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士达先生《篆刻直解》_008

明代五家评(上)

文/马士达

或是因为早期篆刻理论即已达到了相当的高度,今人论及明清流派,往往褒多而贬少,而置当时理论与实践之严重脱节于不顾。我以为,这种想当然的艺术品评,危害极大,势必造成人们对古人的迷信心理,以至窒息艺术生命。

故,对当时篆刻实际创作水平作一较为客观的分析,是十分必要的。此处以具有典型意义的明代五家——文彭、何震、苏宣、朱简、汪关为例,剖析早期篆刻之实际创作水平。

文彭。

文彭竭力推广石印,成为明清篆刻的开山鼻祖。人们崇仰他开创流派印学的功德,乃至因为他的德高望重,便连带他的篆刻一起偶像化了。

明代王野称:文彭篆刻,“法虽出入而以天韵胜”;李流芳说他“颇知追踪秦汉”;王穉登称其作品“非俗非陋,不徇不拘”。

当代较有影响的篆刻家也说:“文彭以纯正胜”。一些篆刻理论家虽然比较客观,对文彭篆刻采取有褒有贬的态度,但仍不免有“运刀自然”、“笔意苍劲”、“章法自然”甚至“耳目一新”等溢美之辞。

我以为,吾丘衍、赵孟頫虽力主印、篆宗秦汉,但尚未真正解决自篆自刻的问题;“石章始于宋”(何震语),但只在民间,尚未登堂入室;王冕自篆自刻,但只为一己之好,尚未加以推广。唯文彭身体力行,弘扬此道,篆刻艺术始蔚成风气。故以其为开山祖,推崇文彭并无不可;而因此说文彭篆刻如何高妙,则不免“爱屋及乌”之嫌。

从目前被世人认可的几颗“真文彭”中,绝难看出它的美妙来。

▲图1

《文彭之印》这方朱文姓名印(图1),论其好处,似乎只在线条尚有笔意,无后人刻“圆朱文”的那种雕琢气。余者,并无惊人之处。“文”字第四笔上所加三小撇,分明是“蛇足”;“印”字上部的三个圈显得造作;且文字在印面的摆布,空白太多,很不协调。

▲图2

《任侠自喜》(图2),如“木戳子”一样呆板乏味。出自“大家”之手,未免欺人。此作传为牙章,或许较难见诸佳趣。

▲图3

▲图4

《七十二峰深处》、《琴罢依松玩鹤》(图3-4),据传这两件作品也是牙章。且凡文彭的牙印,均由他落墨篆稿后,托工匠艺人李文甫(石英)代剔。这两件作品,在传世文彭篆刻中,算是能见些功力的,但也只是在线条上的均匀和章法上的平稳而已。其印文取法缪篆而作细朱文,易于平正均衡,较元朱文多一些古朴;至于线条的圆劲,究竟是缘于写还是缘于刻,谁也不清楚。但无论是写抑或是刻,此二作只须靠死功夫硬“磨”,自能奏事。齐白石老人尝言:“似文三桥,七八岁小孩都能削得出来”,此话纵然说得刻薄了些,但也是实情。

如此说,文彭初创篆刻,诚为可贵;其令当时人们“耳目一新”,亦可想见。但是,若论其篆刻艺术水平,则是名不副实,今人何必迷信。

何震。

何震与文彭齐名,历来被称为“文何派”。

明代王野说:“何主臣师寿承(文彭),再复而法胜,天韵自在。海内谈此艺者,莫不以何氏为准的”;祝世禄《梁千秋印隽序》中说:“至我朝文寿承氏稍能反正,何主臣氏乘此以溯其源,遂为一代宗匠”;吴继士称:“吾郡何主臣氏追秦汉而为篆刻,盖千有余年一人焉”;以至李维桢说他“一时无辈,没而人益重之,片石与金同价”。

对这位“片石与金同价”的篆刻大家,今人也是推崇备至的。当代篆刻理论界人士称:“何震以精能胜”,那么,何震篆刻究竟精能不精能?

诚然,何震篆刻水平确已超过文彭,或许这正如韩天衡先生所言,流派篆刻由文彭“叩开山门”,却由何震“进山得宝”。何震作《续学古编》,其对篆刻艺术之认识,也在吾丘衍的基础上多有发展。大体上说,何震的篆刻作品比文彭多见一点情性,显得坦然一些,这恐怕缘于他终身攻研篆刻、手段熟练。但若称之“以精能胜”,则言过其实。

▲图5

《笑谭间气吐霓虹》(图5),此作在章法上是经过一番深思苦想的。七字作六字处理,与其说是巧思,不如说是造作。“气吐”二字硬性镶嵌在一起,显得别扭。或许,何震本是为了求得印面的均衡,但又怕流于平庸,便又胆大地将“谭”字的“讠”部和“虹”字的“工”部缩短,“机心”毕露,失之造作。若以其“笔之三害”之“经营位置,疏密不匀,三害也”来检验此作,是否意味着以己之矛攻己之盾呢?

▲图6

《听鹂深处》(图6)是能代表何震艺术风格的一件作品。此中文字排布,作风平实,已远胜“笑谭间气吐霓虹”的造作气;运刀也比较放纵泼辣,转折处、笔画相交处也不像前印那样一律掏得滚圆,尚能见自然之趣,与其“小心落笔,大胆落刀”之论颇合。但此作气不浑融,神不凝聚,均分印面,不过汉印之寻常手段。

▲图7

《吴之鲸印》(图7),似乎很“优美”,其实揉造之极。其质不朴,当是此作之致命弱点。有人姑息地说他这种刻法“为后人用小篆入白文提供了借鉴”,若此说成立,也是因其“教训”而非“经验”。何震的这一“创造”,无非汉印方格之布局与小篆圆转之字形的凑合,不足道。

▲图8

《兰雪堂》(图8),三字横排,看似灵活,其实令人目眩,失之花哨。何震说:“圆朱文始赵子昂诸君子,殊不古雅”;观此作,又哪里谈得上“古雅”二字呢。

平心而论,何震所谓“笔之三害”、“刀之六害”、“摹印四法”,乃是明清篆刻艺术理论之发端;他对吾丘衍的批评,称“鼎文不入印之说不必泥”,也颇有“创新”精神。但是,他虽然已经知道印章“始于周”,却不明一般篆书书艺与篆刻篆法之区别,强以鼎文、小篆直接入印,并妄加华饰,这种格局,正是典型的“明人习气”,毫不足取。

叙述暂止于此,更多内容,下一期见分晓。


作者简介

马士达(1943--2012),别署玄庐、骥者、老马,一九四三年生于江苏省涟水县,江苏省太仓市人,生前系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江苏省书协理事、沧浪书社社员,西泠印社社员,为南京印社副社长、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