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杂谈
图片摄于括苍山
自从毕业后,许久未提笔写过文章。一是工作之后,主观上的时间流逝的快了,总感觉挤不出时间;二是在校的时候,闲来无事,总容易多愁善感些,现在入职一年多来,偶有提笔冲动,竟有种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之感,满腹思绪不知从何说起。
所以起了个杂谈的题名,权当茶余饭后的闲聊。
(一)关于五感
近日,有部古墓题材的电视剧叫《黄金瞳》,男主因双眼被玉目划伤,得黄金瞳,可窥见各种玉石、瓷器的历史,辩其真假,但有个副作用,眼睛使用多了,会五感尽失。
“五感尽失”是什么样的感觉,不敢想象。但仔细一想,随着生活越来越忙碌,五感似乎在逐渐迟钝。
以前的自己,看过的课本和书籍,内容便能够熟记,考试前复习的时候,讲起一段文中的内容,能够立马回想起是第几课,甚至是第几页;能够敏锐的注意到周边环境的变化,哪家店翻新了,哪家店搬走了……
现在的自己,常常对周边的变化视而不见,充耳不闻,经常光顾的地方,若是小店有更换,哪怕察觉了,也是迟迟想不起来这边原来是家什么店;家里置换了新物,家人不说,便也不会有什么发现。
说是迟钝了,其实也是专注力不够了。在信息的洪流下,每天总是怕错过了什么,遗漏了什么,手头做着一件事,脑子里想着另一件事。似乎我们进化到了一个可以一心多用的阶段,不一心多用,就觉得自己吃亏了,保不准,下一秒就要被淘汰了。专注力不够了,也就更容易被各种信息打断了,想想自己已经多久没有持续专注的做一件事了?当年那个能捧着本书过周末的小女孩为什么再也找不回来了?
(二)关于改变
前两天,又重新回顾了陈海贤的自我发展心理学的课程,当时的契机是因为一个朋友想离职,但又对未来新阶段的不确定性感到迷茫,我就给她推荐了这堂课,然后自己顺带又去公众号看了一遍。然后我发现,这次看完依旧有触动,但过后依旧没什么改变。
因为我母亲学心理咨询的关系,后来和她的时候,察觉到改变之所以缺乏动力,常常是因为“应该”思维捣的鬼。总觉得自己应该每天早睡、坚持锻炼、阅览群书……当以“应该”的思维模式去做一些改变的时候,会非常难,因为缺乏主观能动性。每每想到自己应该做那么多事,却都没做的时候,负疚感便油然而生,但负疚感不会促使你去做改变,反而带来了拖延。
后来我尝试着,换一种思维模式——“我想”去做改变的时候,发现事情变得容易多了,因为这一切都是你自发性的改变。当然这种思维模式的转变很难,因为大部分想改变的事,对于想改变的人来说,都不那么的有趣,有趣到可以自发性的改变。
于是,我又尝试了,通过“目标or手段”分析方法来推动改变。比如,我想锻炼,就可以分析“锻炼”是目标还是手段,毫无疑问,“锻炼”只是手段,具体的目标可以是“减肥”,也可以是“身体健康”,那为了达到这个目标,可以有很多种方式,可以是跑步、游泳、打羽毛球……从中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就会容易着手很多。弄清楚了最终的目标,就会发现通往最终目标的途径有很多,改变也就变得没那么难了。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