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中的应然与实然

文丨乌里单刀

顾名思义,所谓应然,就是“应该是怎么样”的意思,而实然则是指“事物实际上是这样”。

吉恩·卡拉汉在《真实的人的经济学》第一部第一章中说道:

“英国哲学家迈克尔·奥克肖特(Michael Oakeshott)以类似的语调将人的行为描绘为行为人用“应然”(whatought to be)代替“实然”(what is)的努力。”

“人的行为的来源是不满,或者说如果你看见杯子里只有半杯水,“不满”就是生活可能会比现状要好的想法。“实然”在这种情况下被认为是不完善的。如果我们对当下的境况完全满意,我们就不会有动机去采取行动----任何行动可能只会把情况搞的更加糟糕。”

但是,光是不满意并不足以让人采取行动。为了从“实然”转变到“应然”,行动人必须能够支配足够的手段。这个手段并不一定真的能够达到目的,行动人只需要相信他所支配的手段能够达到目的就会采取行动。就是说,为了采取行动,观念正确并非必要。比如有人相信关公保佑人们发财,送子观音可保佑人们生儿子等等。用卡尔·门格尔的话来说,这些错误的因果关系的手段是“虚拟财货”。不过,无论观念正确与否,它都指引着人的行动。

具体来说,如何区别应然与实然呢?打个比方,我之前买的房子太小了,住的不够舒适,这个当前的令我不满意的境况就是实然。我觉得我应该换个更大一些的房子,那样会让我住的更舒适,让我更满足更幸福,这是应然。假如我有足够的钱可以买下更大的房子,我就能把应然变成实然。但是,天(天是只手遮天的天,手是“看得见的手”)有不测风云,限购了,首付款翻倍,现在买不起了,这也是实然。

再举个例子,张三遭受李四的暴力侵犯,这是实然。张三的人身财产受到损害,理所当然的处于不满意的境地,除非他是SM。为了解除这个不满意的困境,张三应该制止李四的暴力侵犯,作出自卫反击,这是应然。不过,光是不满意并不足以让人采取行动。为了从“实然”转变到“应然”,行动人必须能够支配足够的手段。张三是否自卫反击,取决于其有无足够的手段击败李四。假设张三没有足够的手段击败李四(贸然行动失败的话还会遭到更大的伤害),他就不会自卫反击,制止李四的侵犯,这也是实然。

上面说过,人的行动(原文用“行为”)是人用“应然”代替“实然”的努力。正是因为我们对实然不满,所以要去改变实然,以应然去代替实然。实然不能否定、证伪应然,否则将陷入套套逻辑(此套套非彼套套,是指以结论为前提去证明结论的循环论证)。我们时常看见某些经济学爱好者以实然去证明实然,并以此否定应然,不自觉的陷入了套套逻辑谬误之中。为了反驳应然,他们常常指出“现实如此”,所以“现实理应如此”。

实然不能否定、证伪应然,那么是不是没有办法反驳应然了?不是。应然是人运用其心智逻辑推理得出的结论,要反驳应然同样只能够从逻辑上指出应然的不可能。具体来说就是指出错误的因果关系,证明手段不能达到实现应然之目的。比如对社会主义的批判,米塞斯从逻辑上论证了社会主义的不可行。但是现实中仍然有不少(绝大多数)国家实行着各种干预政策,朝着社会主义方向前进。这是因为人们错误的认识了因果关系,这些错误的认识指引着他们的行动。

同理,要反驳“政府非必要”以及“无政资”等应然性概念也必须从逻辑上指出其何以不可能。一些经济学爱好者乃至著名经济学家指责奥派经济学闭门造车,沉浸于应然而不可自拔,太过理想主义,甚至断言无政资是乌托邦,实在是无的放矢。

奥派经济学爱好者还常常面临这样的责难:既然反对公立教育就不要让自己的孩子上公立学校;既然反对公立医疗就不要去公立医院看病;既然反对有政府社会那就搬到没有政府统治的荒岛去生活……否则就是言行不一,精神分裂。既然你们没有付出行动去实现应然,那就说明你们认为实然是令人满意的,至少也是“认同”实然的。成天讲应该这样,应该那样,唠唠叨叨,喋喋不休,牢骚满腹,实在令人厌烦。

这些批评者中有一些人常常运用约束条件这一概念分析人的行动,不过在批评应然时反而视而不见约束条件。人的行动是人用“应然”代替“实然”的努力,为了把“实然”转变到“应然”,除了有对因果关系的正确认识,还必须支配一定的手段。缺乏必要的手段,仅仅有正确的观念并不能使人付诸行动。因为大多数人持有错误的观念才支撑着现实的社会制度,我们并非受到暴力的而是受到大多数的错误观念的统治。正是认识到这一最大的约束条件限制了实现应然的手段,奥派经济学家及其业余爱好者才孜孜不倦的普及经济科学,苦口婆心的推广正确的观念。而普及、推广正确的经济学正是以“应然”代替“实然”的努力,也是实现应然的手段。

科学尚未普及。推广正确的经济学,任重而道远。

—————

上一篇:知识产权与财产权辨析

作者简介:乌里单刀,一课经济学学员,奥派经济学特约撰稿人。

(0)

相关推荐

  • 刑法中的认识错误

    刑法中的认识错误,是指行为人对自己的行为在法律上的评价或者对与自己的行为有关的事实情况的不正确认识. 由于刑法中认识因素属于犯罪主观方面的内容,因而行为人的认识错误也就直接影响到行为人罪过的有无与罪过 ...

  • 经济学被推翻了吗?

    --重读米塞斯<货币.方法与市场过程>笔记之一 经常有人说,经济学假设人是理性的,但事实上人并不理性.所以,经济学并不成立. 说这种话的人,往往没有完整读过任何一本经济学著作.无知者无畏. ...

  • 古代皇帝不会变魔术,他们要靠三大法宝聚敛财富

    陈宝国<汉武大帝> 历史没有规律,但人有 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这里的分分合合讲的不是谈恋爱,而是古代王朝循环往复建立-兴盛-衰落-崩溃-再重建的过程. 我们说历史没有规律, ...

  • 2020「法考」客观题的48个重点提醒

    一.刑法解释 1.体系解释具有相对性,注意收购.贩卖在有些地方可能解释为为了卖而买,或者买后再贩,在有些地方可以解释为为了食用而购买,或者只卖不买. 2.目的解释可能是扩张的效果   二.时间效力 1 ...

  • 3英语学科读后续写评分细则.pdf

    3英语学科读后续写评分细则.pdf

  • 刑法认识错误与定罪量刑的关系

    杜相忠,http://blog.sina.com.cn/s/blog%5F612dc5c60102etfg.html (2014-02-08 16:59:07) 刑法认识错误,是指行为人在主观上对自己 ...

  • 敢于创造条件,将不可能变为可能

    许多时候,一些看似不可能的事,只要不懈努力,创造条件,敢于行动,完全可以变为可能. 我们都听过给和尚推销梳子的故事,这虽然讲的是不同的营销手段,但却能带给我们许多启示. 01推销梳子的故事 一家企业高 ...

  • 你的婚礼为什么变成了别人的婚礼?

    你觉得自己不配,就真的不配. 01 整个经济学如果浓缩成一个问题,是什么? 那就是:手段能否达成目的? 价格管制能否降低房价. 最低工资法能否提高工资. 福利制度能否帮助穷人. 打击资本家能否让大众生 ...

  • 钉子户的市场解决之道

    拆迁钉子户之所以一再出现,并且得到一些人的同情甚至认同,不是因为个人产权可以拒绝交易,而是因为拆迁行为是由政府的城市规划产生的. 如果每一个地块改变用途从而产生拆迁行为,是由所在地段的居民们自主产生的 ...

  • 法律知识:以案例的视角区分对象不能犯和对象错误

    案例一:张三在沙漠中将稻草人当做仇人射杀,连开50枪. 案例二:李四欲杀乙,看到前方50米处站着一个人,误以为是乙,将其打死,走近才发现是丙. 通过上述两个案例,很清晰能看出两个案例的区别,不过两者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