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游记
漫游桑梓文化广场
乘坐火车来蓬安,才出车站,就到了桑梓文化广场。
一座钟塔矗立在广场中央,上刻“桑梓文化广场”六个醒目大字,吸引着南来北往的旅人为之侧目、沉思,哪怕是风驰电掣的车窗上的惊鸿一瞥,你也可以强烈感受到袭面而来的山水田园小城的魅力。
《诗·小雅·小牟》曾载:“淮桑与梓,必恭敬止。靡瞻匪父,靡依匪母。”意即古代人常在家屋旁栽种桑树和梓树,见了桑梓容易感怀对父母的思念,所以引起恭敬之心,后世即以桑梓作为家乡的代称。我的家乡蓬安,临水而居,桑树汪洋,不仅自然风光秀美迷人,民风淳朴,还是西汉大辞赋家司马相如故里,相如文化如同绕城流淌的嘉陵江一样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俗话说,人因名传,地以人传,我想,这便是桑梓文化广场得名的由来吧。
细观钟塔,方方正正的塔身犹如刚正不阿的蓬安人,坚毅,从容,内敛,它站在广场前,犹似惜别故友亲朋,或者深情凝望亲人荣归故乡之状。整个钟塔通高12米,宽4米。塔高12米,暗喻一年12月,月月健康平安;塔宽4米,暗喻一年四季吉祥如意。钟塔正上方、四面均安装设置有定点报时的挂钟,正对火车站的钟表,暗喻亲人旅途一路顺风,背对火车站的,则有企盼亲人载誉归来之意。
广场两边为观景平台。木制的长廊,透出古朴,幽远的意味。仿古的设计,温暖的木纹肌理,让远方的游子踏上故土如有一种见到母亲般的温情和轻松。由于桑梓文化广场依坡地而建,地势较高,站在长廊上,可以俯瞰整个广场:石阶,灯柱,雕刻,绿地,花圃,奇花异草,小桥,流水,尽收眼底。仿佛空气里都散发着故乡才有的亲切、芬芳的气息。踏上三级平台的宽敞台阶,一步一步寻找着古代先贤的足迹,感受着若隐若现的文脉,期冀与之一起跳动。
踩着大理石台阶,进入广场中央,最引人注目的是广场中心地带的景观灯柱,景观灯镶嵌中国红的灯罩,给人一种格外的典雅、华丽、红红火火。最值得一看的是立面上的系列雕刻,一只只瑞龙,火凤,骏马,奔鹿,抱璞归真,栩栩如生,又于方寸上立体地展示了大汉王朝人们意气风发、不拘一格的理想生活。一幅《凤求凰》,剑胆琴心,九洲绕梁,让人情不自禁地遥想当年这款经典异质的爱情,像两束暗夜里破空而出的火焰,明亮灼热,浪漫简约,终于,他们心领神会,他们琴瑟和鸣,他们在世俗的天空之上,演绎着一段千古佳话,鼓舞着后世人们为了争取自由的爱情而矢志不渝地追求。今天,锐意进取才情并茂的蓬安人,自导自演,以一部《相如长歌》史诗型的再现了司马相如与卓文君之间大情大义、大爱大恋的传奇人生。这种将优秀传统文化与当代先进文化巧妙融合,创造出崭新的艺术形象,也暗喻着蓬安人团结奋进、开拓进取、执着追求美好而幸福的生活。一个个灯柱,一只只动物,一一掠过目光,唤醒着心中的图腾,表达着盛世龙腾、吉祥如意、福禄寿喜的美好祝愿!
文化长廊区的吴道子画锦绣嘉陵三百里图,也是一道靓丽的景观。这位后世尊为画圣的唐代大画家,曾经在蓬安留下了美好的传说。据唐代朱景玄《唐朝名画家》记载,唐玄宗想念蜀中山水,便派画家吴道子和李思训前往嘉陵江观景作画。当年,吴道子在蓬安龙角山上悉心观赏嘉陵江美景。回到长安后,玄宗问他画了些什么,吴道子答曰:“臣无粉本,并记在心。”粉本,就是草图之意,传说其粉本就丢在了附近。随后,吴道子仅用一天时间,便在大同殿壁,画成“锦绣嘉陵三百里”图卷。而受命一同前来作画的李思训却用了好几个月才完成创作,于是有“李思训数月之功,吴道子一日之迹”的说法。凭吊这位大画家,还可以在桑梓文化景区的龙角山瞻仰吴道子头像,该头像采用的红砂石材,色彩艳丽,神态飘逸,底长30米、高15米,这是目前全国最大的吴道子头像雕塑。青青龙角山前,吴道子正凝视嘉陵江,长须飘飘,若有所思,好像在构思嘉陵江三百里江山图。
右边的照壁式文化景墙,雕刻着蓬州新八景:牛渚渔歌、石壁晴云、嘉陵晚渡、琴台夜月、马鞍樵唱、百牛渡江、广慈晓钟、五马排空。由于过去多种因素限制,这些美好的景观被完好地保存下来,吸引着天南海北的游客,由此也激发了蓬安旅游业的空前繁荣,全国散文名家慕名而来,纷纷撰文书写蓬安美景,“百牛渡江”由此走向新的辉煌,变成家喻户晓的一大农耕文化景观,优美的自然风光和厚重的历史文化因而相得益彰。广场文化景观墙的花岗岩石基座上塑有十二生肖中的龙、猪、牛、羊、狗五大神兽,它们作为“辟邪转运”的象征,生动地传达出勤劳善良的蓬安人民渴望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吉祥平安的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
饱享相如文化的大餐,顺淙淙小溪的流水声,可以漫步银杏树林,让疲劳的身心得到大自然的滋养。桑梓文化广场的银杏树品种众多,黄叶银杏、塔状银杏、裂银杏、垂枝银杏、斑叶银杏等,不一而足。银杏为落叶乔木,5月开花,10月成熟,果实为橙黄色的核果,俗称白果。这种孑遗植物,生长缓慢,寿命长,被誉为孑遗植物的活化石。深秋的晴好天气里,在黄叶纷飞的银杏树林间,漫步蜿蜒曲折的鹅卵石小路上,聆听小溪流水潺潺,观赏秋花黄叶共舞,此刻心灵与自然是如此的贴近,身心是如此的放松,真是一种美好的休闲和享受。
经常坐火车的人就知道,2010年之前,这个站前广场还是一块杂草丛生的荒地,不过短短一年多时间,它就变为一个集文化展示、休闲娱乐的综合型广场。勤劳智慧的蓬安人,不困于青瓦茅屋,不囿于自给自足,大胆探索之下,给思维插上理想的翅膀,趁着改革发展的春风,利用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资源和厚重的文化遗产,努力书写今天的幸福生活,为创造明天的美好生活而拼搏奋斗。
卞之琳说:“你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当你置身桑梓文化广场,你就已经入画,成为游人眼中的一道风景。而整个桑梓文化广场更是相如故里对外开放的一个重要窗口;是蓬安厚重历史与优美自然风景的一个展览馆;是火车几分钟停留给窗口看风景的旅人的一张蓬安的名片;是一副挂在火车站宣传相如故里的立体油画……
晨游小乐山
每次经过罗河公路在车窗里瞥见一闪而过的小乐山长寿公园的牌坊,它一直在诱惑着我,希望走进小乐山,去探访一番长寿公园的秘境。
终于约好友人成行了。一条新修的乡村公路斜斜的向山上漫延。两旁碧柏夹道,野花开得十分热闹。渐渐走进山里,一阵阵山风吹来,顿感周身舒爽无比。
在一个极为静寂的山坳里,我们不疾不徐地走着,暂时没有人说话,只有天籁般的鸟鸣,只有乐音般的清风,甚至连我们自己走路也变得寂然无声了,全身心的感受山野带给我们的清凉世界。就在这时,一只灰色的野兔也在清晨里漫步在这乡村公路上,它不是横穿公路,它优雅的漫步,如此气定神闲,把我惊呆了。我们正面相对走来,野兔忽然发现了我们,立刻调头往回跑,还扭头看了看我们几个贸然闯进山里的人类。我来不及拍下它的敏捷身影,它已经消失在拐角处。
长长的山路,像一条白白细细的脐带,有一种引领我们回到母亲子宫的舒适。我们沉浸在山风里,风捎带来野花和草木的清香,那舒爽在平坝、在街道、在城市无论如何也感受不到。我忍不住也要像那满山遍野的柏树一样憨头憨脑的摇摆起来,甚至想在风里转一个圈,躺在草地上舒舒服服的睡一觉,伸开双臂乘风飞去。
石梯处,一头黄牛在草地上甩着尾巴吃草,神态极为悠闲,放牛的人只管远远的坐在草地上看风景,吹山风。公路两边不时闪现核桃树,果实累累,惹人喜爱,秋天定会有个好收成。再往上爬一段石梯,就是临近小乐山山巅的主体部分,保存着千佛崖,观音阁,大佛殿,大佛头像,玉皇阁。石梯旁边一棵很大的枣树,枝繁叶茂,荫蔽了新修的楼房和上山的石阶,人走在树下,阴凉幽静,禅意顿生。
山上的景点最著名的要数人面狮身的神兽石雕和大佛头像。主要依据山石的形状自然雕刻而成。
这人面神兽,面貌酷似人头,眼大如铜铃,鼻子跟狮子鼻有一拼,牙齿整齐,又与人的嘴唇不同,身子却是狮子,两个前抓稳稳的抓住地面,和一墩坐卧的狮子造型神似,样子威猛,可以镇邪守山。近看这古老的石雕,在树荫下呼之欲出,似乎要对来人诉说久远的故事。我敬畏的看着它,那些历经沧桑,饱经风霜的痕迹,神秘的昭示着什么,我不能立刻顿悟。回望山间,满山翠柏,清风徐来,崖前一株阔叶梧桐树如同守山护林的忠诚卫士。远处,连绵的山峦起伏有致,仿佛一位娴熟的画家用柔美的线条勾勒的山水国画。
因为千佛崖,观音阁在一家住户屋内,石壁上的佛像雕塑得到了很好地保护。一口古老的铜钟挂在青瓦板壁的屋檐下,已经锈迹斑斑。院坝边的一棵枣树迎风招展,给这份寂静带来些许生机。
走过院落,已经和刚才的神兽石崖换了一个方位,大佛殿和大佛头像就在眼前。大佛头像是酷似白色大理石的一种小乐山的天然岩石依山势雕刻而成,上书一副对联很有意趣:头在山顶身在山中有手有足奥秘绝作传世家宝,远眺观赏全身佛像张口呐喊举世无双世界一流。佛像的耳朵巨大厚实,眼睛黑白分明,线条优美,只是嘴唇张开,状似有话要说,不知道它在呐喊什么?难道是横批上的四个字:天下太平。大佛头像圆脸高鼻、大眼弯眉、两耳垂肩、张口微笑,其面容慈祥,神情娴静,远眺远山,俗称弥勒笑佛。
站在远处观望,大佛头像下面的山体就像大佛的身体,两边山梁犹如大佛两臂,在酷似膝盖的山梁上,分别镌铸有大佛的两手。如足的山脊随山势走向延伸于数千米之外,如同一尊天然大佛端坐于崇山峻岭之中。山中的竹木花草,好似弥勒笑佛的“袈裟”,随着春、夏、秋、冬四时季节的变化,呈现出红黄蓝白种种颜色,委实壮观。高大的摩崖笑佛头像,人人都说可与乐山大佛媲美,只因规格较小,故称小乐山。
站在山巅,斑竹青翠,山林秀美,峭壁危峰尽收眼底。观赏着小乐山的神奇景观,凉风阵阵,神清气爽。纷扰尘世,能有这么一天,带着闲散的心情,回归自然的宁静,把自己变身为自然的一部分,如闲云,如流水,如山风。。。
居于小乐山的村人,在清幽山林间休养生息,远离闹市,居于山巅,与清风为伍,与百鸟为邻,攀爬登援,如履平地,每天劳动不止,素食淡饭,无欲无求,怎能不长寿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