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的本质是:静
老子说:“道法自然”,《阴符经》讲:自然以道静。故,自然的本质是:静。
静是秩序,序者,蓄也。秩序能积蓄能量。动是能量的不均,进而引发秩序的调整,对外呈现出“混乱”的形态。能量只能转移,不能创造。秩序即结构,生物的有形就是秩序的一种。
人之社会竞争,目的是自我满足,也是为了得到社会结构中的优势生存位置。
静有很多种形式,身心之静,社会之静,环境之静。
个人的静,必然要受到环境之静、社会之静的制约。人有欲望,于是去作为,实现欲望,身心得以平静。但这个平静不能长久,因为在实现这个欲的过程,可能会扰动环境的静。人发杀机,天地反覆。天地会反杀你,进而制约人造成的动。
为什么“上善若水”?因为水善利万物而有静,水的静是服从环境之静,先利万物,万物静了,他才静。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是一个道理。
平常生活中,每个人都是为自己的“静”而奔波,但实际上,这个过程已经暗含了对环境的服从。比方说,你不会去违法,或者说,都会去考虑违法的代价。
但人为什么会犯同样的错误呢?因为人是从我出发的,是赌徒,会去忽视社会的大标准。欲望支配的行为,必然是短视的,追求短期利益的。
静即平衡,静是“青”加“争”,争完了,就呈现出来静。两个人打架,打完了,愿打服输,位置分配完毕,最后就安静了。
人的欲望是怎么一回事?是:标准之下的失衡。
神经元记忆,是人最大的痛苦来源。记忆会把过去的信息(有利于获得平衡的经历)存下来,形成参照标准,当现实的情形没有达到标准时,人就会产生欲望。
心这个东西,创造了记忆,而记忆又加剧了分别。分别心依赖标准,这是人最大的漏洞,没有标准,就感觉不安全。
基因就是一种标准,文化也是一种标准,标准有利于事物延续,也制造了一种固执。
市场经济活动中,需求其实也是一种标准,这种标准是你与环境共同造出来的。乔布斯说人们大多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这句话是对的。当你明白了标准是什么,你才知道自己需要什么。而这个标准,可能是商家造出来的。
所有的动都是为了静。
人喜欢问“为什么”,问为什么,就是在追究“标准是什么”。
我写这篇文章,因为写完这种自洽,我就能得到一种平静的满足感。
人心好静,欲的终点也是静。静分两种,一是不欲之静,二是欲之静。欲之静会强化个人的标准,所以只能得一时的平静。
老子说,不欲以静,天下将自正。有人说这个“天下”指国家,也有人说,这个天下是人的自性。不管指哪种,其逻辑是明确的。
不欲以静,是服从于系统之静,同于系统,系统当然乐意成全他。
我们现代意义的“竞争”,其实是种合作之争,即:争着实现个体对于系统的价值。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从层次结构的底部向上,需求分别为:
生理(食物和衣服),安全(工作保障),社交需要(友谊),尊重和自我实现。
五个都是标准,前四个都是要通过跟社会的协同实现,最后一个“自我实现”,是“我即世界”。
自我是什么?往底去追究,是空,是不存而存,我即世界。
修之于身、家、乡、邦,修的是静之道,满足即静。
以身观身,从身之“道静”去观身,当然就可以观到身之路。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三是“标准”,名也是标准,标准不是恒常的,而是“假静”。龙生九子,九子各不同。人都是由精子与卵子合和而来,但长出来就是会有差异。
所有存在,都是一种“静”。所有的消逝,都是静的打破。人追究有形的静,不在意虚无的静。
农民种地,是造一个人为的秩序,这个秩序能吸收太阳能转化为粮食。打药、除草,都是为了消除其他的能量流动通道,庄稼植物的天然属性并没有改变。
改变原有的秩序是需要付出代价的,这个代价的本质是能量。
现实地讲,怎么走这条道呢?寄生于自然的秩序,模仿自然的秩序,用自然的方式改变秩序。但是,你所有的“动”都是代价。明白了这个代价,那就能做到从心所欲,而不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