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语 | 与小说
“只有在那些糟糕的小说里,人们才会想着正确的事,说着正确的话,事情都有前因后果,有一些可爱的人和一些可恶的人,有好人和坏人,最后有一个让人安心的结局。”
——埃莱娜·费兰特,《那不勒斯四部曲》作者
四部曲之一《我的天才女友》剧照
二十岁出头的校园时光,人生初初开启。青涩,懵然无知,内心被催促着快快进入成年人的世界——有话语权、被视为独立的人,有自己的生活——究竟想要什么样的生活,其实也是茫然的。
那段时光,几乎是阅读的开荒期。
少年时代阅读有限。读书,几乎就是与学校课业划等号的概念。几乎没有课外的阅读。
世界是什么?人是什么?
少年心中巨大强烈的想了解世界的渴望在学校书本中得不到完全的答案。课本与生活,中间隔着鸿沟。
电视提供了了解世界的途径。鲜明,直接,单一。却难免简单粗糙。
屏幕中的世界和真实生活的落差曾深深困扰我,那些求而不得也使我伤感。
为什么会如此?
生活中可以寻得的凭据成为思考世界的素材。
世界是道理组成的吧。父母讲道理,老师也是。就连书本上的故事结束后都有一个意义总结出来。
抱着这样的见解,当有了自主阅读的选择权后,大多选择类似的书籍——那些书里的世界确定而牢固,情感也是。
怀疑曾生出过。情绪起落。人世纷扰。真实的生活无法用清晰明了的道理理清。而少时建立的并不正确的信念如同权威,牢固到很多时候怀疑自我没有更努力,走到“正确”的道路上。
许多年,积攒了足够的勇气,回看内心,听听它的声音,才逐渐坦然自我的脆弱,情感的摇摆。开始明白“懂得了许多道理,仍然过不好自己的人生”是真实的写照。
原来,在低谷与无望之际,可以得到安慰的不是“会好起来”的鼓励,更不是“某某曾经历过多大的挫折(大于自己经历的)还保持坚强”的激将、对比。“这是正常的,我也一样经历着/过情感的困惑”更有温度。
好的小说有这样的温度,可以看到真实的人生:内心摇摆,所做、所想的不可与人道来的曲折、隐晦、些微喜悦、小小心思。
小说世界是一片海洋。切入需要某种契机,心理方面的思考,对语言的理解,对人性的体察。也许可以总结为对自我的认识:光与影、强壮与软弱矛盾又统一地存在——如此才是活生生的人吧。
二十岁出头,幼稚而慌乱,又十分急切。但隐隐地,确定甚至笃定阅读是一条可以寻得光亮的路。坚持着阅读,在书的世界里摸索,认真记下一本又一本读书笔记,写下一本又一本日记——一些今天看来感动、脸红或是笑出声来的文字。
那时读过的书,印象最深的是小说《蝴蝶梦》。
—— 独立小楼 ——
“从一砖一瓦开始,建筑自己的世界”
"Every night I cut out my heart...
But in the morning it was full ag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