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些女性会被称为“先生”?原来“先生”含义古今大有不同

大家对“先生”这个称呼一定不会陌生,其中我们最熟悉的莫过于“先生”是对老师的一种尊称,不说其他地区,笔者知道闽南一带就习惯用方言称“老师”为“先生”。其实,如果我们仔细探究起来的话,“先生”这个称呼是极具历史渊源的。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先生”所代表的对象或人群也不尽相同,比如说民国时期,就有很多女性也被称为“先生”,这到底是个什么情况呢?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先生”这个称呼中所隐藏的历史密码以及它的演变历程。

“先生”这两个字最早出现在《诗经·大雅·生民》中“诞弥厥月,先生如达。”不过,这里的“先生”不是个词,只是描述姜嫄虽然是首次生育,但像羊儿生产一样,很顺利地生下了后稷,这都是由天庇祐。《尔雅·释亲》也曾提到“男子,先生为兄,后生为弟;女子,先生为姊,后生为妹。”这里的“先生”表示“生产”的先后顺序。这也是后来“先生”逐渐演变为指年长于自己的长辈(尤其指男性)的根据。

“先生”首次以“词”的形势出现是在《论语·为政》中“有酒食,先生馔。”其中的“先生”指的是“父兄弟”,意思是有酒肴,就拿来孝敬了父兄;《孟子》中也有一句“先生何为出此言也。”这里的“先生”是指长辈而有学问的人;战国时期,《国策》中提到“先生坐,何至于此”,其中的“先生”是用来称呼有德行的长辈;《曲礼》中“从于先生,不越礼而与人言。”此处“先生”即为老人教学者,也就是老师。由此可见,针对一些好德行、高品格、有知识的长辈也可称为师,于是“先生”自然而然演变为具有“老师”的含义,也就是用于对知识分子阶层的尊称。

到了元代,“先生”这个词习惯用来称呼道士,在许多元曲中,“八仙”之一的铁拐李就曾被称为“先生”;明清时期,所有看相问卜测风水的均被称作“先生”(闽南地区如今还惯用此称呼);清朝初期,将“相国”称为“老先生”,但乾隆皇帝即位后,官场中便不再使用此称呼了。到了清末,人们已经将“先生”这个词用坏了,连上海一带的高级妓女也叫“先生”,只因为她们有一定文化,而且会弹琴唱歌等技艺,这就有点阿猫阿狗都能叫“先生”的意思,所以这时的“先生”已不再是赞美之词。

辛亥革命以后,“老先生”这个称呼才又盛行起来。交际场中,彼此见面,对老成的人,都一律称呼为“老先生”。同时,随着西风东渐,“先生”除了对男性的称呼外,也有了“丈夫”的意思,这也是现今常见的用法。

那么,到底从什么时候开始也可称呼女性为“先生”呢?答案就是民国时期。那时候,女性开始解放,女性当了教师(老师),于是也尊称为“女先生”。同时,部分进步女性通过科学知识的学习,她们拥有高学问、高智慧,对社会的贡献也越来越大,于是得到了社会公众的尊崇,所以也被尊称为“先生”。比如说,孙中山夫人宋庆龄、廖仲恺夫人何香凝、蒋介石夫人宋美龄、世纪老人冰心、独成一派的杨绛先生、才女林徽因、鲁迅夫人许广平、周有光夫人张允和、作家、社会活动家丁玲等等。

也就是说,我们把受过良好教育、德高望重、或者对社会有突出贡献的女性或者文人学者称为“先生”。这个称呼成了当时文化界的“雅称”,是基于千年以来对有学问之人尊称先生的传统,并不局限于男女性别,其实是一种社会进步的表现。

到了现代,基本上已经没有将女性称呼为“先生”的习惯了,中国被称为“先生”的最后一位在世女性是古典文学研究专家、南开大学教授,现年94岁的叶嘉莹女士。如今“先生”这个称呼已经完全被“男性”所垄断,这或许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一种“不幸”吧。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