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与快、速度与质量、传统与新兴……新时代新形势开封版的《论十大关系》,你值得看看!

“开封经济实力越来越强,城市形象越来越好;人民群众的自信心越来越强,外界对开封的评价越来越好。”经过多年的砥砺奋进,开封各项事业发展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基础,开封经济发展速度持续位居全省前列,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两强两好”的生动喜人局面。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存在的问题。

市委书记吉炳伟1月5日在市委十一届二次全会暨市委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出,今年开封的经济工作,要统筹处理好“十个关系”,撸起袖子加油干,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

关于统筹处理好“十个关系”的论述,是新时代新形势开封版的《论十大关系》,蕴含着丰富的辩证法思想,闪耀着哲理光芒,为做好今年全市经济工作找到了“方向盘”、提供了“指南针”。

为什么要提出统筹处理好“十个关系”?

登山觉眼明,观海知心远。“十个关系”的背后,是市委、市政府放眼全球全国全省、立足开封发展实际的战略眼光,是市委、市政府对多年来开封发展实践的升华思考。“十个关系”中,有些问题是根据这些年发展情况思考琢磨出来的,有些问题是在推进工作中面临的,还有些问题是今后发展中将要遇到并需要破解的。

“稳”与“快”

吉炳伟曾多次强调,开封经济发展首先要稳,其次是快。

开封这些年经济指标持续快速增长,没有大起大落,没有忽高忽低,没有出现“过山车”的现象。

为此,今年我市确定的全市经济工作的总基调仍然是“稳中求快”,在“稳”的基础上实现较“快”的发展,以“稳”为先,以“快”制胜。

其中,“稳”是主基调,“稳”是大局,我市将努力做到稳运行、稳就业、稳物价、稳大局。

同时,在稳的前提下要争取开封主要经济指标增速更快一些,这符合开封实际。在开封经济稳中有升、稳中向好的经济发展态势面前,开封经济总量不大等老问题依然存在。

从现实来看,开封的发展“慢”不得。

在当下激烈的区域竞争中,前有标兵,后有追兵,各地都在竞相“争上游”。如果步子小一点、步伐慢一点,就很有可能落后甚至是掉队。

加快发展,永远是主题。开封必须牢记发展就是硬道理,全力保持较快的经济增速,进一步把总量的“蛋糕”做大。

只有这样,经过“十三五”的发展,全市经济实力才能迈上一个大台阶,才能加快向全省第一方阵迈进。

在加快发展速度方面,开封有基础、有潜力、有机遇、有要求。

有基础就是经过“十一五”和“十二五”10年的发展积累,开封的生产总值、财政收入等各项指标都实现了大幅增长,为“十三五”的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有潜力就是开封调结构的压力并不很大,在新一轮发展中比一些资源型城市有更大的发展潜力,特别是自贸区运行以后,开封的外贸将会较快增长,拓展出经济发展的一片“蓝海”;有机遇就是开封不仅有“三大机遇”,更会随着中原城市群、郑州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等战略的实施,迎来更多的发展机遇;有要求就是适应全市人民对建设“四个开封”、过上小康生活的新期盼。

在大好形势面前,开封发展的步子必须迈得更大一些,这样才能立于时代发展的潮头。

增长速度与质量效益

增长速度和质量效益是制约经济增长的两个方面,二者关系是辩证统一的。

“十二五”期间,全市生产总值从927亿元增加到1600亿元,年均增长10.7%;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从37亿元增加到108.3亿元,年均增长23.9%。

在经济新常态下,面对复杂严峻的经济发展形势和下行压力,2016年我市主要经济指标增幅依然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初步核算,全市生产总值完成1750亿元,增长8.6%左右,高于全省0.6个百分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113.2亿元,增长10.2%,居全省第一方阵。

我市经济发展步稳蹄疾,并取得了良好的质量效益。

速度与质量并重的赶超发展,这在内涵和本质上与中央提出的“五大发展”理念是完全一致的。

速度与质量并重的赶超发展,这是开封能够顺利完成“十三五”时期的各项发展目标所必需的。

在今年全市经济工作总体要求中,市委、市政府特别强调要“突出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对于开封来讲,既要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更要有较好的发展质量和效益。

2017年,我市制定了这样的经济发展目标:

生产总值增长8.5%以上、在实际工作中力争更好结果,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10%左右。地方财政收入,既要有总量,更要有质量。今年我市将控制好财政收入的税比问题,全市至少控制在65%以上。

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

当前,一场关于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发展的大讨论成为企业界最热话题,这也是开封今后发展必然要面临的问题。

2016年12月29日,浙商总会会长、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马云在出席江苏省浙江商会十周年大会时,主动谈到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之争。马云认为,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不是对立关系,实体经济只有经历住新科技的挑战、转型和创新的洗礼,才能面对明天的太阳。

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发展存在辩证关系,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是相对独立的两个经济范畴,二者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

没有虚拟经济,实体经济发展会处处掣肘;没有实体经济,虚拟经济便是空中楼阁。

目前,对于开封来讲,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发展还都不够充分。

所以,我市既要把实体经济抓在手上,补齐实体经济短板,又要在金融、保险、现代服务业等虚拟经济方面,争取实现重大突破,既抓实体经济不放松,又把虚拟经济做活,两者齐头并进、携手前行。

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

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没有绝对边界。

传统产业是新兴产业产生和发展的基础,新兴产业的出现也并不意味着是对传统产业的完全取代,而是通过高新技术的注入,使传统产业的活力得到增强,成长性和竞争力不断提升。

只有正确认识和处理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的逻辑关系,才能准确把握经济发展脉搏,找准产业发展着力点和突破口,真正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发展振兴。

对于开封来讲,当前,既要抓住传统产业、做强存量,又要抓好新兴产业、做大增量。只有这样,开封的经济才能实现“稳中求快”发展。

我市正抓紧建立现代产业体系,逐步培育壮大“4+3+3”产业集群。

传统产业焕发新活力,新兴产业实现新突破,日积月累,循序渐进,就会形成“传统产业顶天立地、新兴产业铺天盖地”蔚为壮观的产业发展新格局。

扬长与补短

无数成功的事例似乎都在印证这样一个观点:尽管路径各异,但是要想成就人生和事业的辉煌,就必须懂得充分发扬自身的长处,尽力回避自己的短处。这就是“扬长避短”。

但是,著名的“木桶理论”又告诉我们:一只木桶的盛水量并不取决于那块最长的木板,而取决于那块最短的木板。要想使木桶能装更多的水,就必须设法改变那块短板的现状。“木桶理论”的核心,就是要设法加长那块最短的木板,使木桶拥有更大的盛水量。而这,就是通常所说的“扬长补短”。

当前,对于开封发展来说,必须要做好“扬长补短”的工作,而不是“扬长避短”。

“扬长”,就是把优势产业做得更优。

长期以来,服务业一直是开封产业发展的优势,2016年全市服务业对GDP的贡献率在53%以上。鉴于此,我市提出今后要把网络经济、枢纽经济、生态经济、创意经济等四种经济形态推广应用到开封的优势产业上,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向精细化、品质化发展,重点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转变,向价值链高端延伸,让优势更优、长项更长。

“补短”,就是要补齐产业发展短板。

经济实力不强一直是开封最大的隐痛,产业发展不足是制约开封发展最大的短板。新一届市委把补齐产业短板作为开好头、起好步的重要切入点,作为全市“十三五”期间的一项中心工作。因此,今年我市提出了“远学杭州,近学徐州,融入郑州,加快补齐产业短板”的工作主题,真学、真用、真干,全面落实“1+13”工作方案,全面加强产业补短板工作,持之以恒,久久为功。

适度债务与加快融资

金融是国民经济运行的血脉,经济发展离不开金融这个后盾。如何充分发挥金融杠杆作用,更好地撬动开封经济发展,是市委、市政府长期探索的一个问题。

国务院下发的《关于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的意见》,赋予地方政府依法适度举债融资权限。

目前,开封的政府债务率为20%多、居民债务率为30%多、企业债务率为40%多,均低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杠杆率不高,融资空间较大。

在经济发展中,我市需要摒弃那种“有多少钱就办多少事”的陈旧观念,敢用、善用、会用金融杠杆,借力使力推动经济跨越式发展。

吉炳伟指出:“我们要把加快融资放在首要位置,同时兼顾债务防控,加大融资力度,确保资金有保障,债务可控制。”

今年我市将着力用好PPP模式、政策性金融和开发性金融支持模式、城镇化基金支持模式、直接融资支持模式和省级投资公司支持模式等融资模式,真正为全市经济发展提供有力资金保障。

我市还研究出台了《开封市补齐产业短板发展基金暂行管理办法》,今后4年统筹财政资金20亿元作为产业引导基金,吸引金融资本、社会资本形成总规模80亿元至100亿元的母基金群,撬动金融资本、社会资本300亿元以上。

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

“手中有粮,心中不慌”,但是只种植粮食,农民收入很难上去。在农业发展理论中,正确处理好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的关系,是作物布局中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

2015年,我市农作物种植面积1029.8万亩,复种指数2.1,粮经比59∶41,属于粮食种植大市。下一步,我市坚持夏粮小麦种植不动摇,在保证粮食安全的前提下,可以适度调整秋粮种植结构,在增加秋季经济作物面积上做一些文章。

所以,我市大力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出了四个努力方向:一是发展优质花生,进一步提高优质花生标准化生产水平;二是做大做强西瓜产业,使我市汴梁西瓜品牌叫得更响;三是发展优质大蒜,进一步做大做强开封大蒜品牌;四是大力发展蔬菜生产,力争通过3年至5年的努力,将我市打造为全国重要的露地和设施蔬菜种植基地。

贫困村脱贫与非贫困村贫困户脱贫

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随着脱贫攻坚工作向纵深推进,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浮出水面:非贫困县有贫困村,非贫困村也有贫困户,虽然脱贫攻坚的任务轻一些、压力小一些,但是他们的脱贫同样要引起高度重视。

目前,从国家到省里,对贫困县、贫困村的扶贫政策都比较明确,脱贫力度也都很大,但是对于非贫困村贫困户的脱贫问题,仍需要继续在“精准”上下功夫,力戒形式主义,坚决防止“数字脱贫”。今年,我市在抓好贫困村脱贫的基础上,抓好非贫困村贫困户的脱贫工作。

立下愚公移山志,但愿苍生俱饱暖。我市提出的 “十不十有”是精准扶贫的一把尺、一杆秤、一面镜,我市正用“十不十有”书写精准扶贫的“开封答卷”。

正如吉炳伟所说,“对于非贫困村的贫困户,决不能出现贫困村轰轰烈烈、非贫困村冷冷清清,确保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道路上不落一户、不漏一人”。

抓文化与抓工业

文化兴市,托起古都复兴的梦想;工业强市,勇担开封崛起的大梁。

这些年开封的发展实践充分证明,什么时候在这个问题上有偏颇,开封的经济社会发展就会出现问题。

对于开封来说,文化和工业就如“鸟之两翼”“车之双轮”,缺一不可,两个同时发展才能够推动经济发展、社会前进,全面小康社会才能如期实现。

因此,左手抓工业,右手抓文化,坚持“双轮”驱动、“双拳”出击,是开封今后发展的必由之路。

在全市的工作布局上实施“三个双”的战略举措,我市坚持文化和工业“双轮”驱动、“文化+”和“互联网+”“双+”战略、老城和新区“双城”融合。其中,文化和工业“双轮”驱动是落实市委“1234”总体工作思路中“新型工业化城市和国际文化旅游名城两个定位”的基本抓手。只有坚持新型工业化城市和国际文化旅游名城“双轮”驱动,开封城市发展之路才能越走越宽广。

工业强则百业旺,工业强则开封兴。长期以来,我市坚持工业强市不动摇,突出工业在转型升级中的重要地位,不断壮大工业经济实力,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当前,随着中联重科智能大马力拖拉机、奇瑞汽车K60新车型等相继上市,开封工业的“一池春水”激起“万般涟漪”,更加动力澎湃、活力迸发。

文化,是开封的“金饭碗”,是开封的“聚宝盆”。近年来,开封在建设国际文化旅游名城历程中,从“旅游带动”到建设“文化旅游强市”,从“文商旅”融合发展到“新宋风”城市风格,从建设“文化开封”到“文化+”战略,一系列战略举措的实施,一步步让文化成为开封发展的先导和旗舰。

市长侯红表示,今年我市一方面实施工业类项目,突出延链补链强链,实施立邦涂料、开德流量仪表等超过100个工业项目,力争全年完成工业项目投资200亿元以上。另一方面实施文化类项目,落实《开封市深化“文化+”行动,加快构筑文化高地示范区行动方案》,实施西湖东岸古建筑群、清明上河园三期高科技动漫体验区等项目,进一步丰富文化开封发展内涵。

老城改造与新区发展

“开封市目前主要在做两件事情,一是改造一座老城,二是建设一座新城。”这是吉炳伟在向来汴客人介绍开封城市建设时经常说的一句话。

一座具有历史文化名城魅力的老城,加上一个充满现代发展活力的新区,这是开封人民在建设家园长期实践中形成的产物。

老城、新区如何实现比翼齐飞,一直是萦绕在开封人心中的一个情结。

由于历史原因,开封棚户区改造任务在全省“占大头”,历史欠账问题还亟须加快解决。随着河南自贸区开封片区建设的推进,郑汴一体化进入深度实施阶段,全国首批国家产城融合示范区获批实施,越来越多的经济发展重大利好在新区聚集叠加。

古城是开封悠久历史和厚重文化的根脉,新区是开封发展的未来和希望。

立足于独特的城市格局,我市在“十三五”规划中提出,城市规划建设既要抓好老城区改造,也要抓好新区建设,引导支持鼓励老城内的机关、企业、人口向城市新区外迁,统筹规划布局新老城区的基础设施、生态水系、文化旅游项目、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促进新老城区功能互补、有机融合,形成“古今文明交相辉映,老城新区各展风采”的开封特色。

老城内,一个全城一景、宋韵彰显的宋文化主题公园正映入五湖四海宾朋的眼帘;

新区中,一个开封发展“排头兵”和“先行者”的形象正屹立于八方来客的心田。

全媒体记者魏东柱报道

本期编辑:毛翠

开封日报 ID:kfrbwx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