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学之旅]张谷英村规划格局与历史文化研究报告
[班 级]G1902班
[成 员]组长:魏莱瑾
组员:杨柏涵、张哲睿、文俊杰、肖浩宁、胡尹焜、胡彦朝
[指导老师]左新飞老师
[选题缘由]专家认为,张谷英村建筑规模之大,建筑风格之奇,建筑艺术之美,堪称“天下第一美村”。由此,对该村规划格局及历史探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研究对象]张谷英村
[研究目标]了解古建筑的建筑特点
[成 员]组长:魏莱瑾
组员:杨柏涵、张哲睿、文俊杰、肖浩宁、胡尹焜、胡彦朝
[指导老师]左新飞老师
[选题缘由]专家认为,张谷英村建筑规模之大,建筑风格之奇,建筑艺术之美,堪称“天下第一美村”。由此,对该村规划格局及历史探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研究对象]张谷英村
[研究目标]了解古建筑的建筑特点
[正 文]张谷英村,位于湖南岳阳以东的渭洞笔架山下,地处岳阳、平江、汨罗三县市交汇处。张谷英古村呈半月形分布在山脚下,以主屋为大门,背靠青山,门前的渭溪河成了天然的护庄河。
相传明代洪武年间,江西人张谷英沿幕阜山脉西行至渭洞,见这里层山环绕,形成一块盆地,自然环境优美,顿生在此定居的念头。张谷英是位风水先生,他经过细致勘测后,选择了这块宅地,便大兴土木,繁衍生息,张谷英村由此而得名。
虽几经沧桑,但基本保留了原状。较完整的有“上亲层”“当大门”“潘家冲”三栋。规格不等而又相连的每栋门庭都由过厅、会面、堂层、祖宗堂屋、后厅等“四进”及其与厢房、耳房等形成的三个天井组成。而整个建筑的基本构成单位是以堂屋、天井为中心的家庭住宅,通过主、次轴将所有家庭住宅有序组成片。
巷道也是张谷英的一大特色,纵横交错,通达每个厅堂。共有60条,最长的巷道有153米。
居民们在此起居可以“天晴不曝晒,雨雪不湿鞋”。巷道有通风、防火、交通三大作用。幽深、曲折的巷道,可以说是张谷英大屋的筋脉,联络着躯干与肢体,维系着这一个个小家庭的关系。高堂、深巷,迂回曲折,重重衔接,真是“行至幽厢疑抵壁,推门又见一重庭”。
如果俯瞰张谷英,会看到一条小溪绕村而过,迂回曲折,滋润和庇护着这个古老的村子,这就是渭溪河了。屋宇墙檀相接,参差在溪流之上,形成“溪自阶下淌,门朝水中开”的格局。傍溪建有一条长廊,廊里用青石板铺路,沿途可以通达各家门户,连接着各个巷道。
天井,是极具代表性的体现出了中国民间的建筑之美。它既可以采光又可以通风。阳光透过一百多个大大小小的天井,洒在古朴庭院的青石板上,有一股别样的韵味。
天井下面有先进的排水系统,一条条排水道,将收集到的雨水送入渭溪河里。这样的排水道不仅可以保证在暴雨中免受洪涝灾害,还可以保证地面的干燥,防止潮湿,同时也可以方便了每家每户的废水排出。这样一来,张谷英村冬暖夏凉,四季宜人。
由于张谷英村保留了最完整的江南民居古建筑群,每家每户门口都挂有牌匾。内容有家训、家规等等。它们是维系张氏家族绵延至今的精神支柱,它融合了孝、和、勤、廉等传统儒家理念,经历了十几代人的发展与总结,将张家精神传承至今,实属湖湘文化的瑰宝。
张谷英村现住有658户,2169人,全部是张谷英的第26、27代子孙。族居在这座迷宫似的古屋里,谨守着先祖“识时务、顺天然、重教育、兴礼义”的遗训,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孝敬父母,尊老爱幼。族内人团结和睦,而且不以族大而欺压附近异姓邻居,与邻村人关系友善,互相帮助,许多老人主动帮助年轻人照看孩子,享受天伦之乐。白天劳力出工后,屋场里也没有关门闭户的现象。繁衍生息几百年,世传不衰。并且张谷英村人世世代代一直尊奉孔孟之教,重礼仪、教育。村人以读书为荣,以不识字为耻,喜好读书的风气代代相传。
张谷英村作为一个大型博物馆,一座民间艺术故宫,同时也是一座大迷宫,无疑是先祖们为我们留下的宝贵遗产,我们应当好好保留并深入研究。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