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服饰及民歌文化
中国为多民族国家,在中华大地上有56个民族。各个民族的民族服饰和民歌更是各有特色,品类繁多,异彩纷呈,逐步形成了独有的服饰文化和民歌文化,并成为国家、民族的文化标志和文化符号。
若水绘《花季》
民族服饰和民歌的民族性、丰富性、多样性、实用性、装饰性、象征性、历史性、区域性特点特别突出。这是历史发展的产物,是独特传统文化的结晶,也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象征,又是人类生产生活方式的具体体现。
一、民族服饰
上古时代的服饰是以保暖、护身、遮凉等实用性为标志的。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多民族的产生,这种仅仅以实用性为目的的服饰远远满足不了人类在物质和精神生活领域的需求。
纵观中国历史,辽阔的疆土,自然条件的差异,造就了多民族发展格局。各个民族的先民们遵循本民族的发展脉络赓续传承,在服装服饰上,逐渐形成了在质和形上都与其他民族有别的独有特色,这就是民族服装服饰民族性的真实反映。从某种意义上讲,一个民族的服装服饰发展史也是这个民族的历史变迁和发展史。这即是“穿在身上的民族历史”。
彝族人尊虎拜虎,以黑为贵,其先民曾经以黑虎为图腾。他们自称为“虎族”,每年的“老虎节”即虎图腾节,是可以让族人人寿年丰,六畜兴旺,免灾免难的盛大节会。在服饰上更凸显了尚虎的民族特色,刚出生的小孩要戴虎帽,穿虎鞋,寓意平安健康成长。
白族崇尚白色,是因为白族先民崇尚做人清白和厚道,这种道德准则化为服饰形式得以传承和发展。白族也有敬虎尊虎的信仰,自称是白虎后代,称自己为“劳之劳农”,意为“虎儿虎女”,据《云南校释》记载:“蛮王并清平官礼衣悉服锦绣,皆上缀波罗皮(虎皮)”。官服上镶嵌虎皮是南诏王及官员品级和高贵的象征。
黄色是古代皇帝专用色,是最高权力的象征。
清朝服饰追求清秀,简洁,窄袖紧身,女子的三寸金莲小鞋。清代男子服装主要有袍服、褂、袄、衫、裤等。当时的马蹄袖是游牧民族最显著的特征。反映了清朝的保守性,闭关锁国的性格。
辛亥革命后,我国的服装服饰发生重大变化,进入了近现代服装服饰发展阶段。
文革时期,国人服饰主调蓝、灰、黑三色,是传统文化的劫难。
改革开放是我国服装服饰多样性发展的标志。民族性特色得到最大程度的彰显和蓬勃发展。
独具特质的民族文化,是民族的内在气质、精神动力,通过各种形式反映在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民族服装服饰就是民族文化的表现符号,展现了民族的顽强的鲜活个性和独有的精神面貌。
二、民歌文化
诗言志,歌言情。
民歌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民族独特文化。古往今来,世界的各个角落的不同区域、不同环境、不同气候、不同语言、不同信仰,都会用民歌的方式对生产生活、对自己的情感来宣泄和表达。
若水书傣族民歌《月光下的凤尾竹》
我国民歌有着悠久的历史,,祖先在劳动、御敌、狩猎、祭祀、仪式、求偶等活动中都会用歌声壮威或达情。上古的《弹歌》、周代的《诗经》、《楚辞》、汉代的《乐府》等是我们了解和认识原始时代人们生产和生活的珍贵资料和赏心悦目的艺术瑰宝,也是世界优秀文化的瑰宝。
2005年11月25日,我国的民歌《蒙古族长调民歌》成功申报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第三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
中国民歌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发展的产物,是民族独特的优秀传统文化的结晶。每个民族都有其独特的民族传统文化,这是区别于其他民族的主要标志之一,也是这个民族繁衍、生息、发展的根和魂。中国民歌这一传统优秀文化瑰宝属于中国,更属于世界。
长按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