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必读】絮絮叨叨的教育,必然培养出絮絮叨叨的人

让知识回家

一站式收藏您的阅读与创作

【父母必读】

絮絮叨叨的教育,必然培养出絮絮叨叨的人
    有人把“唠叨”称作家庭教育中伤害孩子的第一把刀。事实上,关于教育孩子,很多父母除了“唠叨”“说教”之外,似乎别无善法。甚至,有些父母把教育孩子直接等同于给孩子说教,因此,才有“他什么道理都懂,就是做不来”的无奈感慨。
    显然,把教育孩子直接等同于说教的父母,内心必然有这样一条信念——“只要孩子知道是非对错,他自然就能做好。”于是,这些父母不知不觉中尽“说教”之能事,孩子凡有“错误”,必然要唠叨一番。
    但是,这样的逻辑根本经不起推敲。
    其一,所谓“对错”只是父母主观上的对错,全依赖于父母自身的价值观,并不代表客观事实的对错。
    其二,父母在对孩子说教的时候,是否能把对错讲清楚,很值得怀疑,这一方面与父母自身认识有关,另一方面与父母表达方式有关。
    其三,即便父母真的把道理讲清楚了,孩子也未必能真正理解,因为道理大多都是抽象的概念,而10岁以下的孩子抽象思维能力尚不发达。
    其四,即便孩子真的理解了,也未必能做到,“理解”属于认识层面的能力,而“做到”却与一个人的意志力息息相关。
    基于以上四点原因,父母絮絮叨叨“说教式”的教育,大多情况下不仅起不到作用,还可能会起反作用。最直接的例证就是父母经常感慨的那些话——“他道理都懂,就是做不来”、“他有的时候还给我讲道理呢!”
    表面上看起来,孩子似乎懂了很多,实则全是似懂非懂,甚至只是“鹦鹉学舌”式的重复,直接的后果就是让孩子觉得自己已经掌握了很多道理、人生信条。殊不知,这些堆砌在孩子大脑中的诸多道理和信条只具备争辩和向别人炫耀的功效,俨然没有指导自己生活和成长的功能。这些被植入的道理不仅占用孩子的大脑空间,而且让孩子错以为自己已经掌握了人生真理,进而失去探索真理的动力。
    这种孩子成年后必然头脑杂乱,语言含糊其辞,说话啰里啰嗦,做事没有章法,而且还有可能行为和认知失调,于是发出“懂得那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的悲凉感叹。
    所以,卢梭才义正言辞的说:“絮絮叨叨的教育,必然培养出絮絮叨叨的人”,卢梭提倡“绝不讲超出孩子理解能力的话”以及“言语要尽可能简洁明了”。
    《窗边的小豆豆》中,小林校长教育孩子的方式,就非常符合卢梭的观念。比如,有一次小豆豆的钱包掉进了粪坑,为了找到钱包,小豆豆用长柄勺在粪坑里不断的掏,结果外面堆成了一座小山,要是你看到这种情境,会做如何处置?或许你会替孩子的安全考虑,或许你会阻止孩子,或许你会帮忙,或许你会训斥说教,但是可爱的小林校长看到此情此景只说了一句话——“弄完了,要把这些全部放回原处。”
    类似这样的例子,书中列举了很多,比如:校长为了让孩子吃饭的时候细嚼慢咽,他专门编了一首《饭前歌》,歌词如下:
    好——好——嚼啊!
    把吃得东西,嚼啊,嚼啊,嚼啊,嚼啊!
    就这么两句。我想你已经完全领略什么叫“语言简洁明了”。事实上,语言越简洁,越有力量,百丈禅师设立的百丈清规中就有这么一条——“语言以减少为直接”。比如,你看见一个孩子拾起一块石头使出全身的力气正准备扔向另一名同学,此时此刻,最能阻止这名学生的办法就是厉声呵斥——“放下”,然后用眼神和沉默发出严厉警告。
    如果说“语言简洁明了”容易理解和操作,那么“不要讲超出孩子理解能力的话”就比较难了,因为这要求父母必须了解儿童思维发展的规律,知道孩子在多大年龄能听懂什么水平的话。总得来说,你只要记住:对10岁以下的孩子少讲道理,简单告知就好。
    因为你对孩子讲的大多道理,孩子都是听不懂的,就如同上述例子中那个拿石头准备扔向同伴的孩子,你如果想通过讲道理让孩子明白这样做很危险,你就需要让孩子明白什么叫责任,让他理解他的行为会引发那些后果,而让一个10岁以下的孩子理解这些是非常困难的。所以,面对类似这种情况,你只需厉声呵斥制止,然后用眼神告诉他这很危险即可。
    总之,我希望你记住卢梭的忠告——“絮絮叨叨的教育,必然培养出絮絮叨叨的人。”
    来源:牟子坤家庭教育(ID:mzkjtjy)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