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为唬人数据遮望眼
杨三喜
日前,一则题为《多所名校公布毕业生平均薪酬:南大、哈工大(深圳)超17万》的报道引发网友广泛关注和讨论。有网友质疑数据的真实性,也有网友认为数据可能是真实的,但又未必能反映出整个毕业生群体的真实情况;还有网友现身说法,认为该数据是真实的。
从相关高校介绍的统计方法来看,这一数据其实并不具备太大的参考意义。一方面,数据统计所覆盖的毕业生不到毕业生总人数的一半,部分毕业生未反馈薪酬数据,而部分高薪酬的毕业生则较主动地填写了数据。这就很可能出现高薪酬的毕业生更倾向于主动填写数据,而薪酬偏低的则选择回避或者沉默,或者部分毕业生因低调谦虚而将薪酬报低的情况。所以统计的结果自然是整体偏高,难以完整、客观反映真实情况。这也就是为什么很多学生有“被平均”的感觉。
从另外一个层面而言,薪酬高低是反映毕业生就业状况的一面镜子,但却不是衡量人才培养质量,评判人生价值的唯一标尺。不同行业性质、发展状况各不相同,并不意味着薪酬低一些,人生价值的实现程度就差一些。比如整体而言,一般文科毕业生的薪酬会低于理工科毕业生,尤其是工科毕业生,而互联网、金融等风口上的行业,平均薪酬更高。因此,大可不必单纯用薪酬来评价就业质量。而从发展的眼光来看,好工作是干出来的,毕业生起薪的高低只是某一个阶段的状况,薪资的增长率、职业的竞争力和晋升空间等因素都应该纳入考虑范围,而且未来薪酬的高低还取决于个人在工作岗位上的努力和表现。
部分名校毕业生平均薪酬超17万的数据,引发社会关注,在争议的同时,也给很多正在求职的毕业生带来了不小的压力,尤其是在目前就业形势严峻的背景下,很多毕业生自觉不自觉会以此作为一个参照。对此,笔者也要提醒毕业生,不要为这些数据而徒增烦恼和焦虑,更不必为这些数据而迷失了自己的职业选择,甚至忘掉了自己的初心。高薪酬值得追求,但绝对不是唯一的追求。
近日,一组关于清华北大毕业生留京率的数据同样引发了舆论关注和讨论。媒体统计发现,“2019年清北两校的本科毕业生留京率,连两成都不到。”所以得出了“在北京奋斗,考验大学生的才华与努力。不过,连北京985的毕业生,似乎都不再爱北漂”的结论。一些自媒体拿着这一数据大做文章,又开始了新一轮逃离“北上广”话题的炒作。
仔细去分析就会发现这个看似唬人的数据,其实也不具备太大的参考意义,更难以从中推断出名校毕业生“不再爱北漂”的结论,因为它有意无意忽视了清北本科生绝大多数继续深造的背景。就业报告显示,清华大学本科生升学率超过八成,北京大学本科生升学率也达到了73.52%。清北本科毕业生总数为6000人左右,只有近两成直接就业,留京率虽然下降了一两成,但绝对数值却不大。近年来,各大城市为了吸引人才推出了各类诱人的政策,其产业升级也在加速,对高素质人才需求旺盛。在这种大背景下,多一些清北毕业生选择诸如深圳、杭州等一线、新一线城市,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另一方面,京外高校的毕业生也在源源不断流入北京寻求更好的发展机会,北京就业资源的吸引力有增无减。所以,试图用这个数据说明在北京生活奋斗的不易,连清华北大毕业生都要“逃离”,显然也是在玩惹人焦虑的数字游戏。
征途漫漫、唯有奋斗。其实,只要是保持奋斗的、向上的姿态,都不会轻松、都不容易,在任何一个城市恐怕都是如此。
进入后真相时代,事实的呈现往往是不全面的,由此得出的结论也就可能不够全面、客观,尽管数据看上去是真实的,但却仅仅是局部的、片面的真实。尤其是一些媒体或者自媒体,为了追求热度、流量,故弄玄虚、偷换概念、断章取义以最大限度刺激眼球,撩拨大家敏感的神经。面对这种信息环境,真相很容易被操纵、利用,如何看、如何听、如何想,是对我们的考验。对此,我们必须保持独立思考,不断提高信息辨识能力,看清真实数据背后的不真实,看清真相背后的假象,莫为唬人数据遮望眼。
(作者系本报记者)
《中国教育报》2021年01月08日第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