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悟老子的3大人生法则,做生活的智者

在喧嚣浮躁的社会里,拜读老子的传世之作——《道德经》,如久旱逢甘霖,滋润心灵,启迪智慧,发人深思。

掩卷沉思,老子的智慧望其项背。对于三十而已的我们,囿于尚浅的人生阅历,很难将老子的大智大慧参透悟透。

在此,罗列触动我心的3大法则,以君共勉!见贤思齐焉。让我们向老子学习,做人生的智者。

01

对于“上善若水”一词,相信我们并不陌生,甚至可以说是耳熟能详。无论是在名家的书房,还是在老总的办公室,都可以看到“上善若水”的字画或者牌匾。那么,它的出处是哪里呢?

老子在《道德经》第八章提出:“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懂得了出处以后,那么,它的具体涵义又是什么呢?

南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齐善鸿在他的新书《齐善鸿讲道德经》中对此做了详尽的阐述。他说:“悟道后的善,谓之上善,就好像水一样。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停留在众人都不喜欢的低洼处,所以最接近于‘道’。”

一个人崇高的品行就像水一样,润泽万物而不与之争名夺利,既有海纳百川的博大胸襟,也有滴水石穿般的毅力。归根到底,上善若水就是一种利他的精神,尽己所能去做力所能及而又惠及他人的事情,却不求回报。

上善若水,其实是为人处世的大智慧。实际上,我们每个人所有的付出与努力,都会一五一十地记录在自己的人生账单上,只是回报的价值形式和时间长短不同而已。

02

在如今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为了活下去,更为了活得好,人们终日里奔波劳碌。然而,俗话说得好:“这山看着那山高。”人的欲望是永无止境的,吃着碗里瞧着锅里是世人的常态。

久而久之,“焦虑”“浮躁”如影随形,挥之不去,时刻困扰着人们。那么,在如此喧嚣的环境里,我们该如何修身养性,保持本我呢?

老子在《道德经》第十六章提出了“致虚极,守静笃”,即“虚极静笃”的人生法则。在《齐善鸿讲道德经》一书中,齐善鸿教授作出如下释义:“要让自己的心灵虚空达到极点,守住心灵的宁静达到不为万物所动、心不起一念的状态。

其实,“虚极静笃”说的就是我们人要排除一切杂念,做到平心静气、心平气和、心如止水,简言之就是“静心”。哲学上有个观点叫“静能生慧”,与老子的观点如出一辙。

但凡能做大事之人,必是能沉得住气的人。当一个人遇事便气急败坏、趾高气扬、飞扬跋扈,在这样的状态下,很难想象这个人能够做出多么高明的决策,到头来事情只会越来越糟糕,直至处于完全失控的状态。

03

老子在《道德经》第二十三章说:“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

对此,齐善鸿教授解释说:“狂风乱刮也不到一个早晨,暴雨也下不了一整天。可这些又是谁在操作主宰呢?是天地(也就是自然)。”

借着飘风骤雨不能长久这一自然现象,老子向我们后人阐释人生无常这一人生规律。世间万物都是变化发展的,我们要顺应自然规律,凡事抱着乐观的处世态度,积极地过好生活。

常言道: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但是,当我们明白了老子的无常观之后,即便遭受挫折,也不会就此一蹶不振,而是从哪里跌倒就从哪里勇敢地站起来,因为一切都是暂时的,黑暗走到了尽头,便是黎明的曙光。

同时,当我们取得成功之时,便不会骄傲自满,而是适时收敛光芒,总结过去,积蓄力量,继往开来。因为我们懂得成功并不能恒常不变,如果故步自封,那么离失败也就不远了。

04 写在文末

细细品读《齐善鸿讲道德经》这本书,给我一种指点迷津的彻悟感。跟随着齐教授的节奏,一步一步对《道德经》这部道教经典进行抽丝剥茧般地解读与剖析,并结合生活实际,给人带来一种醍醐灌顶的惊喜。

确实如此,人生短短几十载,起点和终点我们无法抉择,但是我们却可以竭尽所能去拓展人生的广度和深度,去充盈、丰富我们的人生之旅。

尘世浮华,我们该何去何从?老子以高屋建瓴的大智慧,告诉我们做人要像水一样刚柔并济;要排除杂念,静心看待一切人与事;还要懂得世事无常,胜不骄败不馁,学做人生的智者!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