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进文:独山有棵 “月亮树”
离开独山发水塘墩已四十余年了,家乡的那棵“月亮树”在我脑海里总是像幻灯片一样,一帧帧地反复播放,回想起来,那棵树和我总有几天几夜说不完的故事。
这棵心中的“月亮树”其实就是老家屋后坡上的一棵百年老枫树,当年是那么地茂盛,春满枝头引百鸟共鸣,夏日华冠蔽日可遮阴凉,秋季落叶铺展一地金黄,冬天迎凛冽可抵寒风。露在地面的根部像虬龙一样盘根错节粗壮弯曲,好些节段树皮都被磨掉油光发亮,有些节段处像人手掌上堆积的老茧,用现在的眼光看就是自然的根雕,一年四季,村里的小伢子们都在树底下玩耍,挖泥巴,捉大黑蚂蚁,有时玩“工兵抓强盗”。中午或傍晚的时候,大人们就将好几头黄牛的牵绳系在树根上,老黄牛很喜欢在树根上蹭庠庠,长年累月,每条根都像被打磨了。
也就是在这棵树下,儿时与小伙伴们在一起掏蚂蚁窝,不小心把四齿铁耙磕到了邻家小女伢子的额头上,当时鲜血直流,吓得扔下铁耙躲藏起来,天快黑了也不敢回屋,当时在屋后山上的枞树林(实际上是松树,老家人都称为枞树),坐在年代久远的老坟头上不知如何是好,只听见母亲在屋头用那特有尖厉而悠长的嗓门儿喊叫并骂着:“细毛喂——,你这个狗嚼的——,你这个狗撕的——,还不回来哟——”。后来,天黑了坐在树林里害怕了,只好硬着头皮溜回屋,结果是屁股挨了一顿暴揍。第二天,母亲拿了几个自家鸡蛋向人家赔礼,时至今日,还觉得挺对不住邻家小女伢,因为她额头上肯定留下了疤。
这棵老枫树主杆约十几米高,六个人手拉手才围拢大树一圈,就可知道树杆有多粗壮。到上部就分叉为三枝,其中有一枝树杆中间是空心的,但是丝毫没有影响它上部枝繁叶茂。每到春天的时候,家里老大就带着伙伴把两根长木梯子加长连起来,爬过树的主杆部分,到达分叉的位置再徒手向上,找到树枝丫间的好些老鸦窝,把鸟蛋放在竹篮里用麻绳放下,晚上回屋炒着吃。记得老鸦蛋是绿色的,鸽子蛋大小,在当时饭都吃不饱的时候,老鸦蛋自然是好东西。
九岁那年,随父亲到小池口去上学,最盼望的日子就是放假,因为太想念老屋的母亲和姐姐们还有小伙伴们,只要一放假就吵着要回发水塘墩,大部分时候伯(老家人喊父亲为伯)都忙,没有空陪我回去,经常给几毛钱搭车,自已到黄梅县城后走回去,老家真是太偏远了,离县城约30华里,经过独山黎岭黄花再到发水塘,全是土路,一下雨就难走不得了,黄泥巴沾在鞋底重得要死。当时因年纪小,从独山往黎岭方向当年有很多松树林,高大密实,黑坳坳成片成片的,经常路过时一个人影都没有,心里很不安,怕遇到野兽或坏人,每次都是一溜小跑通过,只要走到黎岭到黄花必经的高坡上,才长长地吁了一口气。
每当走到这个高坡上,心情就变得特别好,因为可以看见老家屋后的老枫树的树冠了,离家不远了。那时候大人们晚上躺在屋前的竹床上,指着天上的月亮说那上面有一棵桂花树。从这个坡上看老屋的老枫树跟月亮里的树样子差不多,有时与伯同行,一走到这个地方,总是指着远方对他说“看见月亮树了!看见月亮树了!”父亲总是一脸茫然:“什么月亮树?”我也管不了那些,一直往前冲,前面不远处路傍靠右边有一个水塘,很多时候又渴又饿,就冲到这个水塘喝水,甚至像小牛一样扒在塘边用嘴直接喝,搞得上身衣服经常拖到水里湿了,但是很开心很过瘾。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大队决定伐了这棵老枫树,用于做“扇斗”(农具就是通过摇动产生风将谷子和其它碴子分开),做了好几个,分给了不同的生产队。当时二爹是生产队长,父亲回来看到后很不高兴,责怪二爹不该这么做,二爹是一个忠厚老实的人,上面怎么说就怎么做。自此以后,再也听不到老鸦从早到晚的叫声了,现实中的“月亮树”没了。没多久全家随父亲搬离了老家,回去就自然少了。
这些年走南闯北,老屋后的“月亮树”却一直深刻在我的心里,无论走到那里都不曾忘记,只要想到“月亮树”内心深处总有一种甜甜的感觉,那是对故乡的记忆,那是童年美好的回忆。每当在异地看到一些老树,总喜欢用手摸一摸,就想到了老家屋后的“月亮树”,如果它现在还存活着那该多好呀!物是人非,感叹不已。
作者:赵进文 2018年8月4日写于福州
编委会
曹锦军
总编
湖北省作协会员
湖北省摄协会员
魏鲜红
主编
黄冈市作协会员
唐亚红
执行主编
黄冈市作协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