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有几何般:从摇篮到坟墓的普查数据

人有几何般。富贵荣华总是闲。自古英雄都如梦,为官。宝玉妻男宿业缠。
年迈已衰残。鬓发苍浪骨髓干。不道山林有好处,贪欢。只恐痴迷误了贤。

5月11日,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结果公布,全国人口有141178万人,被网友谐音称之为“十四亿人要一起发”,从近年来我国人口发展变化的趋势来看,低生率将成为我国人口发展面临的现实问题。在最近一段时间,网络上关于各种关于生育率、人口红利的消息、数据不断,许多人猜测此次普查数据并不理想。而数据公布后,立刻引发网络上不同的声音,认为普查数据存在一定逻辑错误。特别是有些人通过历史数据的统计分析对于新生儿童数据及老年人数据进行了重点分析,认为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有一定的水分。

为什么中国的人口普查数据如此重要?香港《南华早报》11日用一句话总结说,十年一次的人口普查是衡量中国人口规模和多样性变化的关键,这成为政府制定未来政策的重要依据。
人口普查所获得的数据,将适用于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根据这些数据对收入、养老、消费、社会保障、医疗、就业、教育等的完善,还有在各项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优化,同时人口的数量和结构将影响不同行业的发展。
因此,开展人口普查,是摸清我国人口家底的重要手段;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完善人口发展战略和政策体系,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迫切需要。
事实上,人口普查几乎与国家一样古老,它证明了各国了解其居民的固有愿望,而其动机有时候主要出于军事目的,有时则出于税收。数千年前的古埃及和古中国就开展过人口普查,《圣经》便谈到了古以色列的人口普查,罗马人进行人口普查则主要在于确定其军事实力。土耳其人也基于同样的理由开展人口普查,但其中存在缺陷,至少在现代历史学家看来如此。只有特定年龄的穆斯林才有资格加入奥斯曼帝国军队作战,因此,人口普查官仅对这部分人口感兴趣。现在,所有的国家都会对国家人口进行统计分析,通过数据来构建起广泛的社会图景。
《圣经》中的故事:伯利恒人口普查
伯利恒的户口调查 勃鲁盖尔 1566年  116×164.5厘米  布鲁塞尔皇家美术馆

伯利恒位于犹太山地顶部、耶路撒冷以南,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城市,也是往来古叙利亚和埃及的交通中转地。伯利恒所以声名远扬,古老当然是因素之一,据史料记载,公元前3000年吉普赛人、赫提人就在此定居。而真正让伯利恒名闻世界的原因是——它是耶稣基督和大卫王的出生之地。

《圣经》中记载:早在耶稣降生前数百年,有一位名叫弥迦的先知预言救世主将来要在伯利恒降生:“伯利恒以法他阿,你在犹大诸城中为小,……将来必有一位从你那里为我而出,他是从亘古,从太初而出。”(弥迦书5章2节)。

数百年后,有个叫马利亚的童贞女,因圣灵感孕,怀上了一个男婴。马利亚的未婚夫约瑟知道此事后,就想休掉马利亚。后来,约瑟得到天使的启示,知道了神的计划,才将此事作罢。并按神的旨意将马利亚迎娶过门,照顾这对母子。

过了一段时间,罗马皇帝奥古斯都下令普查全国人口。约瑟带着临产的马利亚到伯利恒申报户口。他们到了伯利恒的时候,城中客店已经住满了,他们只好在一间马厩里过夜。这天夜里马利亚生下了婴孩,她将婴孩用布包起来,放在马槽里。于是马槽成为了耶稣基督的摇篮。

耶稣出生的那年,从此被定作公元元年,出生时照亮马厩的星星被称之为伯利恒之星,成为圣诞树顶端最高与最亮的那颗星星。

1566年,尼德兰“农民画家”彼得·勃鲁盖尔通过《伯利恒的户口调查》这幅画表现圣经故事中耶稣出生地进行人口调查的事情,在平静的村庄中,村子里的家民们都在忙碌着自己的事情,在画面的前景左侧一村舍门前,已围着众多的农民,居中坐在桌案后面的军官正在用纸笔记录,提示军队正在村庄内进行人口调查。尽管村上的一切异常平静、生活也没有什么变化,但仔细看去,凡有婴儿的人家都有一簇人围着,表示这些门户已受到士兵的闯入。说明伯利恒人口调查的目的不仅是为了掌握人口数量进行收税,而且还在于抓到基督耶稣。

彼得·勃鲁盖尔这幅画实际上乃是在借题发挥,用以揭露西班牙军队对尼德兰人民的反动统治借圣经题材以抨击西班牙士兵用征税等法在祖国各地任意镇压人民的暴行。

当然,这幅画也并不是按照真实的伯利恒地区的建筑所画,而是彼得·勃鲁盖尔按照自己的认知与理解进行的绘画,所以从细节上,仍可以看到画家对伯利恒地区文化并不了解。在犹太地区的房子并不是这样的,因为伯利恒一年中只有10月中到第二年2月才会有一些降水,在全年其它时间几乎没有降雨,因此,犹太人把房子修成平顶,而不是图中欧洲风格的尖顶。另外,现实中的伯利恒地区属于山地地形,村子都是依山而建,类似于画中宽广而平坦的伯利恒村庄实际上并不存在。

真实的历史:《末日审判书》的人口普查
在公元11世纪,法国诺曼底伯爵的私生子威廉率领军队攻入了英格兰。这个入侵者尽管仅仅携带了不到一万人,却在挪威国王、英国国王,三股势力中最终夺取了人口已达百万的英国王位,他就是后来的英国国王威廉一世。由于当时支持威廉的势力,由诺曼底的贵族,有海盗,还有其他乱七八糟的人。他们作为入侵者,占领了英国之后,第一件事就是作恶。人为何冒着生命危险去打仗呢?不就是为了利益吗?如今入侵成功,他们干的第一件的大事就是烧杀抢掠,英国在一夜间变成了人间地狱。英国的女人无论大小,成了侵略者随意玩弄的战利品。英国的男人,无论老少,都变成了战胜者的奴隶。就连英国的教会,也被他们抢劫一空。抢劫引发了英国人民的起义,为了平息起义,威廉重新制订了律法与国家制度架构。
威廉一世派遣宫廷总管、大法官和大主教协助司法、财政部门的工作人员,在各郡组建了普查议会。每个居民,无论是中小贵族还是农民,都要在向上帝宣誓后,详细汇报财产状况。汇报内容包括地产的归属情况,每个庄园的面积,相关劳动力、工具和牲畜的数量等。此外,草地、牧场、森林、鱼塘的面积,甚至某块地产的数十年内的价值变化情况也都要上报。汇报者必须保证信息真实,如果被举报或检查出有瞒报错报的情况,都会遭到处罚,轻则处以罚钱,重则没收财产,甚至流放或处死。
此次调查类似于后来的人口普查,主要目的是清查英格兰各地人口和财产情况,以便征税。调查时估价员的审核是决定性的—书上说的'谁拥有财富,或者财富值多少’,就是法律。根据调查结果,英格兰约有150万人口,其中90%以上是农民。

这些调查结果后来汇编成册,当时人们给它起了个形象的名字《末日审判书》。它有这个名称,是因为其中规定,记录在案的土地占有状况“不得以任何理由加以修改,就如同终审判决一样。”这个《末日审判书》详细记录了英国自古就有的土地占有者的信息,以及他们主张享有的不同权利、特权和习惯”。在调查期间很多人都申报了自己的财产,从《末日审判书》可以确定了每个英格兰人的财产,它提供了英格兰人权利的证明文件,同时它还是一份重要的法律文献。

它最突出的作用,是我们今天所说的“明晰产权”,完成了从土地的事实占有向法定占有的转变,这使土地侵权变得更加困难,减少了纷争,有益于财产的有序继承和转移。因此英国人现在把《末日审判书》原件奉为国宝,一千多年来不断修改装订,为了防止《末日审判书》遭到破坏,甚至给转移到偏远的中世纪监狱里保存。

中国的历史上的人口普查

中国作为人口大国,其实在历史上已经进行过多次的人口普查工作,先人们早就懂得统计人口的重要性,春秋时期齐国宰相管仲就说∶"不明于计数而欲举大事,犹无舟楫而经于水,险也。"他不仅推行"春曰书比、夏曰日程、秋曰大稽,与民数得亡"的常态人口统计,还注意调查人口素质,譬如每个农民能提供多少人的口粮,有专门技能的男人和女人有多少,鳏夫、寡妇、病人有多少,等等。秦国宰相商鞅,也下令将全国总人口按壮男、壮女、官吏、商人、读书人、残疾人等十三类分别统计,此乃历史上著名的"强国知十三数"。

据《史记》载∶"禹平水土,定九州,计民数",说的大禹曾为治水进行过人口调查,当时登记人口为1355万人。《汉书·萧何传》中记载,刘邦的军队进入秦都咸阳后,萧何从秦朝的书籍记载中得知当时的人口在1300万左右。由此我们可知秦朝也是做过户口统计的,但由于秦朝的户口资料全部散佚,所以我们现在所知最早的人口调查数据是西汉末年的户口数,这是中国历史上遗留下来的第一个比较完整的户口统计。

公元1370年11月,明太祖朱元璋曾对全国人口进行过一次声势浩大的"点闸对比",给每户编制户帖,要求各户详细填写人丁的数目、姓名、年龄、与户主的关系以及该户所有的产业。登记完成后调派军队协助地方政府去核实,对隐瞒或做假的进行严惩。户贴登记完成后由户部负责管理,各地每年上报户口增减情况,以便及时更正。这种"户帖"可以被被称为世界上最早的"户口本"。

10年后,该制度被黄册制度取代。黄册把户口、田产和赋税三者合一,是明朝主要的户口册籍,并且十年就重新登记一次,上面登记的有丁口、田地、房屋、牲畜、赋役等,以及十年间的变化情况。

民国时期出现了具有现代意义的人口普查,当时的人口调查员主要是警察,而警察并不是挨家挨户地上门调查,而是要求各地方居民到指定地点进行登记。这样的统计当然是不太精确的,但因调查出中国人口达到四亿七千多万,所以出现了“四万万同胞”之说。

自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以来,我国人口发展的内在动力和外部条件发生了显著改变,出现重要转折性变化,人口总规模增长惯性减弱,劳动年龄人口波动下降,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开展人口普查,了解人口增长、劳动力供给、流动人口变化情况,摸清老年人口规模,有助于准确分析判断未来我国人口形势,准确把握人口发展变化的新情况、新特征和新趋势。而深刻认识这些变化对人口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挑战和机遇,对于调整完善人口政策,推动人口结构优化,促进人口素质提升具有重要意义。当然,只有准确的数据分析起来才有意义,也才能制订更有针对性的政策。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