疑“缘缘堂”之得名

丰子恺先生“缘缘堂”名称的来历,通常说是因为抓阄,是巧合,这类解释网上也能查到很多,随便拾取一二(大同小异):“1927年初秋,丰子恺的恩师弘一法师来到上海,住在他家里。丰子恺就要求恩师为他的寓所起名,弘一法师让他在小方纸上写上许多他喜欢而又能互相搭配的文字,团成许多小纸球,撒在释迦牟尼画像前的供桌上抓阄。结果丰子恺两次都抓到了'缘’字,于是就取名为'缘缘堂’。”“……丰子恺随意抓了两个纸球,展开一看,均为'缘’字,于是他就将自己的寓所称作'缘缘堂’。”

这说法其实来自丰子恺先生本人的文章《告缘缘堂在天之灵》。该文章写的是一所房子,但丰先生对它使用了第二人称,行文之间,好像在悼念自己的友人,抚摸自己的孩子。下面一段是这篇文章写“缘缘堂”来历的文字:

“你本来是灵的存在。中华民国十五年,我同弘一法师住在江湾永义里的租房子里,有一天我在小方纸上写许多我所喜欢而可以互相搭配的文字,团成许多小纸球,撒在释迦牟尼画像前的供桌上,拿两次阄,拿起来的都是'缘’字,就给你命名曰'缘缘堂’。当即请弘一法师给你写一横额,付九华堂装裱,挂在江湾的租屋里。这是你的灵的存在的开始,后来我迁居嘉兴,又迁居上海,你都跟着我走,犹似形影相随,至于八年之久。到了中华民国廿二年春,我方才给你赋形,在我的故乡石门湾的梅纱弄里,吾家老屋的后面,建造高楼三楹,于是你就堕地。”

从中可以看出,“缘缘堂”命名缘起,除细节外(如时间出入、同时抓两个阄还是分两次抓等),别人讲的与丰先生自己写的本质上没有区别。但是我仍然怀疑。我怀疑这名称是有意而为的(并非来自偶然,无意间),至少是特别想取这个名;我甚至怀疑,抓阄只不过是履行了某种仪式(仿佛当今社会上的定向“招投标”或“招拍挂”)。

我们来分析一下,抓阄是怎么抓的:文中说“拿两次阄”,似乎不是一次拿两个阄,而是先拿一个,开了,再拿一个。已经开了的阄,再团起来放回去吗?这不符合抓阄的规矩;如果一定要这样做,那只能是对这个阄有特殊的偏好了。此外,做的阄里面(字)是不是有两个“缘”(或更多)?文内说的是许多“可以互相搭配的文字”,我想这些字未必每一个都适合同自己搭配。同一个字有可能重复写吗?(即做两个相同的阄)一般不可能;假使有,如两个或更多“缘”,那也只能是对这个字有特殊的偏好了。

因此我们想象一下场景:拿了一个阄,打开是“缘”,把它团好放回去,再抓它回来(问:既然都是“可以互相搭配的文字”,为什么要放回去);或者没放回去,再抓一个阄,打开又是“缘”——这与同时抓两个阄,打开都是“缘”一样(问:既然都是“可以互相搭配的文字”,为什么要有同一个字的复阄)。你想,你想啊,为什么?(多想:终究写了哪几个字?别的字也有重复的吗?)

多少年了,我一直怀疑这个故事,怀疑故事的合理性。“骨鲠在喉”,不吐不快,终于吐了。

至于为什么要这样做,确实有点难以理解;动机无法猜测,只能问丰先生自己。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