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讴阳读诗】诗,从意象开始 ——兼品卞之琳先生《一块破船片》

国艺副刊

2018.07.04

讴阳读诗

诗,从意象开始

——兼品卞之琳先生《一块破船片》

在一般读者看来,所谓象征诗、朦胧诗、意象诗等不易理解。其实,只要耐心研读其每个意象及其组合关系,也能读出个中一二,让人越读越爱不释手。这就是诗的意象带来的魅力。

可以肯定地说,诗歌创作离不开意象,只是运用多少而已。写诗,意象选择是第一步,诗人的任务就是有机地组合意象创造“意与境谐”的诗的艺术境界。可见意象本质上说是主观与客观统一的产物,是情与物的结合体。意象在形式上与词句相关,如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惟见长江天际流。

诗有如下意象:黄鹤楼、烟花、孤帆、碧空、长江等。意象组结,便成一幅融情于境的画面——诗中的抒情主人公没有直抒对友人依依不舍的眷念,而是通过孤帆消失,江水悠悠和久立江边若有所失的形象,表达送别的深情挚意。从字面上看,句句写景,实际上句句抒情:一切景语皆情语。

再如贺铸词《青玉案》中: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3个意象组成一和谐的整体,艺术地回答了“闲愁都几许”。但需注意,这里不是3个意象的简单相加,而是互相用相同的“意”糅合一起,形成一感人的艺术境界。

一些优秀的诗作,往往很注意意象的描绘。如果对此不了解,确实也很难欣赏到诗的意境和诗所表现的情绪或形象。

所谓意象,即寓意之象,是带感情的物象,指的是主观心意和客观物象的咖合,进而营造意境。意象非舶来品。中国的意象说古已有之。我国古代诗歌就讲究“立像尽意”、“意在象外”,亦即言此类以景寓情、情景交融的诗歌艺术。凑巧的是,当国外的诗人在他们的创作江郎才尽或走向穷途之时,他们反而将目光转向中国,在中国的古典诗歌里面寻找意象运用的真谛和营养,终而也找到属于他们自己的发展路子。

简单说,意象就是意加象。而现代、当代的中国诗人的作品中的意象又吸收了外来的“意的象”艺术,使诗歌更富有生动的表现力。早获朦胧诗名的卞之琳先生多年前为我喜爱,除了有名的短诗《断章》之外,《一块破船片》也是中国意象艺术的早期佼佼者。诗是这样写的:

潮来了

浪花捧给她

一块破船片

不说话

她又在岩石上坐定

让夕用把她的发影

描上破船片

她许久

才又望大海的尽头

不见了刚才的白帆

潮退了

她只好送还

破船片

给大海漂去

朦朦胧胧的诗境,较多地追求意象的呈现、叠加和跳跃,曲折地表现生活,常常运用暗示、含蓄、隐喻、换位、穿插等手法,间接地表达其内里蕴含的象征意义,以展示诗人的心境。诗选择了现实生活中“海潮”、“破船板”“她”“白帆”等一连串意象,原位意象是“潮”,换位意象是“她”,中心意象是“破船片”,通过首尾设置,构思了海潮送她破船片、她把破船片送归大海的授受关系,表现出一种遐远的情境和复杂的感情,却未直接述说出确切的诗的含义。而在细品之后,又像是模桃糊糊地感受到了一种具体的情感和镜像,让你展开想象。应该说这首诗字句是平淡、清晰、可读的,但诗的意境却隽永、耐人寻味,甚至作深沉的思辨。难怪陈梦家先生评之为“常常在乎淡中出奇”。这首诗中,“破船片”是什么,“白帆”是什么,“她”又是谁,是不是作者自己……借助人与景,读者会在诗的观照与慨叹中,隐隐约约感觉到生命与命运的沉浮、无常,这是一种“白帆”被湮没而漂来“破船片”之后对人生安危的悲哀与忧伤,或者更多……命运难以把握,尤其在旧式年代,“破船板”就是抒情主人公担心、盼望、失望的心路展示。

当然,或可这样认为,诗人在生活中对美好事物的向往、期待在获得“海溯”这一核心意象并聚结后,继而引发情思的延伸,展开了广泛的联想和拟想,逐一推至到“破船片”“她”“夕阳”“发影”等意象。这些意象有机地组合、联系,便构筑了完整的诗情画意,传达给读者,就形成了该者心目中的形象。诸如此类之诗作,应该不求甚解,但求偶然得之,读者完全可以充分爱挥想象力,去进行在创作,重要的是,你应该在读后得到一个有益于自己认识、娱乐的空间。

解读是多方面的。这是诗歌得以经久不息生存的个性美所在。在“海潮”一般的生活中,固然有美有丑,有真有假,抒情主人公“她”感到茫然,一任“夕阳”把自己美丽的“发影”映上了“破船片。“夕阳”终归去了,远处的“白机”也不见了,“潮”也退了,只留下脚下一块“破船片”。留它作甚呢,“她” 的苦心追求似乎无着无落,这会儿的情感微带着愁绪,稍露着伤感。设若是黍离之悲,抑或旷怨之愁?但“岩石”依旧在,这个意象折射出一个道理,美的事物是水恒的。“岩石”诗中默默承受着风浪的无情吹打,它永远兀立着,顽强的生命力和意志,给人以希望和信念的寄托,尤其是让人看到了生命的立足之基。此时,诗情又由抑到扬,读者感受到的情绪又回到阳刚、向上的氛围中来。诗的若干意象构成的画面,景中寓情,心意与物象终于在此完美的统一在一起。诗人通过把抽象的情思融化于具体的物象,再格诗人在寻求美的过程中执著、怅然、落寞的矛盾心态,借用“她”与“船片”的遭遇这个总体意象的延伸,迂回地暗示出来,孕含了永恒美的哲理和意念,给读者以某种启示,令人思索良久。到此,我们似乎读懂了诗意,但又像没有全懂,越住下想,觉得意思越多。如果把构成形象的每个意象再往深处思考,那意境更是无垠的。这就是诗之意境的魅力所致。

可见,意象是形象的重要元件,读诗写诗不仅要懂得它,更要弄明白它们的组合和“贯气”的关系以及所暗藏的意义,其附加值更是不菲。如此才能赏玩到或创作出诗的多重境界,欣赏到真正的诗味——“一盘沙子”中“看不见底下包容的水量”,甚至读者的创作初衷。

原创制作     《国艺副刊》

《国艺副刊》微信平台编辑部

顾问:徐剑星 陈明秋 谭五昌

郑允钦  张 炜

主编:欧阳滋生

编委: 金镯

作者:瓯子

QQ:330635001  微信:13699557708

那些单纯的喜欢后来都会以另一种方式回报你

作者简介

欧阳滋生,笔名瓯子,讴阳,记者出身,江西省杂文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省诗词学会常务理事、江西书画院特聘画师。以教书、做嫁衣为业,职事文科教学、文艺编辑多年,已出版个人册子《枕畔流萤》《伊甸蛙鼓》《扁舟煮酒》《无风的随想》《雪犁》《澡雪集》等,受奖若干。

一起读诗品诗

点“阅读原文”了解更多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