(左起:海碧霞、梅葆玖、言慧珠、李玉茹、顾正秋)

  1948年4月,南京召开伪国大选举总统,“顾剧团”应邀到南京介寿堂演出。戏码一贴出,预售票都被抢购一空。当时两位大牌武生高盛麟、李盛斌也在介寿堂演《定军山》《铁笼山》《林冲夜奔》《秦琼卖马》《铁公鸡》《连环套》等拿手戏,大受欢迎。演出未结束,台湾永乐戏院的刘老板亲临南京相邀,顾正秋听说台湾风景很秀丽,值得走一 趟,便决定与“永乐”先签两个月的约。没想到台湾的观众很热情,对她的戏很喜爱,因此合约续了一次又一 次。这时时局发生了变化,顾正秋原本计划要返回上海,可是上海的二姐去信说沪上局势不稳,物价飞涨,人心浮荡,既然台湾的观众捧场,不如暂留一时。到1949年4月下旬,传来解放军百万雄师渡江的消息,7月27日上海解放,台、沪之间的飞机、海轮、通讯均告中断,“顾剧团”的人马虽归心似箭,却陷入有家归不得的窘境。顾正秋经过考虑,觉得既然一时回不了大陆,团员和家眷老住在戏院并非长策,于是就买了座平房作为团员宿舍,不久又买了一栋洋房自己住,这才算是在台湾落了脚。

青年时代的顾正秋

  在大陆时走南闯北地唱戏,排戏码以展现实力和观众喜爱为主,一般像顾正秋这样的名角儿有很大的自由度,可在台湾就是另一回事了。戏院经理告诉她,剧本必须得送往“警总”审查,一出戏只有取得“准演证”方能上演。50年前后,“顾剧团”有五出戏都被吊销了“准演证”《霸王别姬》被当局认为有影射蒋介石之嫌;《贵妃醉酒》和《马嵬驿》 有影射宋美龄之嫌;《王昭君》里因昭君出塞时有两句唱词“文官济济全无用,武将森森也枉然”,被认为有动摇军心、民心之虞;而《四郎探母》呢?说是杨四郎隐姓埋名,与辽邦公主结婚,不思归宗,不忠不孝,汉贼不两立,哪能通敌又通婚呢?戏无法演,可观众不明究竟,屡屡催问,后有老戏迷建议改剧名、改戏词以变通,顾正秋依计而行,果然奏效。将 《霸王别姬》改名为《虞美人》,《贵妃醉酒》改为《百花亭》;《马嵬驿》剧情悲惨,难以修改,只好放弃;《王昭君》把戏词改为“文官济济全有用,武将森森也英雄”;《四郎探母》加上杨四郎在辽盗了一张地图,再度盗令出关,把地图交给了杨六郎,以便宋军攻打辽邦,于是准予演出了。

  50年代台湾物价上涨而戏院票价不能涨。为应付开支,顾正秋在52年夏卖掉自己住的房子。正当她又当老板又挑梁主演疲惫不堪,穷于应付之际,台湾相继成立了海光、陆光、大宛、飞驼等剧团,招募京剧人才,这些剧团有军政当局支持,团员享受军职待遇,于是“顾剧团”成员好聚好散,大多进入了军队剧团,继续活跃在台湾京剧舞台上。

任显群、顾正秋结婚照

  顾正秋卸下重担,于1953年10月10日结婚了。先生任显群是江苏宜兴人,时年42岁,原在台湾任“财政厅长”,后辞职开设“群友法律会计事务所”。

《生死恨》顾正秋 饰 韩玉娘

  任显群爱看京戏,顾正秋主演的梅派名剧《生死恨》吸引了他,此后他成了顾的忠实观众。通过接触,顾正秋对他也颇有好感。任显群对顾正秋的二阿姨说:“我要娶她,希望她别再唱戏了。”二阿姨说:“她不唱戏,卖座就不好,剧团怎么维持下去?七八十人你能都照顾吗?” 这样,直到“顾剧团”解散以后,顾正秋才答应了任显群的求婚。第三年夏,他们有了第一个小孩,正当顾正秋觉得找到归宿感时,任显群却以包庇“匪谍”罪被逮捕并判刑七年,两 年多以后获得假释,于是,夫妻二人创办金山农场。由于台湾多雾多雨,加之金山一带土壤含盐和硫磺过高,不适于农作物生长,所以农场搞得很不景气,顾正秋夫妻的生活也困窘,繁华落尽,粗衣淡食的她成了一个平凡的主妇,但她似乎并无太多抱怨。倒是怀念顾正秋的戏迷朋友们知道了这样处境后送来一台用电池的收音机给他们,于是,他们的山居生活有了 一点现代气息,当然,收听得最多的还是京剧节目。

  任显群嗜烟,1974年秋罹肺癌。顾正秋把丈夫安葬在金山农场,在墓旁,顾正秋还为自己预留了位置。入葬那天,顾正秋烧了座纸屋,屋内有一封信写着:“显群:你先去,我会来陪你的,小秋”。

顾正秋在后台化妆(1969年)

  顾正秋曾说:戏剧和爱情是她生命里的两大课题。她的舞台生涯虽然不长,但她并不感到遗憾。她曾演过中国古代四大美女:貂蝉、杨玉环、西施、王昭君,演过巾帼女杰梁红玉、荀灌娘,演过忠于祖国的蔡文姬,为楚霸王而自刎的虞姬,为爱情受尽磨难的白素贞、苏三……,自古以来,朝代更迭,多少富贵成空,惟有美丽的故事流传下来,抚慰人们疲惫的心灵。

步入晚年的顾正秋

  顾正秋是一个天生的艺术家。她曾经还说,她的人生只有一个“戏”字 就足以涵盖。“戏”影响了她的一生,她的一生,也是一出曲折动人的戏。(据顾正秋回忆摘编)

  (摘自 《戏剧之家》 2000-04-05 略有删节)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