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汗,盗汗「肺脾气(阳)虚」中医辩证诊治
不因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白昼时时汗出,动辄益甚者为自汗,睡中汗出、醒来即止者为盗汗,亦称为寝汗,临床上也有自汗、盗汗同时出现者
汉代张仲景把观察汗液作为辨证的重要依据之一.和药后效应的预测。加《金匮要略·痉湿暍病篇》云: “汗出恶风者,防己黄芪汤主之。''风湿相搏,一身疼痛,法当汗出而解。”宋代陈无择对自汗、盗汗作了明确区分。其在《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中云: '浸浸自出者,名曰自汗;或睡着汗出,即名盗汗,或云寝汗。”元代朱丹溪对自汗、盗汗的病理属性作了概括。《丹溪心法》说: “自汗属气虚、血虚,湿、阳虚、痰……盗汗属血虚、阴虚。”又《景岳全书》指出: “自汗者属阳虚”, “盛汗者属阴虚';又指出“自汗盗汗亦各有阴阳之证”,临证时不可概而论之。
[辨证论治】
(一)辩证要领
自汗与盗汗的辨证,首先应区别阴阳虚实,同时尚须注意阴阳虚实错杂的情况。一般来说自汗盗汗均属虚多实少的病证。其中自汗多属气虚、阳虚;盗汗多属阴虚内热。但自汗,盗汗亦各有阴阳之证,须结合全身情况辨析。因肝火、湿热等邪热而汗出的,则属实证。病程久者,或病情重者,则会出现阴阳虚实错杂的情况。自汗久则可以伤阴,盗汗久则可以伤阳,出现气阴两虚,或阴阳两虚之证。邪热郁蒸,病久伤阴耗气,则见虚实兼夹之证。盗汗以虚热为多见,但气虚、阳虚、湿热亦间或有之。久病难愈之汗病,应考虑湿、痰、瘀血、气滞为患,应细审辨察。
(二)治疗要点
本病的治疗要点,应分清虚实阴阳而确立。虚证当予益气养阴,固表敛汗法;实证宜清肝泄热,化湿和营法。如有虚实夹杂,还应分辨虚实之主次,适当进行兼顾治疗。自汗多因营卫不和,肺脾气虚,热淫于内等引起,治疗上上宜分别给以调和营卫、益气固表、清里泄热。盗汗多由于心血不足、阴虚火旺所致,治疗应予补血养心,滋阴降火。
无论虚实,本病均有膝理不固,津液外泄的特点,故可以酌情加用固涩敛汗的药物,如麻黄根、糯稻根、浮小麦、煅牡蛎、煅龙骨、五味子、瘪桃干、乌梅等。以增强止汗作用。
肺脾气(阳)虚
[症状] 汗出恶风,容易感冒,倦怠乏力,面色眺白,气短,活动后汗出较甚,舌苔淡白,脉细软。
[证候分析] 气虚阳弱,腠理不密,表卫失固,故汗出恶风,容易感冒;肺气不足,动则气耗,故而气短,活动后汗出更甚;脾气亏虚,不主四肢,则倦怠乏力;气不上荣于面,其面色晄白无华;舌苔谈白,脉细软,均为气阳不足之象。
[治法]益气固表。
[方药] 玉屏风散、桂枝加黄芪汤加减。两方均有补气因表止汗作用,但玉屏风激功撞益肺气,实卫表而止汗,用于表虚自汗;桂枝加黄芪汤补气固表,调和营卫,用于表虚卫弱,营卫不和之自汗。
药用生黄芪30g、防风10g、白术10g、党参10g、红枣5枚益气固表,麻黄根15g.得小麦15g、牡蛎30g以敛汗止汗。
加减:若伴阳虚而见肢冷怯寒者,可加桂枝5g、白芍10g、生姜4g、大枣5枚调和营卫:阳虚甚者,再配加附子3-6g温阳祛寒;如汗出过多而亡津伤阴,症见口干舌红少消者,宜加麦冬10g、五味子10g以养阴敛汗;如半身或局部出汗者,可配合甘麦大枣汤之甘润缓急;营卫不和而又表现倦怠乏力,汗出多,少气懒言,舌淡,脉弱等气虚症状者,可改用黄芪建中汤益气建中,调和营卫;由瘀血阻滞导致者,兼见心胸不适,舌质紫暗或有涨点、瘀斑,脉弦或涩等症者,可改用血府逐瘀汤理气活血,疏通经络营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