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元解经:《黄帝内经》关于脾的藏象论述
五行之中,木火金水,分治东南西北四方,而土居中央,土色黄,与脾气相应。
脾开窍于口,细致的讲是唇舌,《灵枢·经脉》:唇舌者,肌肉之本也;《灵枢·师传》:脾者主为外,使之迎粮,视唇舌好恶以知吉凶。脾经连舌本,散舌下,故病在舌本。所以脾与唇舌关系密切,舌本简单说就是舌根,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除了血脉、气脉,还有就是分泌唾液的组织,五液之中脾主涎,骨主唾,基本上都是由舌本系统来完成分泌。
脾病时有两个症状是关于唇舌的,一是舌本强jiang,舌头发僵,说话不利索;一是唇发黄。
甘味入脾,古代五谷之一的稷应脾,稷为五谷之长,属于谷子或高粱一类,古代的主要食物,用社稷代表家国天下。
上与镇星相应,镇星即为土星。脾主肉,脾病则肉病,《灵枢·经脉》:足太阴气绝则脉不荣肌肉。唇舌者肌肉之本也。脉不荣则肌肉软却,肌肉软则肉萎人中满,人中满则唇反。
土音为宫,五主中土之数,香味入脾。这里的臭字不是指臭气,而是指气味,五臭分别是腥、焦、香、臊、腐。臭也作嗅,有时候也当香味讲,比如杜甫名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就是讲豪门内酒肉之香气四溢,而百姓却缺衣少食。
2、《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央生湿,湿生土,土生甘,甘生脾,脾生肉,肉生肺。脾主口,其在天为湿,在地为土,在体为肉,在藏为脾,在色为黄,在音为宫,在声为歌,在变动为哕。在窍为口,在味为甘,在志为思。思伤脾,怒胜思,湿伤肉,风胜湿。甘伤肉,酸胜甘。
清朝大医黄元御推宠中土,认为脾土升而生木火,胃土下降而生金水。而一年之中,六月火热而湿盛,六月居一年之中,故曰土治中央,又曰火生土。
中医认为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为后天之本,历来倍受观注,元四家之一的李东垣医学著作《脾胃论》,就是专讲脾胃之理的。
脾主四肢,又主一身之肌肉,开窍于口,甘味入脾,甘味使气缓,也有说涣,能让紧张的情绪缓解,紧崩的气机松驰,所以小孩子哭的时候,大多用糖来哄。但是糖不可多吃,易造成胃热、吐酸等症。
关于六气风寒暑湿燥火,指天之气,地之气即五行木火土金水之气,两者上下相应,互相感召而化生万物。而五藏又对应五行,所以有肝心脾肺肾的五行属性。其天之湿气应地之土气,所以说在天为湿,在地为土,在藏为脾。土色黄,所以说吃黄色的谷物,比如小米,是比较养脾胃的。
脾音为宫音,声为歌,脾胃之气不舒展的,特别有是忧思之情的,会不自觉的吟唱,脾在志为思,唱歌主要是表忧思之情。现在唱K的,就不是这个层面了,基本上是干嚎,属于气郁。
思使气结,怒使气彰,故怒胜思;湿滞而风动,故风胜湿。五味之中甘辛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故酸胜甘。甘味过重,则使脾不健运,而肌肉软却,是甘伤肉。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