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解读辅行诀:大小补汤组方规律

本篇对辅行诀中大小补汤方的分析是建立在前述文章基础上的,特别是君臣佐使,五行生克,五味化生,若前述概念不清,无法理解此文。对于方剂对应的症状和剂量,不在本文讨论范围,另有文章论述。道家用五行五味五脏生克来创立制定药方,无论此规律是否符合实践,或传抄问题,都需要先理解再应用,即使修改也要拿出依据,才不失为对古人的尊敬。
大小补汤组方规律:
小补汤方中包含对本脏五行的我中之我,本我,克我,我克,即除我中之我外的,加上用体化三味。
例如,小补肝汤,肝为木,味辛皆属木,辛木中之木为桂枝,本我为辛木,克我为酸金,我克为甘土,各从中取一味药,即辛木中土的姜,酸金中金的五味子,甘土中火的大枣。因为薯蓣属于酸金中水,酸金为克我之味,故此处应为大枣而非薯蓣。其中不符合规律的药味,原文中多有“当从”的迟疑,无论是否临床中验证或误传抄,皆可以用此法判断验证。
小补肝汤:木 (木 金 土)= 辛 (辛 酸 甘)
大补汤方包含小补汤方,在小补汤方之上加五行中我生者我中之我化之味,用之味,体之味。
例如,大补心汤,心为火,火生土,味甘皆属土,加甘土中土为人参(我中之我),甘土中木为炙甘草,辛木中土为干姜。所增加的药味同为小补脾汤方中药味。
大补心汤:(火 (火 水 金)) (土 土 木)= 咸 苦 酸) (甘 甘 辛)
强化本我,增加制约本我我克克我两味药,即双本我用药结构为小补汤方,补齐基本五行,再加上强化我生,即双本我 双我生用药结构为大补汤方。
小补汤方的五行原理:
四味药,我 用 体 化,强化本我所在五行,只补本我为小补。双本我的用药结构。
大补汤方的五行原理:
七味药,我 用 体 化 我生(用 体 化),除强化本我所在五行外,加上强化五行之所生。换言之,补本我同时补五行之所生才是大补双本我 双我生的用药结构,非常明确的指向性。
君药皆为我中之本我,辅臣药为用之味,即本我;佐臣药为体之味和五行我生之味(大补汤方),即克我和我生;监臣药为化之味,即我克。使药(大补汤方)为五行生我之味。
反观大小泻汤方,小泻汤方为双克我结构,大泻方为双克我合五行的用药结构,即双克我结构补齐五行。目的明确在制约对应的脏腑,也有很强的指向性。道家用药之清晰简约,可见一斑。
小补汤组方规律:
我中之我 我(用之味) 克我(体之味) 我克(化之味)
大补汤组方规律:
小补方 我生者(我中之我    用之味 体之味)
我中之我 我(用之味) 克我(体之味) 我克(化之味) 我生 我生 生我
详细组方规律推演如下:
小补肝汤
桂枝 干姜 五味子 枣(薯蓣)
肝为木,味辛皆属木,用之味是辛;
金克木,味酸皆属金,体之味是酸;
木克土,味甘皆属土,化之味是甘。
小补肝汤:木 (木 金 土)
桂枝,辛木中木,我中之我
姜,辛木中土,本我(用之味)
五味子,酸金中金,克我(体之味)
大枣,甘土中火,我克(化之味)
薯蓣,酸金中水,克我(体之味),若薯蓣替换大枣,则无我克(化之味),故此处分析后认为是大枣,而非薯蓣。
大补肝汤
桂枝 干姜 五味子 大枣(薯蓣)旋覆花 代赭石(牡丹皮) 竹叶
木生火,小补肝汤增加小补心汤中我中之我是旋覆花 本我是代赭石(用之味) 克我是竹叶(体之味)
大补肝汤:(木 (木 金 土)) (火 火 水)
小补心汤
旋覆花 代赭石(牡丹皮) 竹叶 豉(山萸肉)
心为火,味咸皆属火,用之味是咸;
水克火,味苦皆属水,体之味是苦;
火克金,味酸皆属金,化之味是酸。
小补心汤:火 (火 水 金)
旋覆花,咸火中火,我中之我
代赭石,不详待考。天火道注:此处推论为,咸火,本我(用之味)
牡丹皮,不详待考。天火道注:参考小补肺汤,推论为,酸金,若用此处为我克(化之味),不符合规律,存疑待考。
竹叶,苦水中金,水克火,克我(体之味)
豉,酸金中火,火克金,我克(化之味)
山萸肉,不详待考。天火道注:此处推论为,酸金,我克(化之味)
大补心汤
旋覆花 代赭石(牡丹皮) 竹叶 豉(山萸肉) 人参 炙甘草 干姜
火生土,小补心汤增加小补脾汤中我中之我是人参 本我是炙甘草(用之味) 克我是干姜(体之味)
大补心汤:(火 (火 水 金)) (土 土 木)
小补脾汤
人参 炙甘草 干姜 白术
脾为土,味甘皆属土,用之味是甘;
木克土,味辛皆属木,体之味是辛;
土克水,味苦皆属水,化之味是苦。
小补脾汤:土 (土 木 水)
人参,甘土中土,我中之我
炙甘草,甘土中木,本我(用之味)
干姜,辛木中土,木克土,克我(体之味)
白术,苦水中土,土克水,我克(化之味)
大补脾汤
人参 干姜 炙甘草 白术 五味子 麦门冬 旋覆花(牡丹皮)
麦门冬存疑,待考。
土生金,小补脾汤增加小补肺汤中我中之我是五味子 本我是牡丹皮(用之味) 克我是旋覆花(体之味)
大补脾汤:(土 (土 木 水)) (金 金 火)
小补肺汤
五味子 麦门冬 旋覆花(牡丹皮) 细辛
肺为金,味酸皆属金,用之味是酸;
火克金,味咸皆属火,体之味是咸;
金克木,味辛皆属木,化之味是辛。
小补肺汤:金 (金 火 木)
五味子,酸金中金,我中之我
牡丹皮,不详待考。天火道注:推论为,酸金,本我(用之味)
旋覆花,咸火中火,火克金,克我(体之味)
细辛,辛木中金,金克木,我克(化之味)
麦门冬,甘土中金,土生金。天火道注:因不符合规律,存疑待考。
大补肺汤
五味子 麦门冬 旋覆花(牡丹皮) 细辛 地黄 甘草 竹叶
金生水,小补肺汤增加小补肾汤中我中之我是地黄   本我是竹叶(用之味)  克我是甘草(体之味)
大补肺汤:(金 (金 火 木)) (水 水 土)
小补肾汤
地黄 甘草 竹叶 泽泻
肾为水,味苦皆属水,用之味是苦;
土克水,味甘皆属土,体之味是甘;
水克火,味咸皆属火,化之味是咸。
小补肾汤:水 (水 土 火)
地黄,苦水中水,我中之我
竹叶,苦水中金,本我(用之味)
甘草,甘土中木,土克水,克我(体之味)
泽泻,咸火中土,水克火,我克(化之味)
大补肾汤
地黄 甘草 竹叶 泽泻 桂枝 干姜 五味子
水生木,小补肾汤增加小补肝汤中我中之我是桂枝 本我是干姜(用之味) 克我是五味子(体之味)
大补肾汤:(水 (水 土 火)) (木 木 金)

体用化和五行五味对应表格如下:

结构为体 功能为用 状态为化
五行之味 体之味 用之味 化之味
酸金 辛木 甘土
苦水 咸火 酸金
辛木 甘土 苦水
咸火 酸金 辛木
甘土 苦水 咸火

二十五味药五行五味对应表格如下:

天火道注:将咸火中金的厚朴修改为葶苈

五味五行 味辛皆属木 味咸皆属火
味甘皆属土
味酸皆属金
味苦皆属水
大黄 甘草 枳实 黄芩
旋复 大枣 黄连
泽泻 人参 芍药 白术
细辛

葶苈

麦冬 五味 竹叶
附子 硝石 茯苓 薯蓣 地黄

以下为辅行诀系列文章的基础知识及二十五味药性,请先阅读为宜。

(0)

相关推荐

  • [原创] 解读辅行诀:体用化详解及大小泻汤组方规律

    [原创] 解读辅行诀:体用化详解及大小泻汤组方规律 本篇对辅行诀中大小泻方的分析是建立在前述文章基础上的,特别是君臣佐使,五行生克,五味化生,若前述概念不清,无法理解此文.对于方剂对应的症状和剂量,不 ...

  • 《辅行诀脏俯用药法要》之组方法则解析:大补肺汤

    金性药(阴):有敛固之功,可补肺益肾养脾泻肝抑心.15 ①金中金(阴中少阴) 3 五味子,金中金.酸,温.归肺.心.肾经.敛汗止渴,敛肺止渴,涩精止泻,安神明目. 胡麻油,金中金.甘,微温.入肝.肾. ...

  • 《辅行诀》“汤液经法图”发微

    一.五脏五味配属浅识五脏配属五味,现在所通行的乃依据<黄帝内经·素问>的"金匮真言论篇"与"脏气法时论篇"的经文配属:但<辅行诀>所载五 ...

  • 辅行诀大小补心汤学习笔记及图解(八)

    金民 金民 今天 大医精诚,养浩然之正气,极天地之大观. 辅行诀大小补心汤学习笔记及图解 大补心汤 治心中虚烦,懊怔不安,怔忡如车马惊,饮食无味,干呕,气噫,时或多唾,其人脉结而微者方: 代赭石(味苦 ...

  • 辅行诀:大小补方组方用药规律图

    辅行诀:大小补方组方用药规律图

  • 辅行诀大小补脾汤学习笔记及图解(九)

    金民 金民 今天 大医精诚,养浩然之正气,极天地之大观. 辅行诀大小补脾汤学习笔记及图解 大补脾汤 治脾气大疲,饮食不化[消],呕吐下利,其人枯瘦如柴,立不可动转,口中苦干渴,汗出,气急,脉微而时结者 ...

  • 辅行诀大小补肺汤学习笔记及图解(十)

    今天 大医精诚,养浩然之正气,极天地之大观. 辅行诀大小补肺汤学习笔记及图解 大补肺汤 治烦热汗出,少气不足息,口干,耳聋,脉虚而快者方: 麦门冬[土中金]      五味子[金中金]      旋覆 ...

  • 辅行诀大小泻肝汤心悟(一)

    肝虚则恐,实则怒. <灵枢本神>"肝藏血,血舍魂,肝气虚则恐,实则怒." 肝病者,必两胁下痛,痛引少腹.虚则无所见,耳无所闻,心澹澹然如人将捕之.气逆则耳聋,颊肿.治之 ...

  • 辅行诀大小泻肾汤学习笔记(六)

    五.肾之虚实为病 <辅行诀>云:肾气虚则厥逆,实则腹满,面色正黑,泾溲不利. 肾病者,必腹大胫肿,身重,嗜寝:虚则腰中痛,大腹小腹痛,尻阴.股.膝挛,胻足皆痛. 邪在肾,是骨痛,阴痹.阴痹 ...

  • 辅行诀大小泻肺汤学习笔记(五)

    四.肺之虚实为病 <辅行诀>云:肺虚则鼻息不利:实则喘咳,凭胸仰息. 肺病者,必咳喘逆气,肩息,背痛,汗出憎风:虚则胸中痛,少气,不能报息,耳聋,咽干. 邪在肺,则皮肤痛,发寒热,上气喘, ...

  • 辅行诀大小泻脾汤学习记笔 (四)

    三.脾之虚实为病 <辅行诀>云:脾实则腹满,飧泄:虚则四肢不用,五脏不安. 脾病者,必腹满肠鸣,溏泻,食不化:虚则身重,若饥,肉痛,足痿不收,行善瘛,脚下痛. 邪在脾,则肌肉痛,阳气不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