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美黄梅】杉木桥走笔
投稿邮箱
地域文化是一个地区的灵魂,有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这个地方才会焕发出新活力。
——题记
从北部山区小溪河与古角河蜿蜒流出来的水,时而汹涌澎湃,时而低回婉转,时而慷慨激昂,时而波澜不惊,在杉木乡地界交汇流入县河,然后经龙感湖直奔万里长江,最终向东扑入大海的怀抱,完成了山水向海水的“华丽转身”。
杉木乡,地处黄梅县境东北部。西接苦竹乡,南至黄梅镇,东邻独山镇,北连五祖镇、停前镇。旧时,该地河道上搭有一座杉木桥,杉木乡以此而得名。曾几何时,人来人往的杉木桥,是黄梅人一道独特的风景线。特别是夏季来临,河水上涨。人走在木桥上,晃晃悠悠的,胆小的人会胆战心惊,但有些艺高人胆大的,却能在上面健步如飞。如今,桥早已不在,“杉木桥”之名却沿用至今。
这里历史悠久,杉木乡地势西南低东北高,属丘陵平原相间地貌。在这地界最早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旧石器时代晚期(1万年——4万年),这里有位于杉木乡黄塝村刘伏一墩西侧的张山遗址,是整个鄂东地区最早有人类活动的地方。面积约1000平方米。比四周地面高5米多,是旧石器时代古人打制石器工具的制造场,也就是说当初古人就在这临水的地方繁衍生息。在杉木,还有柯墩、印山、送船咀、王寨山、黑山咀等十数处新石器至商周时期文化遗址。
这里是兵家必争之地,唐末,招讨使曾元裕统兵围剿农民起义军领袖王仙芝时,曾激战百万城。太平天国时期,太平军曾屯兵卓壁寨,与清军发生大战。清代石泰甚《登卓壁山》诗云:孤峰突立沓难攀,岭上白云自往还。老树蟠空藤作盖,飞泉泻壁石生斑。目无纤芥浮图小,身似菩提古刹闲。遥想当年卓锡地,至今惟有水潺潺。为了加强军事力量,清朝在今杉木乡地界土桥铺和柘林铺分设军事驿站。柘林铺在县东十里。永充铺司一名,徭编铺兵四名。土桥铺在县东二十里。永充铺司一名,徭编铺兵四名。
这里是红色土地,1924年10月,蒋家咀农民研究会在蒋家咀村祠堂秘密成立,次年改为农民进德会,并成立了黄梅农村第一个中共党支部。大革命时期,中共湖北省委农民协会秘书长、中共京汉铁路区特委书记邓雅声,中共黄梅县委书记兼人民自卫团党代表邓步青,黄梅苏维埃筹委会主席程世斌等革命先烈,以及黄梅早期革命领导人邹一清、桂林栖均为杉木乡人。
这里是人文重地,“一去二三里,村村都有戏”,在杉木乡安乐村有牌楼湾古民居建筑群,那里还有清乾隆年间建的古戏楼,据说这个戏楼对研究黄梅戏起源起到了一个很好的实物见证作用。清乾隆年间,桂姓为当地旺族,每逢时令节日、农闲季节、重大喜庆,都邀请黄梅戏名伶在此聚集献艺。一大家子人以及亲朋好友都围在戏楼下,看戏、听戏,热闹非凡。古戏楼不大,说明清乾隆年间,黄梅戏这种山歌畈腔表演还只是两三个人的一台戏。天井、走廊、花窗、青砖青瓦,游走在牌楼湾古民间建筑群,让人仿佛一下穿越到了清朝,好像听到了黄梅戏宗师邢绣娘正在古戏楼咿咿呀呀地边打莲厢,边唱黄梅调……
在安乐村附近柘林铺的乐家篱,是黄梅采茶戏名旦乐柯记先生的老家,上世纪三、四十年代黄梅采茶戏最有名的“乐篱班”就出自这里。
这里是生态之乡,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处处是清爽的空气,在藕塘,金山银山就点缀在青山绿水之中,村村落落,清凉幽静。“菱叶萦波荷飐风,荷花深处小船通。逢郎欲语低头笑,碧玉搔头落水中。”站在藕塘角的荷塘旁,望着风中婀娜舞动的红莲绿荷,不由得吟起了白居易的这首《采莲曲》。倚风凭栏远眺,莲叶青青花儿红,绿树成荫芳草茵。那采莲的姑娘边撑船采莲,边哼唱:轻轻地揽,柔柔地掐,红肚兜包不住一枝花,采下了莲子把对把......
作者:
曹锦军,湖北省作家协会会员、湖北省摄影家协会会员、《曹锦军围炉》文旅微信平台总编、2019年长江读书节领读者、黄梅摄协副秘书长、《黄梅文艺》杂志副主编,黄梅作协常务理事。著有《北纬三十度上的黄梅》《烟雨浸润滨江城》,主编有《穿越时空赏黄梅》《大美黄梅》等书。文字作品发表百万字,散见于《长江文艺》《长江丛刊》《湖北日报》《 文旅湖北》《荆楚群文》《涛声》《黄冈日报》《鄂东晚报》《黄石周刊》等。摄影作品多次在省级比赛得奖。
编委会
曹锦军
总编
魏鲜红
主编
唐亚红
执行主编
征稿启事
黄梅曹锦军围炉,传播民间文化和旅游的文艺自媒体,主要方式是文学和摄影,广泛征集湖北黄梅以及鄂赣皖一带稿件(自然风光、民风民俗,家乡故事等文学、摄影、美术、书法作品),要求原创首发,文责自负,所有投稿,视作授权围炉结集出版,其他媒体采用,须给原创作者相应稿费。
投稿信箱:297235310@qq.com
285590079 @qq.com
微信公众号:caojingjun19731216
推荐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