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情境试题103:渤海湾岸线变化
一、填海造陆
填海造陆被称为沿海地区解决“土地赤字”问题,以获得更大生存和发展空间的普遍做法。
荷兰通过自16世纪以来的3次围垦高潮将大量海岸湿地和河口地区转变成了农业和工业地,目前1/3的国土位于海平面以下;日本东京湾、埃及尼罗河三角洲等地也都进行过大规模填海造陆活动。(朱高儒,许学工,2012)
毋庸置疑的是,填海造陆在增加土地资源的同时也对生态环境和社会生产带来了深影响。(朱高儒,许学工,2011)
近年来,我国沿海经济带发展迅速,沿海土地资源的稀缺促进了填海陆活动的不断发展,并呈现出速度快、面积大、范围广的发展趋势。(于海波,莫多闻,吴健生,2009)
二、高考试题举例
(2017江苏地理,30D)
【试题背景素材来源分析】
孙晓宇, 吕婷婷, 高义,等. 2000-2010年渤海湾岸线变迁及驱动力分析[J]. 资源科学, 2014, 36(2):413-419.
渤海湾位于渤海西部,北起河北省乐亭县大清河口,南到山东省利津县新黄河口,大致范围为117.52°-119.23°E,37.72°-39.23°N。渤海湾为陆地环抱的浅海盆,平均水深只有 18m,是半封闭性内湾,海岸类型属于典型的淤泥质缓坡海岸。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渤海湾海岸带逐渐成为了中国重要的经济发展区之一,为了适应经济的迅速发展,弥补土地资源的不足,该区域进行了大规模的围海造地工程。尤其进入 21世纪之后,海洋意识的提升加速了海岸带的开发利用,工业园区、经济开发区、港口、围垦养殖等用地的数量和规模日渐显著。
【试题设计分析】
图像设计:试题中采用直角坐标统计柱状图来呈现2000-2010渤海湾海岸线长度变化。如下图:
该图是将论文中的直角坐标拆线图转绘而成的,如下图:
拆线图与柱状图都是中学地理教学中常见的统计图形式。通过对比,可以发现,两图从直观的角度来看,并无太大差异。命题者估计只是为了避免图像形式上完全一样,容易被怀疑是抄袭才这样处理的。其实不少高考试题的图像,尤其是统计图,都是这样的处理方式,直接采用原图的情况不多。
而试题中的区域图呈现渤海湾岸线变化的空间分布,如下图所示:
论文中的图5示意渤海湾岸线的时空变化过程,如下图:
其中f2010的图像是试题图像的来源,如下图:
论文研究指出:从第十个五年计划开始,曹妃甸工业区、天津滨海新区、黄骅港、东营港等环渤海湾涉海工程建设规模逐年加大,这必然对渤海湾海岸线形态造成一定的改变,而岸线形态的改变将会给水动力和水环境带来连锁反应。
命题者在图像中标注了“曹妃甸工业区”、“天津滨海新区”、“围海养殖区”等,旨在考查考生获取信息,回答2000-2010年渤海湾岸线变化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