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和汤加味治疗畏寒肢冷、阳虚头痛
今天讲一下阳虚头痛,先来看一个我之前的医案。
这个患者是07年10月份我接诊的,不知不觉都过了十几年了。这位女士当时是54岁,她的主要问题就是头顶痛,有五六年了,最开始是出汗吹冷风之后患上了这个病,最近这十来天加重。
患病之后到朝阳医院就诊,脑电图检查没什么异常,也就是没有什么器质性的病变。给她诊断为神经性头痛,当时医生给开的西比灵和谷维素,吃了一段时间,也没什么改善,就一直吃着镇痛药。
这次头痛加重呢,是淋雨之后导致的,这位女士,脸色比较白,现在是头顶痛,而且痛比较剧烈,疼的不住地呻吟,头平时比较喜温,喜欢按揉,揉一下能缓解;怕冷怕风,四肢凉,小便量大清长,舌质淡红,苔比较白腻。
当时我诊断为头痛,属于阳气亏虚,风邪侵袭,上扰清窍所致。治法以温阳益气,祛风通络止痛为主。
我开的方子是阳和汤加藁本9克,为什么对这个医案记忆这么深呢,当时治疗此类头痛的经验比较少,主要是用四君子汤来加减治疗,效果时好时坏,这个病例是个人第一次用阳和汤来加减治疗。
我当时开了七剂,服完三剂之后,头痛就明显减轻了,畏寒四肢凉也好转很多,等服完剩下的四剂,头痛彻底消失。
从这个医案开始,遇到类似的阳虚头痛,个人都是用阳和汤来加减治疗,效果一直不错。
那么哪些头痛属于阳虚头痛呢,先来看看《景岳全书》是这么说的:“阳虚头痛,即气虚之属也,亦久病者有之。其证必戚戚悠悠,或羞明,或畏寒,或倦怠,或食饮不甘,脉必微细,头必沉沉,遇阴则痛,逢寒亦痛”。
从这里来看阳虚头痛和气虚头痛实际上是一回事,只不过两者程度不同,阳虚头痛比较重,气虚头痛比较轻。两者在症状上有很多相似之处,比如头痛都是喜温喜按,身体都倦怠无力,舌质都比较淡红,舌苔白腻。
气虚型头痛主要症状是头晕比较重,痛感不太强烈,是那种绵绵作痛,偶尔发作,平时气短懒言,自汗多,胃口比较差,调理的话可以选用补中益气汤或者是四君子汤加黄芪、蔓荆子来治疗。
阳虚头痛普遍是脸色比较白和萎黄,身体怕风怕冷,手脚凉,身体容易困乏无力,口干但是不容易渴,小便清长,舌质淡,舌苔白。
中医上认为:头为清阳之府,五脏六腑最精华的气血,都上注到头部。如果阳气亏虚.清阳不升,就会导致脑髓失养;或者是阳气亏虚,阴寒内生,寒凝血滞;或者是阳气亏虚,风邪侵袭,上扰清窍,都可以导致头痛。治疗宜温阳益气,散寒通滞,通络止痛。
阳和汤出自《外科证治全生集》,原治阴疽症,具有温阳补血、散寒通滞的功效。
这个方子里鹿角胶生精补髓、温阳养血,熟地温补营血,肉桂温补肾阳,炮姜温中和阳,麻黄温通阳气,祛风散寒,白芥子辛散走窜、消阴寒痰湿凝滞,炙甘草调和药性。
个人在治疗阳虚头痛时,习惯于在方中加善于补气固表的黄芪补气升阳,“善治诸经头痛”的川芎活血止痛。善治“外风内客”的全蝎熄风止痉、通络止痛。
诸药配伍,具有温阳益气、养血益精、散寒通滞、通络止痛的功效。
个人经验来说,这个方子不仅对头痛具有明显止痛效果,而且对患者畏寒肢冷、神疲乏力等阳虚症状也有明显疗效。
临床上常用的基础方:鹿角胶 (烊化)10g,全蝎10g,熟地30g,肉桂(后下)6g,白芥子6g,炙甘草6g,麻黄3g,炮姜3g,黄芪15g,川芎20g
如果阳虚严重加炮附子9g,额头部位痛加白芷9g,两侧部位痛加柴胡6g,巅顶部位痛加藁本9g,后枕部位痛加羌活6 g。
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以先服七天为宜。服中药治疗期间,停用其他治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