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越:抹不去的记忆
能看到我国著名眼科专家、当代剧作家刘任涛先生纯属一次偶然。
记得那是1958年10月间,一场潇潇秋雨之后给大地带来了洗涮一新。我与同学们正在操场上散步,突然一个热闹的场面映入了我的眼帘,县卫生局几个领导簇拥着一个穿兰色中山服的中年人向县人民医院慢步。人群中有人指着皮肤黑坳坳,看上去颇有一种学者风度的人轻轻喊道:“同学们,他就是大名鼎鼎的刘任涛先生!”顿时,我们躁动了,相互引颈争看,心里无比激动。事后我想起了小时候上学读书,就听说过刘任涛这个名字,是黄梅下乡刘畈人。传说他的两把“刀子”故事,一把是手术刀,为著名诗人胡风治疗过倒睫,为广大农村百姓治疗过不少眼疾,使许多盲人重见光明;另一把刀子是笔,写过不少文艺作品和电影剧本,如《和平鸽》、《南海渔歌》、《光明使者》等,讴歌生活,褒奖善美,抒发情感。我对他既神秘又崇拜。
那时,我们正在秘密传阅着上海新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刘任涛先生写的中篇小说《生命摇篮》。这本书真实地反映了解放前农村卫生状况,揭露了旧法接生给婴儿和产妇带来了摧残,以致新生儿破伤风死亡率和产褥热死亡率高达百分之二十以上。赞叹了新时代青年助产士推广新法接生的科学故事和助人为乐的感人事迹。看完这本书,使我对刘老热爱农村、热爱人民的赤子情怀精神,更加敬佩,对刘老有了一定的认识。
从学校出来步入社会后,由于长时期在农村工作,耳闻目见刘老的故事就比较多,与刘老的距离就更近了。刘老人生轨迹,是一次次的爱的旅程,逃不出爱的回归和情的放飞。1958年和1964年先后两次他带着眼科器械回到故乡黄梅,举办三期“私塾式”眼科培训班,为基层培训四十多名眼科医生,使黄梅全县防盲、治盲有了一支队伍。我听过当年参加培训的眼科医生周某描述:刘老一边培训,一边亲自为五万多人看过眼疾,其中为2300人做过砂眼性内翻倒睫,翼状胬肉、造瞳等眼科手术。鄂、皖、赣三省边界几个县的百姓说刘老治眼疾很灵验,纷纷慕名来到培训基地龙感湖农场找刘老看眼疾。那阵子,刘老日夜忙得不可开交,常常顾不上吃饭,就啃两个馒头,喝碗开水,又投入忙碌之中,他把追求为故土奉献而收获人生当做最大的快乐,他总是一脸的微笑,人们说他是一位人情味十足的热肠人。
大庙山区有一位年过半百的妇女患白内障,双目失明30多年,她生了五个儿女,却不知道他们的长相怎样?总是用手抚摸孩子的脸,爱恋情深。刘老给她手术,出院后她高兴的双目凝视着孩子的面颊,热泪盈眶,高兴的一夜没有合眼,她激动的对左邻右舍说:“是‘活菩萨’给我带来了光明!”
人在广州,心系故土。1985年,精神矍铄的73岁刘老,离开珠江电影制片厂要回故乡黄梅,家人看他年高体弱,劝他保重身体要紧,他说,黄梅是我出生的地方,回到老家我就感到舒服,我回去看看当年培训的学生业务开展得怎样?家乡农村现在眼疾状况如何?牵挂和责任驱使着刘老执意要回黄梅农村作调查。他总是惦记着调查后家乡还有聋盲472人,发病率虽然在全省倒数第一,但这些聋哑人盲人还在痛苦之中。他建议县委办一所聋哑学校,推行防治、教用方针。他这一建议得到当时县委的采纳,并告诉刘老:县委确定,办好这所聋哑学校是县委今年要办的五件大事之一,并聘请刘老担任名誉校长,刘老乐呵呵地愉快接受了这个聘请。他的睿智总是与大爱同行。
斯人已逝,风范长存。刘任涛先生真诚的反哺和故乡情结,在我的脑海里挥之不去。
作者 :胡越,笔名河边柳、荆芥,湖北省作家协会会员。在报刊发表散文随笔80余万字,格律诗词300余首。诗文入选多种选本。作品《一个村庄的记忆》获“华夏情”一等奖;《黄州访古》获《散文选刊》全国散文大赛一等奖。出版散文集《河道弯弯》和续集《细流涓涓》。
编委会
曹锦军
总编
魏鲜红
主编
唐亚红
执行主编
征稿启事
黄梅曹锦军围炉,传播湖北黄梅民间文化和旅游的自媒体,广泛征集湖北黄梅以及鄂东稿件(自然风光、民风民俗,家乡故事等文学、摄影、美术、书法作品),要求原创首发,文责自负,所有投稿,视作授权围炉结集出版,其他媒体采用,须给原创作者相应稿费。
投稿信箱:297235310@qq.com
285590079 @qq.com
微信公众号:caojingjun1973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