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吴是什么时候开始走下坡路的
大家好,今天我们一起讨论一下这个问题,东吴是什么时候开始走下坡路的?
也许很多人第一印象会是孙权驾崩、吴主孙皓继位,东吴才开始走下坡路的。但实际上,从孙权称帝的那会就已经开始走下坡路了。东吴帝国衰败的迹象已经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始显露出来了:
第一,孙权打败刘备赢得夷陵之战,蜀汉失去对曹魏造成致命威胁的实力,也使得东吴无法独自消灭曹魏,甚至联合蜀汉也不可能。众所周知夷陵之战是三国鼎立真正的标志,蜀汉失去了荆州这个出口,没有办法快速进军中原,只能将战略进取的重心转移到关陇一带。而关陇一带因为有秦岭的阻隔,蜀汉北伐的效率十分低下,所以对曹魏造不成实质的威胁。在这样的情况下,东吴如果要跟蜀汉配合的话,只能在蜀汉打关陇的同时,自己越过长江去打中原。中原才是消灭曹魏,乃至统一天下的根本,才是真正的重点。
但是没有蜀汉的兵力支持,东吴进取中原没有兵力优势,而中原一带易攻难守,东吴始终是没办法独自拿下。之后东吴数次北伐,乃至孙权死后,诸葛恪也几次北伐都没有成功,反而大败消耗了大量的国力。所以孙权昧着良心吞并荆州之举,也限制住了东吴的发挥。而因为结仇而始终有隔阂,东吴也不可能借道给蜀汉让他们从荆州进军中原,这又是一个两难的问题。
第二,孙权称帝之后,在继承人问题上犯了大错。自古以来继承人问题一旦出错,将会导致权力结构出现大问题,引发政局动乱。孙权的大儿子孙登死的早,太子之位就落在了老三孙和身上。但是老四孙霸跟他争储大打出手,结果双双被废。孙权这里犯了一个糊涂不说,接下来又犯了一个糊涂,将太子之位给了最喜欢的小儿子孙亮。问题是这个孙亮年纪很小,在孙权死后孙亮继位那会,孙亮也才9岁。9岁的小孩能镇得住谁?
所以很快权臣就出现了,先是诸葛恪,一顿骚操作屡次北伐消耗了国力;接着又是权臣孙峻、孙綝把持,搅乱朝政;然后孙亮又被孙綝废掉,而后自杀,皇位落到了老六孙休手上;而后孙休又装傻隐忍了一段时间,把孙綝给铲除了;再然后孙休做了六年的皇帝就病死了,皇位又落到了孙权的孙子孙皓身上,但是这是一个历史上著名的暴君。在继承人问题上,导致国力衰弱,内政也变得不稳定,东吴的内忧外患一直没消停过。
第三,治国理念出了问题。纵观三国,不管是曹操还是刘备、诸葛亮,乃至孙策与早期的孙权,都坚持严刑治国的策略。这个主要是乱世的性质决定的,严刑能极大程度地压制本地的豪强,对于政权的稳定有极大的帮助与保障作用。可惜的是,孙权称帝之后,就将这一策略扭转了过来。宽法的严重后果,导致东吴的本地豪强逐渐强大,出现权臣的概率极大地增加。而这些豪强,多数有自己的私人武装,调度起来十分麻烦,也使得东吴的军事效率降低。
第四,决策天真冒进。这点随便举一个例子你可能就很容易明白了。在封公孙渊为燕王这件事上,孙权抱有幻想,不听劝告,损失了大量的财宝,还损失了两名东吴要员,也被极大地侮辱了一番。本身辽东的公孙家是反复无常的一方割据势力,偏安一隅,跟东吴联合打曹魏的可能性非常小。没想到孙权竟然对此抱有极大的幻想,甚至还对劝谏他的张昭发出生命威胁,可见其决策冲动且幼稚。这种决策水平,是很难打赢曹魏的。
在孙权晚年,统治其实已经开始出问题了。而东吴后期,在孙皓的折腾下,残暴无度,内部的稳定性反而不如蜀汉。蜀汉虽然姜维等人的主战派跟费祎、蒋琬、董允、陈坻、黄皓等人的休养派有斗争,但毕竟还没到你死我亡的地步,枪口总体上还是一致对外,甚至还有合作过。孙皓很喜欢妄加刑罚,这导致很多大臣无不惊恐,离心离德,在司马炎派兵南下的时候,也没几个人愿意出来抵抗了。
综上所述,孙权在称帝之后,就已经开始走下坡路了,东吴的灭亡之路早就预定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