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纪录片 | 他用十多年,全世界寻找敦煌的秘密
你去过敦煌吗?
你站在壁画面前是否有自己的解读?
我们在碎片化认知中如何发现这其中的中华文化艺术传承?
纪录片导演周兵用10多年时间满世界寻找敦煌的秘密,这次我们邀请他重新整理成“干货+解读+影像”,也许这是目前最缺少的文化艺术产品。
2021年新年伊始,回顾过去10多年,周兵导演和他的团队创作了8部不同形式和“敦煌”相关的作品:舞台剧《敦煌》;读库《敦煌在路上》系列;10集纪录片《敦煌》《中国影像方志-敦煌》。尤其是2019年到2020年,周兵和敦煌的缘分更深一步,作为创作指导,参与秦川导演和安秋导演的纪录片《莫高窟与吴哥窟的对话》中拍摄和剪辑,导演拍摄了4K纪录电影《穿越丝路的花雨》,剪辑完成了敦煌学大家《百年巨匠——饶宗颐》先生的纪录片。不断的解读“敦煌”,回归敦煌的艺术和精神世界中。
与此同时,更珍贵的是周兵在英法德、日本、美国等国家不停的寻找流散在外的敦煌艺术品和文献,一直发现和整理,也建立了独家的认识论体系和学术研究。
与学者解读不同的是,周兵导演通过佛教思想流变的角度去探索和研究敦煌,同时解答了对敦煌艺术品创作中的疑问。
2010年法国购买资料 《敦煌白描图》
2018年法国国家图书馆拍摄资料
这是一次10多年纪录片的深入探究,延伸出了在纪录片中看不到的学术框架和思想体系,这是新年最好的第一堂课。
2010年央视播出纪录片《敦煌》,这部制作了6年的十集的人文纪录片制为我们展现了敦煌1600年波澜壮阔的历史以及在这片土地上生活的人和他们的故事,至今在豆瓣拥有8.8的评分。
除了是纪录片导演,周兵去了南开大学历史学院读艺术史博士,敦煌在他眼中不仅仅是线条的艺术,色彩的艺术,构图的艺术,空间的艺术,更是灵魂的艺术,还是走向觉悟,走在信仰之路上的艺术。敦煌的美和真之中,孕育和生发着人类向往永生的信仰之美,这是人性心灵最深处的渴望。
拍摄现场中的周兵
敦煌莫高窟的历史跨越1600年,这1600年里从南北朝到隋唐、五代、宋元,中国历史中的每一个时代都留给莫高窟不同的印记和风格。莫高窟被誉为世界艺术宝库的地方是怎样从一个荒芜的沙漠中的山丘成为一个宗教艺术的圣地?它是怎样一步步走过来的,又经历了怎样的沧桑变化?这其中它又历经了战乱、阴谋和杀戮,经历了一代又一代人用信仰的力量构建的一个接一个美丽而多彩的洞窟。在长长的历史中,绝大多数竟奇迹般的保留了下来。
今天我们再去观看这些艺术珍品时,它已经不再是历史的颜料,很多壁画的色彩和线条在慢慢的消退,它曾经的功能和价值也许被很多的人遗忘和误解。拍摄完这部纪录片之后,周兵仍没有停下他研究敦煌的脚步,他先后去了十多次敦煌,在和那些古老艺术交流时,他开始思考并尝试回答一个萦绕已久的问题:敦煌莫高窟的艺术和我们的精神世界有着什么样的联系?它为什么成为现在的模样?
周兵与季羡林先生
周兵与樊锦诗先生
一部纪录片中一集45分钟的脚本大概需要6000-7000字,往往需要看10万字的资料。因为拍摄的需求,周兵团队得以进入不开放的洞窟和区域拍摄,并去往英国、法国、日本、德国等地寻觅拍摄敦煌散佚在世界各地的文物,留下了非常珍贵的影像资料。这些珍贵的一手资料由于成片的体量所限很多并未能在纪录片中呈现,一些隐含在文物的艺术风格和背后的思想体系也未及在片中深入展开。
周兵与拍摄团队
在藏经洞发现120周年,同时这部纪录片播出十年之际,周兵继续他分享他的敦煌之路。
1月14日和21日,“爱上纪录片”联合“博物馆有的聊”邀请周兵老师做敦煌主题线上直播课,课程分为两次进行,每次2小时,从敦煌5个不同的时间和空间切入,结合历史上不同的人物为您呈现不同时期敦煌的艺术之美和思想的力量,分享他多年寻找的答案。
课程精彩前瞻
在公元前6世纪左右,佛法开始流传,佛历进入“正法时代”。在正法时代不立佛像,人们用塔、菩提树、佛的脚印等代表佛法。
公元前三世纪 印度中部 桑奇佛塔 阿育王时代建造
桑奇大塔塔门的浮雕,菩提树、法轮、塔合一
阿育王时代的脚印 藏于大英博物馆
进入像法时代,公元一世纪左右早期的佛像开始在古印度地区出现,在今天的阿富汗和巴基斯坦地区留下了精美的犍陀罗艺术风格的佛造像。
公元一世纪 贵霜帝国时代金币 最早的佛像出现
公元2-3世纪 犍陀罗艺术苦行释迦像 巴基斯坦拉合尔博物馆收藏
公元2世纪 交脚菩萨像 东京国立博物馆藏
公元366年,一个叫乐尊的和尚被三危山的万丈金光感动,开始在这里开凿石窟,以此为标志莫高窟开始了它的初创期。
《莫高窟记》 现存于法国国家图书馆
敦煌莫高窟的历史跨越1600年,这1600年里从南北朝到隋唐、五代、宋元,中国历史中的每一个时代都留给莫高窟不同的印记和风格。
第268窟 交脚弥勒菩萨
目前发现的莫高窟开凿的最早的窟, 为修行者静修打坐之窟
第268窟 协侍菩萨
第275窟 弥勒菩萨 用丰富的壁画和佛像对佛教六波罗蜜进行视觉描绘
公元439年,在统一北方的战争中,北魏攻克北凉,凉州一带众多工匠为避战乱迁来敦煌。此后,大批官宦,僧侣、工匠也从洛阳迁居这里。正是这些徙居敦煌的人们,在莫高窟进行了规模浩大的开凿,莫高窟迎来了它的发展期。
多元文化的组合,精湛的记忆,宏大的规模令人目不暇给。我们不仅能看到道教、印度婆罗门教、古希腊神话等多种宗教及神话形象,同时也能看到用绘画方式描述的《法华经》,《无量寿经》,《大涅槃经》中的经典场景,体现了中观思想。
第285窟(特窟,未开放) 以佛教为主体的万神殿
第285窟(特窟,未开放) 伏羲与女娲
第285窟(特窟,未开放) 太阳神
第285窟(特窟,未开放) 五百强盗成佛的故事
莫高窟第285窟也是第一个有题记的洞窟,题记中出现的时间“大代大魏大统四年”正是东阳王元荣就任瓜州刺史期间,而他也可能是第一个长期牧守敦煌的中原王室成员,身处异乡的元荣,希望通过佛教寻得安宁与祥和。
第285窟(特窟,未开放) 最早有题记的洞窟
公元690年,武则天如愿以偿登上皇位,自称慈氏越古金轮圣神皇帝。莫高窟有近一半的洞窟是在唐朝时修建,那三百多年前只有一个洞窟高悬的崖壁到唐朝年间已经是计窟室一千余龛,莫高窟在唐朝进入了自己的黄金时代。这些洞窟为我们描绘了极乐世界与世俗生活,让今天的我们还能感受大唐帝国恢宏无比气度。
第156窟 宋国河内郡夫人宋氏出行图
西壁龛頂千手千眼观音曼陀罗
第96窟 弥勒大像
五代宋初期间,海上贸易之路兴盛,莫高窟的开凿在元代戛然而止。明朝嘉靖帝封闭嘉峪关,沙洲民众迁回内陆,莫高窟进入了凋零的时期。然而我们仍能从这个时候的洞窟中欣赏到最上乘的线描,洞悉对于佛教密宗来说极其重要的观音菩萨信仰。
第三窟(特窟) 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
第三窟(特窟) 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细节图
第三窟(特窟) 吉祥天女,此窟也是唯一有画师题记的窟
1900年,一把芨芨草捅开了一个沉睡千年的藏经洞。佛教、道教的万卷古经、传统的四书五经、经史子集、官方及私人的文书、户口、账簿、地契等等一应俱全,精美的壁画展现着信仰中的佛国世界也描绘着人们的世俗生活。当时的看护者王道士写给慈禧的信中讲,藏经洞的发现颇有一些神秘。
第16窟 甬道
当年的甬道 英国人斯坦因 于1907年拍摄
藏经洞入口
当异域的探险者们蜂拥而至时,封闭的宝库敞开着大门。1907年,英国人斯坦因率先来到莫高窟,成为带走敦煌文物的第一人。他带走了 10000 多件文物,大部分现存于大英博物馆。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手抄经文
《金刚经》 世界上最早的印刷品
《释迦说法图》
1908年法国人伯希和也来到敦煌,懂汉语的他带走了莫高窟最有学术价值的一部分文物,包括唐太宗书《温泉铭》的唐拓本。
伯希和于1908年拍摄的莫高窟
唐太宗书《温泉铭》唐拓本 现藏于法国巴黎图书馆
周兵老师在巴黎图书馆细细研究《温泉铭》
《佛说地藏菩萨发心因缘十王经》
1911年到1912年大谷光瑞派遣橘瑞超和吉川小一郎奔赴敦煌,粘走了莫高窟26方精美的壁画,带走了四百余件文献,包括2尊做工精巧、损伤也少的佛像,如今部分藏于日本龙谷大学和大谷大学等处。
第444窟 前室北壁西侧上部 吉川小一郎题记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第二十七》 8世纪,唐代写本
接着美国人华尔纳采用涂有粘着剂的胶布片敷于壁画表面剥离了大量唐代壁画精品,并带走了第328窟和第110窟的两尊彩塑佛像。
第328窟 供养菩萨 现珍藏在美国哈佛大学赛克勒博物馆
华尔纳拿走的 公元7世纪唐代壁画
现珍藏在美国哈佛大学赛克勒博物馆
俄罗斯人奥勃鲁切夫和奥登堡等人则从敦煌用整块切割的方法带走完整的壁画16块、碎片61块以及大量文书写本。
满载文物的奥登堡考察队 1914年俄国奥登堡考察队摄
俄罗斯人拿走的佛像
第263窟 供养人 五代十世纪
2020年,距离藏经洞的发现刚好过去120年,两个甲子。在新一年,我们一起观看历史,观照自身。