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建斌:大三线,我的青春足迹(三)
投稿邮箱
297235310@qq.com
那时所有带班领导没有什么特殊化。都是与民兵一起同甘共苦,一样在工地实打实地干,就连国家干部余连长,除到营部开会之外,一样与我们一起干活。所以全体民兵兄弟们一直热情高涨,干劲冲天。
工作虽然有点枯燥,但生活并不是一味的单调。使我想起了一些蛮值得一提的事儿。首先是看电影。我们的住地离铁道兵某团团部不远。团部每星期晚上放一次电影,周边部队官兵和我们民兵都以连为单位,列队去团部大操场看电影,可想而知,在那个几乎没有任何文化生活的时期,这是一件多么令我们愉快而开心的事。因此那时看一次电影的心情不亚于赶集时的高兴、过年时的开心。
再就是打靶。我们民兵还参加了军训。军训地点就在自己驻地中的小广场上进行。铁道兵派来好几位班长作我们的教官,主要是一些普通的队列训练。队列训练几天后就是打靶实训。这是直接到铁道兵某连操场进行的。教官在指导我们打靶的基本动作后,就开展实弹射击了,每人三发子弹。这是我平身首次也是唯一一次实弹射击,不用说当时的兴奋心情,时隔四十多年,至今想起来仍激动不已。至于射击的成绩,估计是打得不咋样,因为年代的久远,记忆已经模糊。时至今日,对于我来说已经无关紧要了。
俗话说:“人是铁,饭是钢”。吃饭是头等大事,记忆中,这一点我们连抓得还不错。由一名事务长两名炊事员组成炊事班。当地居民生活水平很差,大米是稀罕物,记得那个时候,他们常用黄豆到我们这里兑换大米。炊事班就用黄豆自己打豆腐吃。这样我们隔三差五就能吃回美味豆腐。同时还有一人专门负责种菜,菜也种的很好,各种应季蔬菜长势兴旺,我们蔬菜可以自给。而且基本上一月杀头猪,猪肉猪下水能吃两三天。这荤素搭配的伙食,比起当时在家要强多了。
大概是因为当时的交通不便,感觉当地相当贫穷落后。首先当地人穿着顶不讲究,没见一个人着洁净衣服的。男的普遍是赤脚穿草鞋。有次工休日,我们几个结伴到汉江对面郧西县一个小山镇去玩,看到供销社分店营业员都是穿龙须草打的草鞋。在我们家乡,在供销社工作的人是很红火的“国家干部”(实质不属国家干部),我们农民平常都很少穿草鞋,“吃薪资”的人更不可能穿草鞋了。相比较而言,他们那里人的生活由此可见一斑了。
我当时是任连部宣传员,几乎半脱产。除写些有关总结、报告材料外,还担任“通讯兵”工作,比如到邮电所取报纸和信件(并带发民兵信件),我还同时守着一部电话,接受上级通知并向邻近兄弟民兵连传达(不是每个连都有电话)。我还利用空余时间向团部内刊(相当于战地通讯,刊名现在忘记了)写稿。
我上三线不久,就发现我们连种菜的刘老三同志是典型的好同志。他菜种的非常好,有力保障了全连百余人的蔬菜需要。更值得一提的是为了保障种菜的连续性和看场需要,他已在工地连续三年未回家。这种无私的奉献精神太难能可贵了!于是我把他的事迹写了一篇通讯报道送到团部宣传处。刘老三的事迹立即引起了团领导的重视,团临时党委还发出文件决定,号召全团民兵向刘老三学习,文件和我写的刘老三先进事迹报道印发到全团民兵连,并组织全民兵团各连主官到我连实地参观菜地。这件事也算是我在三线建设中一点小小的“政绩”吧。
三线建设,虽离我渐行渐远,但那年那月的时光,是永存于我心的时光印记。
图片来自网络
作者简介:梅建斌,原名:梅健兵,曾用名梅健斌。原黄梅县政协委员、县工商联(总商会)原常委。文学爱好者,曾有文发于省市、国家级报刊、湖北广播电台等媒体,以及现代有关网络平台等。
编委会
曹锦军
总编
湖北省作协会员
湖北省摄协会员
魏鲜红
主编
黄冈市作协会员
唐亚红
执行主编
黄冈市作协会员
征稿启事
黄梅曹锦军围炉,传播民间文化和旅游的文艺自媒体,主要方式是文学和摄影,广泛征集湖北黄梅以及鄂赣皖一带稿件(自然风光、民风民俗,家乡故事等文学、摄影、美术、书法作品),要求原创首发,文责自负,所有投稿,视作授权围炉结集出版,其他媒体采用,须给原创作者相应稿费。
投稿信箱:297235310@qq.com
285590079 @qq.com
微信公众号:caojingjun19731216
推荐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