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金险:财富“刚需”

在20世纪90年代和本世纪初,受制于国民文化水平、从业人员素质以及信息不对称等因素,不少保险销售采用避重就轻、夸大保障等方法“忽悠”客户,让人们对保险产生诸多负面情绪,更有甚者认为“保险”与“骗子”无异,谈之色变。
近年来,随着人民保险意识的提升,监管机制不断完善、服务模式与科技应用持续创新,一系列举措促使保险业稳中向好发展。人们对于保险的态度也由此前的“避而远之”转变为“喜忧参半”:认可保险的人,意外险、重疾险、财产险、养老保险等等配置齐全;不认可保险的人,总在买与不买之间犹豫不决。
在众多保险类别中,有一类保险,始终被人“嫌弃”:在流动性上,它比不过银行储蓄;在收益率上,它比不过投资理财,它就是一度被认为“一无是处”的年金险

年金险真的“一无是处”吗?

所谓年金险,就是在前期设立一笔专项资金,资金按照合同增值,在约定时间或事件发生时,本金利息(定期)返还,用于生活开支或专项支出。
与重疾险、意外险等保障型保险不同,年金险是具有理财性质的一类险种。它是以被保险人生存为给付条件,按约定分期给付保险金,直至被保险人身故或保险合同期满。
举个例子:
如果将人生比作在沙漠上行走,有的人选择背上尽可能多的水,负重前行。这样一来不单负担重,这些水量也不一定能保证足够的供给,且无法避免路上摔跤水会洒。
而选择配置“年金险”的人,就好比每隔一公里摆放了一瓶水,你不但可以轻装上阵,走的更平稳顺畅,还不用担心水量供给不足、摔跤水洒的问题。
每一个阶段补给的水量虽然不多,也并没有太大的存在感,但它却足以让你安心地走到下一瓶水,直至走出沙漠。
而在实际的人生旅途上,年金险这瓶事先准备好的“水”,与你自身携带的“水”(其他财富)并不冲突,年金险是确定性存在的,安全且持久,这也是配置年金险最大的意义所在。
除此之外,年金险注重“长期价值”,多数年金保险配有专属的理财帐户,享受复利升值,还享受终生保底利率。作为长期储备的手段之一,年金险一般用来规划子女教育、婚嫁创业、养老补充之用。
古语有云:君子不立危墙之下。我们要有居安思危、未雨绸缪的危机意识,为接下来的幸福生活找寻更多的确定性。这样看来,年金险非但不是“一无是处”,反而十分重要!

年金险本质:未来确定性的“现金流”

年金险的本质就是可以为我们提供一份确定(只要被保险人活着),定时(约定时间),定量(生存金的大小保险合同约定),定向(生存保险金流向合同约定的受益人)的现金流。年金险可以缓解未来不确定性的焦虑,还可以让财富的传承更加稳健,打破“富不过三代”的魔咒。
年金险的收益利率虽然不算高,但作为一种保收入的产品,年金保险的好处有很多,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安全:比起不再“保本保息”的理财产品,年金险每年返还的年金和利率都是白纸黑字写在条款中的;
2、强制储蓄:年轻人购买年金险,可以养成长期坚持储蓄的好习惯,做到专款专用;
3、收益稳定:市面上绝大多数的年金保险,都有保底利率,收益有保障,可用做未来养老的补充或下一代的教育储蓄;
4、缓解资金周转不灵:根据银保监会的规定,年金保险具备保单贷款功能,最高可贷款80%的保单现金价值,可以缓解资金周转不灵的尴尬局面,盘活资金。

哪些人群是年金险的“刚需”群体?

配置了年金险,就相当于为自己和家人量身定制了一个资金池,时间和复利效应将为我们的养老和子女教育提供充足的保障。对于有以下需求的群体来说,年金险或许是资产配置中的“刚需”产品:
1、资产充足,年金险作为资产配置中进行资产保值的一种方式;
2、已购买足额保障型保险(包括但不限于终身重疾险),希望通过年金险准备养老资金;
3、孩子已有足额保障型保险(转嫁孩子的疾病风险),希望给孩子储备教育金;
4、目前企业运营良好,但未来有高负债风险,希望通过年金险做资产隔离;
5、平时非必要性消费较多,希望通过年金险强制储备资金的年轻人。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日趋严重、基本医保可持续性压力加大,养老问题愈加凸显。调查显示,目前中国的社保替代率为40%,也就是说假如工资是1万,退休金就只有4000元,想要保持跟退休前一样的生活品质,还有6000元的缺口需要弥补。
所以,未来的养老一定是以社保为基础,企业年金、商业养老金作为重要补充的形式存在。无论是子女教育金还是养老金,都是越早配置越好。作为养老的重要补充,提前锁定未来收益的年金险势必会成为未来的财富“刚需”,走进千家万户,为人民安居乐业提供必要保障。
如果你收入稳定,而且保障型的产品已经配置足够,那么,给自己规划商业保险,一定要尽早规划,越早开始准备越好,为未来理想中的生活提供一个充足的保障。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