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风情:冬天打柴火
“猫冬” ,是东北的地方俗语。意思是说:东北的冬天气候寒冷,滴水成冰。农田里不能生长植物,人们不用到地里去劳动,每天像小猫一样“猫”在屋里。
其实,这是城市里人给农村人创造的特用名词,并不符合当年农村的实际情况。虽然,冬天活计比其他季节少,但有些活计在冬天一样可以进行。比如:在冬天里就可以打柴火。
冬天,天短夜长。鸡叫三遍,各家各户妇女们就推开了冻的“吱吱”响的房门,从院子里抱回黄豆秆或者包米秆,点着大灶坑开始做早饭。
妇女们起大早做饭成为了习惯,原因也很简单,起来早一点升火,屋里可以提前暖和一些。由于天短,争取白天的时间多干一些活。
外屋地冷热气对流,烟气笼罩,对面看不见人。天渐渐地蒙蒙亮,女主人把小米饭加酸菜汤做好了。男主人已经絮好了靰鞡里的乌拉草,或者穿好了胶皮鞋,也有的人打上了帮腿。女主人拎着烧火棍开始敲炕沿招呼孩子们起炕,如果哪个孩子还贪睡,弄不好,要挨几下烧火棍。
几声狗叫,东院的墙豁子蹦过人来:“二孩子,快走啊,去南沟打柴火.....”。
“套兔子不?要套,我带家伙去.......”。睡眼朦胧的“二孩子”拿着镰刀和麻绳子,两个孩子一前一后走出小院,边走边问对方的寒假作业写到了几页。
这是几十年前,农村孩子冬天早上去打柴火的情景。
我家住在平原区,没有森林等可供烧火柴用。在生产队时期,烧柴取暖做饭完全靠生产队分庄稼的秆棵。这些秆秆满足不了各家各户生活的需要,所以,必须靠打柴火来做补充。如果,秋天打柴火不够烧,只好在冬天里去打柴火。
我们村打柴火的地方有两处,一处是村南的南沟柳条通,一处是村东的漂河套。
南沟的柳条通里面可以割到蒿秆。这种柴火硬实,火力旺,冬天打回来,过年煮冻饺子不“涝锅”。所以,去南沟打柴火是首选。
田野里一片白茫茫,只有几处坟圈处的老杨树,在寒风中颤抖着干巴巴的枝条,老鸦窝在上面感觉晃晃悠悠的,不见乌鸦飞来飞去。南沟的“毛毛道”上,也没有其他季节时候的人多。偶尔,有几个穿着花花绿绿的男女青年去镇上买结婚的嫁妆,又不时地分分合合。分开是对面遇见了熟人,合一块是周围没有了人,赶紧说几句悄悄话。那年月,乡村里的爱情同这“柴火”一样稀缺。
我们打柴火是钻柳条通找蒿秆。冬天的蒿子都没有了枝叶,剩下光秃秃的一个秆,稀稀落落地分布在柳树丛中。柳树丛全是没膝盖深的雪,人需要拔拉开柳条子,用镰刀一根根地把蒿秆“提”出来,同时,又不能伤害柳条子。那是生产队公家的东西,不能随随便便割回家自己用。
那年月的冬天比现在冷许多,吐口唾沫冻成钉是真事。开始打起柴火,感觉冻手冻脚,不一会儿,就感觉全身是汗,裤裆里慢慢地可以“抓蛤蟆”。虽然很苦,很累,但也很有乐趣。
在打柴火的间隙,我们把早已经准备好的细铁丝,在野兔经常跑的“兔”道上下好套,第二天打柴火时再来取,运气好就能够住大白兔子。
都说:狡兔三窟,我没有太多的研究。但是,我们感觉兔子是很傻的动物。它走路就认准一条道,把兔套下好,总是有收获的。
到东漂河套打柴火,主要是打茅草。冬天,漂河水封冻,茅草隐藏在雪中,用镰刀在冰面上下刀割,很快,就能割一捆,大约一上午的时间,保证可以割一爬犁。
雪大的年头,在漂河打柴火很轻松,把柴火放在爬犁上,雪地上光溜溜,不用费劲,几里地的路轻轻松松就可以拉到家。如果遇雪小的年份,可费力气了。雪下的少,路上的雪分布不均,有的地方有雪,爬犁可以拉的不费劲,没有雪地方,旱地拉爬犁,那是最费力,最恼火的事情。
白驹过隙,天翻地覆。现在,每当回老家,看见路边或者沟帮子满地的蒿秆,还有每年秋天让农民发愁没有办法处理的庄稼秸秆,不由得想起来以前冬天打柴火的情景,一种苦辣酸甜的心情,只有经历过的人才能难以言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