燥湿健脾、通便止泻——白术
今天给大家介绍的这味药是白术。对中医有些了解的朋友,对这味药肯定不陌生。关于白术的介绍,千篇一律的是能健脾益气,燥湿利水,止汗,安胎,主治脾虚食少,腹胀泄泻,痰饮眩悸,水肿,自汗,胎动不安等症。
首先咱们要说,白术是一味非常好的药,药典上也把它归类为补益药,所谓的补益药就是平时服用对身体也有益无害。但是白术具体能调理哪些身体问题,应该什么时候用,或者怎么用效果会更好,这一点大家可能了解的并不清楚。这就是咱们今天要弄清的问题。
严格来说,白术只有两个功效。第一是燥湿。第二是能调节胃肠蠕动。
先来看燥湿。严格来说是燥水湿。水和湿名字不一样,但其实是一回事,都是不能正常运化代谢的津液。弥漫分散的叫湿,聚集停蓄的叫水,这两者没什么本质的区别。
有些糖尿病患者的下肢水肿还有肝硬化患者的腹水,这些都是水。湿的概念也容易理解,湿相对于水来说,更黏浊,所以流动性就更差,在体内的分布也更广,清理的难度也更大。
白术燥水湿的功能是怎么实现的呢?这个过程是把这部分水湿变成能被人体吸收和代谢的正常津液。用现代医学来说是通过调节消化液分泌,调节腹膜、胸膜对水的吸收等间接途径发挥燥湿利水作用。
这一点很重要,不能只说白术燥湿,又不懂是怎么发挥燥湿这一功效的,这是现在中医上一个很大的问题,理论太过模棱两可,用药全凭个人经验。
理解了白术最大的功效就是燥湿之后,再来看白术的健脾益气功效就很好理解了。脾喜燥恶湿,这个概念大家都有了解,这里“喜”是喜好的意思,“恶”是讨厌畏惧的意思。
脾的阳气充足,那么脾运化水液的功能才会正常,水湿不在体内聚集和潴留;如果脾的功能减弱,也就是说脾气虚之后,脾的运化水液的功能减弱了,那么这一部分不能正常运化的水就变成湿了,湿如果再聚集就变成更粘稠的痰了。体内有了湿邪之后,又最容易在脾脏的周围聚集,导致脾的功能越来越差,形成一个恶性循环。很多寒湿体质和湿热体质的人,就是这么一步步演变过来的。
那么白术把这一部分湿邪变成能够正常吸收和运化的水之后,脾的功能也会慢慢恢复,从而间接的起到了健脾的功效。那么益气应该怎么理解呢,益就是增益、补益的意思。
在唐朝以前的医书当中,都没有提到白术有补气益气的功效,包括在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主要还是用白术的燥湿功效。白术益气这个说法主要是从宋代以后才开始提出来的,我的看法是主要受四君子汤和李东垣的补中益气汤这两个有名的补气的方子影响。
这两个方子里都有白术。但是在四君子汤当中,真正补气的是人参;补中益气汤里起到补气的是黄芪和人参,在这两个方子当中,白术还是主要发挥燥湿的功效,间接起到健脾的作用,所以白术本身并没有补气益气的功效。
另外再说白术到底有没有利水的功效呢?其实也没有。很多方剂当中,比如四君子汤、五苓散、真武汤这些方子都是茯苓和白术同用,白术把水湿变成能正常代谢和运化的正常水液,而茯苓把这部分水缓缓渗透,进入水道形成尿液排出体外。真正起到利水功效的是茯苓,而不是白术。如果各位家里有白术的话,可以抓一些自己煎来喝一下,其实并不能明显增加尿量。
那么接下来就是重点了,咱们有哪些症状的情况下可以用白术呢?我总结了这么几点:
1. 舌色淡白湿润多津,舌体胖嫩,舌边有齿印,流口水
舌体边缘有牙齿压印的痕迹,咱们通俗来讲称为齿痕舌。成因主要是由于脾虚不能运化水湿,以致湿阻于舌而舌体胖大,受齿列挤压形成齿痕。所以齿痕经常是跟胖嫩舌同见,主脾虚或湿盛。
若舌头的水液过多,摸起来湿而滑,甚至伸舌头都能滴口水,这称为滑苔。是有湿有寒的表现,主要见于阳虚而痰饮水湿内停。
2.大便泄泻清稀,完谷不化
3.肢体浮肿,按之不起
这是三种情况都是体内水湿代谢异常的表现,那么用白术来治疗是比较合适的。对于第一种和第三种情况,我建议每天用生白术30克来煮水喝,可以先坚持喝20天。对于第二种大便溏稀的情况,我建议每天用炒白术和怀山药各30克,每天坚持喝,直到大便成型为止。
咱们大体上把白术燥湿的功效讲完了,再来讲一下白术能促进胃肠蠕动的功效。这个功效可以用来通便。对于很多便秘的患者,根本原因在于脾不运化。白术第一是可以通过燥湿来间接的健脾,第二是可以促进胃肠分泌和肠道蠕动,来推动大便排泄。
对于大便干结的患者,可以用生白术60克,生地30克,升麻6克来治疗。对于排便困难,但是大便不干结,或者是偏稀软的,用生白术60克,枳实10克,干姜10克来治疗。用白术来治疗便秘的关键点,第一是量要大,要用到60至150克,第二点是白术要生用,炒白术无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