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州司马《琵琶行》(四)

江州司马《琵琶行》

千古绝唱《琵琶行》是唐代“诗王”、“诗魔”白居易在九江创作的,在唐代就红极一时。受到了唐宣宗皇帝高度赞誉:“童子能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流芳千古。白居易在九江生活三年六个月,创作了以《琵琶行》、《庐山草堂记》、《与元九书》、《大林寺桃花》等为代表的三百九十多篇诗文赞美山水人文九江。九江人民为了纪念白居易,在江边修建了琵琶亭,《琵琶行》和琵琶亭已经成为了九江文旅一张靓丽的名片。本文分《引子》、《离别》、《盛宴》、《秋琴》、《草堂》、《春梦》、《江南》等章节揭晓了白居易在九江创作和生活的故事。
——编者

第四章 草  堂  

“匡庐奇秀,甲天下山。山北峰曰香炉,峰北寺曰遗爱寺,介峰寺间,其境胜绝,又甲庐山……因面峰腋寺,作为草堂......春有锦绣谷花,夏有石门涧云,秋有虎溪月,冬有炉峰雪。”
山灵水秀的环境,人文底蕴的厚重,使得白居易逐渐走出受伤的心灵,而冥冥之中也暗合古人的怀抱。走进江州湖水,走向“奇秀甲天下”的庐山,白居易逐渐明白了前贤陶渊明的那种恬静心境:“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于是他过起了“药圃茶园为产业,野麋林鹤是交游”的生活。
访陶筑庐:白居易对陶渊明的仰慕不止于此,类似的诗还有《访陶公旧宅》:“不慕尊有酒,不慕琴无弦。慕君遗荣利,老死此丘园。”“不见篱下菊,但馀墟中烟。子孙虽无闻,族氏犹未迁。每逢姓陶人,使我心依然。”
内心的平和与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加上元宵夜东林寺的坐禅,使白居易深切体悟到静处求定的重要。为了防止尘俗干扰、思虑营营,他觉得,具有自己相对固定的理想静室是修定必不可少的条件。由此,白居易决定在北香炉峰下、遗爱寺旁建立草堂。在完成实地观察、设计草堂、祭祀山神、建造草堂一切后,白居易于这一年的三月二十七日开始入住草堂,很快他就体验到草堂的园居之乐、获得外适内和的愉悦:住宿一夜后,感到“体宁”,全身无比舒适;住宿两夜后,觉得“心恬”,尘思杂念消失,精神和畅;住了三个晚上后,就“颓然嗒然,不知其然而然”,达到庄子所说的“身心俱遗,物我两忘”的境界。由此,白居易对四百年前慧远等十八人“同入庐山,老死不返”的心境有了切身的感受。而在白居易的《草堂记》中,文章开篇便发出了“匡庐奇秀甲天下山”的总赞,并将庐山较之天下所有名山的特色,品位作了十分准确、形象的表述,成为千百年来人们对庐山众口一词的定评。
在庐山草堂,白居易过得可以说是十分称心,喝茶、弈棋、弹琴与喝酒,都是他闲适生活不可缺少的要素。白居易爱喝茶。于是春日之时有“嫩剥青菱角,浓煎白茗芽”,也有“留饧和冷粥,出火煮新茶”,更有“食罢一觉睡,起来两瓯茶”。白居易亦爱下棋,他不仅酷爱围棋,且棋艺不凡。于是夏天弈棋,有“送春唯有酒,销日不过棋”,也有“朝暖就南轩,暮寒归后屋。晚酌一两杯,夜棋三数局”。至于秋季,白居易抚琴。乐天精通音律,许多乐器都能得心应手,但他唯独对古琴,情有独钟。白居易有一张五弦古琴,将其当做随身之物。“七弦为益友,两耳是知音。”“共琴为老伴,与月有秋期。”“调慢弹且缓,夜深十数声。”白居易与琴有关的诗作多达三十余首。至于冬天则是白居易饮酒的好时候,在江州,白居易便写下八十多首饮酒诗,“醉吟”、“醉卧”、“醉愁”、“醉乡”、“醉笑”等字眼在他的诗中随处可见,更有千古名篇《问刘十九》:“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香炉炼丹:在庐山这个佛道皆灵之地,白居易很难不受到佛道的影响。于是香炉峰下,草堂边上,白居易尝试着炼丹。如在他的《寻郭道士不遇》便有记载“看院只留双白鹤,入门惟见一青松。药炉有火丹应伏,云碓无人水自舂。”白居易对自己第一次炼丹有着很详细的描述:“泥坛方合矩,铸鼎圆中规。炉橐一以动,瑞气红辉辉。斋心独叹拜,中夜偷一窥。二物正訢合,厥状何怪奇。绸缪夫妇体,狎猎鱼龙姿。简寂馆钟后,紫霄峰晓时。心尘未净洁,火候遂参差。万寿觊刀圭,千功失毫厘。先生弹指起,姹女随烟飞。始知缘会间,阴骘不可移。”
突然间丹炉爆炸,丹灰散开,遍地炉灰,这一声巨响使得人们循声而来,只见一人从丹炉灰之中缓缓站起,这人红衣黑脸,颇有仙风道骨,众人定睛一看,正是白乐天也。幸亏有惊无险,众人皆笑。

第五章 春 梦 

某日,乐天一行人登庐山,游庐山大林寺。由草堂至大林寺有近半日山路,白居易考虑到东、西二林寺长老凑、朗、等人年事已高,体质较弱,便领大家先送他们回寺安歌休息,然后再向大林寺方向进发。这样,十六人加上白居易,共十七人。他们先抵达化城寺,后到峰顶院稍事休息,又登北香炉峰,再游大林寺,当晚在该寺歇宿。
桃花一梦:白居易到达大林寺时,被眼前的景色惊艳到。山下已是初夏,没想到此处竟然还是早春,真是山高地深,时节绝晚,别有一番味道。大林寺此时的寺僧听说白居易携友来到了大理寺游玩,盛情接待并亲自在室内的林荫之中准备了香茗为他们接风洗尘。三人在林荫之处烹茶畅聊,十分尽兴。
由于登山时颇为费力,白居易竟然不知不觉地在躺椅上睡着了。朦胧中,白居易似乎看到一个身着桃花衫的女子袅袅走来,他对着白居易福了一福。白居易瞬间便觉得桃花香气逼人,惹人陶醉。只见,那女子说道:“可是白居士到此大林寺?”白居易忙起身应道:“正是在下,不知姑娘是何许人也,怎也在这大林寺中?”女子莞尔一笑,灿如桃花,笑着回答:“小女子乃是寺前桃花林的桃花仙子,久仰白居士诗名,想要邀请白居士到我的桃花林一游,不知白居士意下如何?”“仙子有如此美意,白某怎敢拒绝,但请仙子带路。”白居易恭敬地说道。只见桃花仙子轻拂双袖,一片桃花林便尽在眼中,真是满园桃色艳,始知春色尽。到处彩蝶纷飞,桃花飘洒,令人应接不暇。
白居易兴致盎然,走了一程又一程,却一直不觉得尽兴,正想回头问问仙子桃花林方圆几里,却被坐在一旁的慧恩和尚推醒:“白居易做了何等美梦。竟然含笑而眠?”“呵呵,不过是南柯一梦罢了。不知此处是否有一片桃林?”白居易问道。慧恩和尚甚是惊奇:“屋后确有一片桃林,这就带居士过去。”
在慧恩的带领下,转入寺后,白居易惊讶地发现:此时已经是四月份,正值人间初夏,这里数百株桃花却刚刚盛开,朵朵新葩艳若红霞,阵阵芳香沁人肺腑,使人如同到了另一个世界,不禁连声赞叹道:“此地实匡庐第一境!”(白居易《游大林寺序》)他触景生情,创作灵感油然而生,随口吟诗一首:“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诗以趣胜,这首七绝既明白如话,又包含了无限哲理,因而成为了唐人绝句中之珍品。用罢晚膳,白居易在大林寺的客馆里作《游大林寺序》,以记此行。《游大林寺序》将庐山大林寺周围景色摹绘如画,文辞优美,短小隽永,是我国古代游记文学的佳作。大林胜迹为后人瞩目,庐山“白司马花径”成为举世闻名的文化景观,皆可归功于白居易这篇散文和这首记游诗。
江州司马,是一养老的闲职,虽不能在政治上一展拳脚,但恰恰给予了白居易很大的文学创作空间。在九江四年的生活里,白居易创作了200余篇诗文。他在《九江春望》中便写道:“此地何妨便终老,譬如元是九江人。”以此来展现自己对九江美好生活的赞赏。因为九江才有描写百姓忧患与苦难的《琵琶行》、《卖炭翁》,因为有九江才有《重题》写田园山水风光的名篇。在九江的近四年时光,白居易并不沉默,从而带来了中国传统诗词的魅力,浔阳土地的魅力。白居易一直珍惜自己的诗作,后来他把在江州这些作品连同过去的作品,仔细的校读一遍,编成文集70卷,并应庐山东林寺僧徒的请求,将其存放寺内。
已是故乡:白居易特别喜爱庐山的山石榴,他初来九江时,还特地从庐山山崖上挖了十八棵移栽到司马厅前,为自己的生活增添一分情趣。还写了《山石榴寄元九》,中有“山石榴,一名山踯躅,一名杜鹃花,杜鹃啼时花扑扑。九江三月杜鹃来,一声催得一枝开。江城上佐闲无事,山下劚得厅前栽。烂熳一阑十八树,根株有数花无数。”而当白居易接到调往忠州的诏书后,他想到的是自己即将去千里之外的蛮荒小邑,那里有没有“细看不似人间有”的花卉,不得而知,于是他从草堂前的简溪边挖了上十棵,带到忠州去移植。
临别草堂,白居易动情地写下三首绝句:
“正听山鸟向阳眠,黄纸除书落枕前。为感君恩须暂起,炉峰不拟住多年。”
“久眠褐被为居士,忽挂绯袍作使君。身出草堂心不出,庐山未要勒移文。”
“三间茅舍向山开,一带山泉绕舍回。山色泉声莫惆怅,三年官满却归来。”
过去从浔阳城赴东、西二林寺或草堂,白居易一般都是骑马或乘篮舆。从二林寺或草堂返回城,亦然。这次辞别东、西二林寺和草堂,他却只是让随从牵马,自己坚持步行回浔阳城,想要把这沿途景色刻入脑海。这三十多里走了无数次的回程路,对白居易来说却有如与故乡远别,他一步一回头,恋恋不舍,双脚像灌注了铅水一般沉重,在江州数年,白居易已经将江州当成了第二故乡。即将离别之际,他写下:“去似寻前世,来如别故乡。眉低出鹫岭,脚重下蛇冈”。
贬谪至江州,可以说是白居易人生的磨难,也是白居易心境提升的见证。在江州的数年,白居易获得了心灵的安宁与平和,却也没有抛弃关注现实的风雅精神。对此,时人已有评价。唐宣宗李忱就曾经为其写吊唁诗,对白居易的诗歌及其为人做出了高度评价:“缀玉联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由此,白居易实现了自己“吟咏留千古,声名动四夷”的人生价值与创作目标。
或许是由于白居易名扬天下,或许是由于他的人品、文品与才艺都能得到天子与百姓的赏识与赞誉,白居易的人生并未就此沉沦下僚,停滞不前。从江州司马再到忠州、而至杭州、苏州,他做到了刺史,最后终于得以回到朝廷,并官至二品刑部尚书。
—— 田园
{未完待续}
-The end-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